岭南有“英雄树”,一名攀枝花、斑枝花,海南称木棉、红棉。但是将木棉当作吉贝者亦有之。这种“二三月下种,生黄花”的“木棉”即吉贝。而将木棉称为“古贝”(即吉贝)者亦有之。但在古文献中,古贝与吉贝常相混淆,称“木棉”者并非都与“吉贝”同类;而称“古贝木”者,即今之木棉。闽广以南土著人人竞织的“木棉”实为今之棉花,而林邑国“花如鹅毛”的古贝木应为木棉。吉贝之精者为白叠;而木棉布之精者为斑布。......
2023-09-27
有作者曾在《海南日报》著文谈海南移民史,称“一部分疍民从两广沿海迁移,但大多从越南迁来。所以古时海南人把他们当作‘番人’,其聚居地称为‘番村’”。此说不知有何根据,未见引述。但据我所知,疍家人与番人实属不同的民族,迁来海南的情况也不尽如上述所言,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先说疍家人,旧作“蜑人”“蜒人”“疍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蜑,南方夷也。”这说明,至迟到东汉时,已经有“疍家人”的概念出现,且被中原世族视为“南方蛮夷”(即南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而我国唐宋以前,即使南方的汉族人也习惯被视为“少数民族”,所以这些“疍家人”实际上原为汉族,只因长期耕海为业,四海漂泊,居无定所,才逐渐被视为“异类”。《清稗类钞·种族类·蜑人》云:“盖即古之所谓‘鲛人’者,然世人皆以汉族视之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据《海南省况大全》载,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海南有汉、黎、苗、回、藏、壮、满等30 个民族,就是没有把疍家人当作一个独特的民族,并且指出“疍家话”属粤语方言。这更进一步说明“疍家人”实为汉人的一种。
然而,自古以来,疍家人确有其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与一般的汉人有所区别。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蜑蛮》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极贫,衣皆鹑结。得掬米,妻子共之。夫妇居短篷之下。”这样的习俗至今仍有其遗意。而明《正德琼台志·卷七》载:“疍人各州县皆有,居海滨沙洲。茅檐垂地,或从屋山头开门。男子罕事农桑,惟缉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岁办鱼课。其在崖者,或种山园置产。自相婚娶。养牛耕种。妇女织纺布被为业。”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又载:“广东采珠之人,悬绠于腰,沉入海中,启久得珠,撼其绠,船上人挈出之。葬于蛟龙之腹,比比有焉。有司名曰乌蜒户。”说的是以潜海采珠为业的另一种疍家人。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也有类似记载:“珠出合浦,海中有珠池,蜑户没水探蚌取之。”说的是采珠的地点在今之广西合浦,且有固定的采珠地点“珠池”。以上记述说明,疍家人除了耕海捕鱼外,还有少数从事采珠、伐木、耕种等。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疍家人主要还是以渔业为主。疍家人以何时何事迁来海南?以现存的资料还很难说得清楚。秦末,岭南有南越国,其时滨海居民已经有相当的航海经验和造船技术。至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伐灭南越国,其相吕嘉乘船入海南逃。当此动乱之际,肯定有大批败军兵将及百姓等乘船外逃,流落海涯。这部分人即有可能成为后之“疍家人”,故东汉时有许慎记录的“蜑”字。由此推断,迁来海南的疍家人应是自北而南,由内陆迁来。
再说“番人”。据《正德琼台志·卷七》:“番俗。本占城人在琼山者,元初,驸马唆都右丞征占城,纳番人降拜。其属发海口浦安置主营,籍为南番兵。无老稚,皆月给口粮三年以优之。立番民所,以番酋麻林为总管,世袭,降给四品印信。元末兵乱,今在无几。其外州者,乃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坊、番浦。所在与土人杂居。其人多蒲、方二姓。”其风俗习惯与“疍家人”迥然有别,而其迁来海南的时间亦应晚于“疍家人”。
然而,“番人”迁来海南后,因其中亦多有从事渔业生产者,故与“疍家人”的生产方式有相同之处,但尚未闻有海南人将“疍家人”称作“番人”者,即使有,也应是一种误解。
(2006年1月1日)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岭南有“英雄树”,一名攀枝花、斑枝花,海南称木棉、红棉。但是将木棉当作吉贝者亦有之。这种“二三月下种,生黄花”的“木棉”即吉贝。而将木棉称为“古贝”(即吉贝)者亦有之。但在古文献中,古贝与吉贝常相混淆,称“木棉”者并非都与“吉贝”同类;而称“古贝木”者,即今之木棉。闽广以南土著人人竞织的“木棉”实为今之棉花,而林邑国“花如鹅毛”的古贝木应为木棉。吉贝之精者为白叠;而木棉布之精者为斑布。......
2023-09-27
海南省儋州市古时有一个名称:儋耳。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的记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经略海南,才把“儋耳”之名赐给新征服的海南领地。郭璞为东晋时人,他注《山海经》时,海南岛上已有儋耳郡,所以直指“离耳国”为儋耳,并指明这儋耳位于珠崖海渚中。而《吕氏春秋》应是在这种传闻的基础上才得出“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
2023-09-27
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海南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至秦始皇时,为达其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目的,还有意识地迁移大批中原汉族至岭南,其中有部分就渗透到海南来。此亦秦代已有汉人到海南的明证。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其时南越国已有相当成熟的造船技术,因此通过海道与海南岛联系应该是可能的。这是海南岛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始。锼,镂刻,这种将耳撕扯成条状,且不食五谷、只食海蚌及薯芋的习俗,显系海南岛原始居人的生活习惯。......
2023-09-27
秦桧大怒,开始设计陷害李光。这一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看来李光也是因“莫须有”之罪被贬。此后,因秦桧当权,李光便一直流寓贬所,一住十余年。李光在琼的贬谪生涯可以说是荣辱不惊,泰然处之。在十余年的谪居生涯中,他还写了许多反映海南风物的诗篇,流传后世。......
2023-09-27
鉴于运河航运的种种弊端,丘濬提出了以海运作为补充的“海运思想”。丘濬是一个生长在海南岛滨海的书生,以自己亲眼所见海运之实,详述海运之利,认为可以作为国家漕运的一个重要补充。所以丘濬实际上是在婉转地批评罢废海运的不合理。以陆运为基准算,海运比河运还省费,但海运有漂溺之患,所以“较其利害,盖亦相当”。事实上,海运之利大大胜过河运。然而,丘濬主张海运还有着更深层的全局眼光,并非只盯着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2023-09-27
万历本《儋州志》记述“凌霄山”仅为:“在州治北二十里。僧和靖蜕化处。今为凌霄福地。”而且在清代修的《儋州志》中,山川门类缺失或没有关于“凌霄庵”的记载,只有仙释门记述僧和靖时提到“凌霄福地”,称“乡人陈道原以蜕骨塑像,结庵事(祀)之”。......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