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本土人物慕天颜无疑是一位官做得最大,政绩最为卓著的治世能臣。自此,慕天颜便开始了长达32年的仕宦生涯。慕天颜每事深思熟虑,担当有为,政绩昭然,吴地百姓交口赞颂。落职为民的慕天颜只得回到故里聊度晚年。其后西北大旱,慕天颜痼疾复发,不得已,带家人到条件优越的江南就医。慕天颜半世为官,出淤泥而不染,自觉防范抵制官场恶习,十分难得。......
2023-09-27
比丘濬年长五岁的邢宥,是明代文昌县水吼村人。据丘濬所撰《湄丘邢公墓志铭》,其先祖自宋时为“纲使”(为皇室督运物资的官员)已迁琼,其后各代先人均有出仕者。
邢宥比丘濬早六年考中进士,初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明英宗正统年间,司礼太监王振专权,大肆贪污受贿,在京城东建豪华宅第,家藏“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其他珍奇宝贝不计其数。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挟帝亲征瓦剌部,兵败土木堡,明英宗被俘,王振亦被愤怒的明军所杀。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清算王振罪恶,抄没他的家产。有人揭发其亲属孙太安等藏匿他的财产。朝廷派邢宥与锦衣卫官于信审理此案,结果查无实据。其时朝野上下对王振一党恨之入骨,凡有牵连者都主张“杀无赦”。于信慑于众怒,对邢宥说,不管有无实情都要办他的“罪”,不然可要惹祸上身。邢宥坚决不从,说:“没有事实根据,便硬要假造材料使人陷于法网,这是我们办案的人亲手杀他了!”由于他的坚持,此案最终得以秉公处理,被冤枉诬陷的孙太安等二十多人保全性命。从此邢宥秉公执法的声誉振动朝野。
明代实行海禁,沿海居民有私自造船出海者,即犯杀头之罪。丘濬《湄丘邢公墓志铭》载:有一次,巡海官符文捕获犯禁入海者十数人(一说数千人,恐为笔误),奏请朝廷要处以极刑,一时间呼冤叫屈之声震天动地。邢宥作为办案官,面对群众的呼声不敢大意,怀疑这些被捕的群众并非真凶,便力请暂缓行刑,再次深入侦察、审核。结果不久之后,抓到了真正的凶犯,这十多位即将成为刀下冤魂的无辜百姓始获重生。此事,据内阁大学士刘吉的《中顺大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邢公墓碑铭》所记,犯事的群众被诬为“强盗”而非犯禁入海者。
景泰五年(1454年),邢宥作为监察御史巡按辽东潘阳,发现当地军官私盗公家物资储备者五十多人。有人建议统统逮捕法办。邢宥认为,辽东为国防前线,潘阳三面受敌,形势于我不利,若将犯事的军官统统捉拿,必将严重影响防务。结果奏请朝廷,只惩办为首者二人,其余的责令“罚赎”,以守城之功赎罪。不久,胡骑杀到城下,边防危急,全赖这些“罚赎”的军官奋勇抵御,才保全了一城百姓免遭荼毒。在抵御胡骑的侵袭战斗中,副将焦礼有功,而主将曹义欲贪冒此功,掠为己有。邢宥探得其实,欲依法弹劾曹义。其时都察院都御史寇深与曹义为同党,急忙找邢宥替曹义说情。面对顶头上司的说情,邢宥坚持原则,不为所动,最后还是上奏朝廷,处罚了曹义,还焦礼以公道。因此,寇深对邢宥怀恨在心。至明英宗天顺年间,寇深主政都察院。时有知县甄铎设冤狱致死人命,有人告发甄铎以重金、宝物行贿忠国公石亨,为自己开脱罪责,朝廷命都察院派员查办。石亨是帮助英宗复辟的得力干将,深受器重,当时权倾朝野,声威赫赫,因此都察院谁都不敢接这个案子。寇深趁机报复邢宥,特派他亲自处理这个案子,意欲“借刀杀人”,让忠国公石亨收拾他。结果,邢宥秉公而断,据实而言,石亨也无可奈何。
天顺四年(1460年),邢宥升为台州知府。在任期间,修理公廨,使吏员得以安居;修理浮桥,使民间便于往来;处理讼狱“缘情据理,民自信服”。在台州四年深得民心,却被寇深等人诬奏巡按辽东时有过失,被逮捕回京问罪。台州百姓知他廉洁,家无储蓄,争着给他银两,都被他婉然拒绝;又有地方耆旧数十人亲到京都为他说情,希望再派他到台州,结果却因此被贬官为晋江县令。
直到明宪宗即位后的成化元年,邢宥始得重新启用为苏州知府。苏州当时是经济发达、“赋甲天下”的重要郡邑,全国赋税近十分之一仰给于此,朝廷内外的许多支出、应酬都要找苏州知府,所以作为郡守,既是个美差又是个苦差,最难侍候那些贪得无厌的达官贵人。邢宥到任后,对那些贪污腐化、亏损公帑的行为严加管束,“绳治责偿,且得余钱数万缗”,不仅惩治了贪污腐败分子,还收回了被亏空的公款数万缗。邢宥将这些钱去修建储粮的“永丰仓”,又筑沙河长堤,建桥梁,为民众永久之利。苏州民俗喜奢侈,办事辅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邢宥以身作则,提倡俭约,什么“游宴亭馆,老佛殿阁”的游玩消费场所,他从不光顾,“惟省役均赋,节浮费,以便民为主”。因此,“不期月,政化民洽,歌颂之声,播闻远近”。成化二年(1466年),苏州水灾为害,民多艰食。饥民蜂拥至富有的储粮大户强行抢夺,一时治安扰乱,人心惶惶。邢宥立即出榜告示,允许群众点名有储粮的富户,由官府请出地方绅士带领群众到富室借贷。拒不借贷或上门强抢者,均有罪。这样虽平息了一场动乱,但所得粮食仍不足以救饥。邢宥又令会计核算地方军饷,决定只留足一年的储备,其余的统统拿出来赈济灾民。按明朝的律法,擅自动用军饷是犯法的,吏员们劝邢宥三思而行,邢宥说:“受灾饥民危在旦夕,若等请示朝廷恩准,民众都饿死了!若朝廷怪罪下来,我愿承担一切责任。”因为邢宥的果敢行事,苏州一郡被救活的群众有四十余万。事后,群众为感念他的恩德,建了生祠来纪念他。朝廷得知事情的原委也大力表彰嘉奖,并升他为浙江左参政(刘吉的《墓碑铭》作“浙江布政使”,显误),仍兼管苏州知府事。本年秋天,邢宥又升为左佥都御史,奉朝廷之命巡抚江南,“总督兵民财赋,兼理浙江嘉、湖、杭三府粮储,提督屯种”,一切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握,“询吏治,察民隐,奖廉能,黜贪懦,枉奸宄,抑豪右,事无微钜,靡不悉心”。成化四年(1468年),又奉朝廷之命整顿两浙盐法,将那些伪造贩盐指标的奸商绳之以法,保全国家盐业税赋;五年(1469年),又奉朝廷之命考察百官,“凡军民利病,悉听从宜处置”。当时被邢宥考察罢免的官员达一百七十多人,因为事实俱在,都不敢有怨言。
成化六年(1470年),邢宥因上京议事,得知宪宗宠信万贵妃,一时奸人当道,朝政日非。巴结万贵妃而登上首辅(宰相)位置的万安媚附讨好万贵妃,而与他结成一伙的内阁大臣们只知争宠窃禄不理朝政,人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昏庸腐败气息充斥朝野。邢宥对此十分失望,曾自叹“藩参既领一州易,都宪重兼百政难”(《任都御史纪恩》),遂上章请求“致仕”退休回到海南文昌老家,归养林下。这年邢宥才五十五岁。回到故乡文昌水吼村,一直到死,邢宥都未曾离乡村一步。他筑一草亭于故居附近,名之曰“湄丘草亭”,自号“湄丘道人”。邢宥虽曾官居四品大员之职,但清廉为政,无多余积蓄,这草亭决非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豪华建筑,实乃名符其实的一个茅草亭子,而且就地取材,“伐丘之树为楹,斫丘之竹为椽,筑丘之土为墙,又剪丘之茅苫盖之”,亭成之后,相与往还的是平头百姓与农夫野老,“不爱见乎车马客与之话时事也”。这就是邢宥退休后不愿和达官贵人们谈论时事政治,只想过地道的平民生活。所以他说:“丘宜乎约,亭宜乎朴,不宜侈且雅也。雅吾不为,侈吾不能也。”(《湄丘草亭记》)直到六十六岁,邢宥终于在故乡逝世。临终前他对长子顼说:“我做官多年,没有多余积蓄,丧事一定要从简……”
邢宥生前曾写信给好友丘濬,请他为自己作《墓志铭》。他去世后,他的长子顼专程到北京请丘濬写《墓志铭》,但同时,顼又请内阁大学士刘吉为父亲写《墓碑铭》。也许他觉得丘濬的官职还不够高,不足以光耀其先父坟茔的缘故吧(当时丘濬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而刘吉与邢宥为同年进士,且刘吉对邢宥其人也颇敬重,称赞邢宥“平居温温然,不为崭绝崖岸,及临事断有不可拔者。自为御史时,称有职守,虽于总宪者,尚不屈就”。这段话的意思是,邢宥平时待人接物温和平易,不摆那种高傲自是、拒人千里的高贵派头,处理事情时,能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虽顶头上司施压也不会迁就屈服。然而,这刘吉其时虽贵为内阁大学士,却是个混迹官场的老官僚,一生善于逢迎讨好,正是以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之一,官场上口碑极差,人称“刘棉花”,意思是经多次弹劾也不丢官,像棉花一样,“越弹越发”。且他素与丘濬有矛盾,曾撰联讥讽丘濬“貌如卢杞心尤险,学比荆公性更偏”,把丘濬形容为形貌不雅、个性偏执阴险的老顽固。但究其实,丘濬一生的品格行事比刘吉自然光明磊落得多。邢顼让这两篇墓铭都落在父亲的坟墓上,也颇有尴尬抵捂之憾,让识者婉惜。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静宁本土人物慕天颜无疑是一位官做得最大,政绩最为卓著的治世能臣。自此,慕天颜便开始了长达32年的仕宦生涯。慕天颜每事深思熟虑,担当有为,政绩昭然,吴地百姓交口赞颂。落职为民的慕天颜只得回到故里聊度晚年。其后西北大旱,慕天颜痼疾复发,不得已,带家人到条件优越的江南就医。慕天颜半世为官,出淤泥而不染,自觉防范抵制官场恶习,十分难得。......
2023-09-27
唐代的王义方贬官海南,以诗书礼义教化百姓,使风俗变易,促进地方文明。在他任上,禁止所属官吏收受群众的馈赠,以清廉自守,深得群众的敬重。南宋初年,崔与之任广西提点刑狱,浮海巡视海南,奖廉劾贪,成效显著。当时,海南特产苦艼茶,州县强征作为贡品,又强征妇人织吉贝布,一时成为民之大患。可谓一代廉吏,风采昭然。以上为宋代以前,海南地方曾留芳世代的廉吏典型,虽未完备亦可见一斑。......
2023-09-27
在中国古代的正史中,将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称为“循吏”。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开篇记的第一人就是春秋时期楚庄王时的令尹孙叔敖,因此,孙叔敖被誉为是“循吏之首”,或称“廉吏之首”。因此,孙叔敖又称蒍艾猎、蒍敖等。“海”指荒远之地,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先秦时期中原华夏人把四夷称为“四海”,楚属南蛮,也为四海之一。......
2023-08-18
张文源到来的时机不佳,月已落,乌悲啼,霜满天。面对无前例可循的困难,张文源“摸着石头过河”,悉心筹划,变通适宜:“凡有碍地方者,斟酌以出之;有裨闾阎者,多方以兴之。”张文源实心实政,革除了许多流俗弊政,彰人称颂不置。民国时期,张文源仍参与地方一些政治活动,如担任静宁自治区区长等,不过此时已处于强弩之末,影响不大。张文源喜爱书法,精于收藏。......
2023-09-27
有“关西夫子”“四知先生”等称誉。杨震官至太尉,其清廉正直,恪尽职守的精神风貌影响深远,千古不朽。杨震50多岁时,东汉朝廷发生变故,汉和帝刘肇年仅27岁患病而亡。杨震面对主幼国危之动荡局势,出于治国安邦大义应诏进入仕途。杨震毅然将李吉依法惩办,赈灾放粮,安抚了民心。这就是著名的“杨震拒金”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尊称他“四知先生”。“四知拒金”成为杨震精神最突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2023-09-18
当时,琼西也有两人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薛远,明朝中叶儋州所人。至今儋州市峨蔓镇附近的兵马岭山麓仍有薛氏后裔居住的薛村,村中的薛氏宗祠供奉薛远之父薛能的神位。薛远于明正统七年登进士第,曾任户部、工部右侍郎、南兵部尚书等职,成为海南的第一位“尚书郎”。王佐自幼聪颖,以海南硕学丘濬为师。虽仕途不得志,王佐在任官期间,清正廉明,颇有政声,每到一处都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王佐一生好学,读书不倦,至老不废。......
2023-09-27
邢燕子中国知青第一人人物档案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0年生。中国树立的第一位知青典型。邢燕子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等职。邢燕子,就是他们中间的风云人物。邢燕子是天津市宝坻县人。以后,即使邢燕子成了全国都知道的名人,这桩笑话仍是大伙打趣她的“武器”。18岁的邢燕子以青年人特有的胆量,在妇女队长的支持下成立了“燕子队”,在寒冬腊月里参加破冰捕鱼,搞生产自救。......
2024-04-24
邢夫人亲自做媒,主要是怯于贾赦的淫威,表明自己的“不妒”之德。从中可见她对父权制原则的违逆,而其夫妻关系亦不过是表面的相安无事,实质上内里隔膜。她的这种麻木,与贾政的迂腐,可谓天造地设。......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