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亚大小洞天景区的发现历史

三亚大小洞天景区的发现历史

【摘要】:三亚市的大小洞天位于山海奇观旅游区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景区。此条下并附有毛奎的《大小洞天记》《毛奎诗并序》、训导裴崇礼的《游洞天记》等诗文。这样一来,大小洞天景区究竟发现于淳熙丙午还是淳熙丁未似乎成了悬案。这“石船”就是周等人初次游览洞天景区时,刻《石船记》的地方。这正是该景区有大小洞天的又一力证。

郭沫若于1962年校点光绪本《崖州志》时,却对上述“淳熙丙午年”的提法产生怀疑。他在按语中说:“一九六二年二月三日,沫若曾往游览,于时查对石壁,本志文字有所窜改。今悉依石刻改还。文中只言‘小有洞天’,并无所谓‘大洞天’,题作《大小洞天记》,殊非真实。”于是他在校点过程中,将《大小洞天记》改作《小洞天记》;将“淳熙丙午年”改成“淳熙丁未”,等等。

这样一来,大小洞天景区究竟发现于淳熙丙午还是淳熙丁未似乎成了悬案。

那么,郭沫若的发现是否可以改写延续近千年的历史记录呢?这个问题还不能马上下结论。理由是:

其二,郭沫若在他的按语中说他到景区先看了毛奎的《洞天记》石刻,然后以石刻为准,校改光绪《崖州志》中所载的毛奎《大小洞天记》,并批评《崖州志》文字有所窜改。郭沫若怎么就知道石刻准确无误呢?难道仅因为它是石刻?事实上,石刻在文物考古中出现错误的例子不少,并不能绝对依靠石刻校改古籍。因为石刻首先是依靠书面文字作底本摹刻的,如果它所依据的底本有错,石刻也会出错;其次,石刻因为年代久远、自然风化等原因,会有损毁,造成字迹漫灭等现象,如果不加考究,盲目依准,就会有误判误读的可能。如上所引《洞口记》,在裴崇礼的时代还保存完好,所以裴还能逐字记录,共得二百有三字;可是到了清光绪年间,时间过去了400 多年,这《洞口记》早已“字皆漫灭,不可识”了。郭沫若所见到的毛奎《洞天记》石刻,假如确是原物,那么从清光绪到今天又多了将近百年,怎能保证它完好如初、没有损缺呢?如他亲临观察石刻时,石刻文字有“是皆小有洞天之佳致也”一句,而据《正德琼台志》所载毛奎《大小洞天记》,此句原作“是皆大小洞天之佳致也”。显然,“大小洞天”直扣主题,是整个景区的总括,故文中有“小洞附北,实为海山之奇观也。继而僧善庆又于山麓石峰之阴,近石船,得一岩,由西北委蛇数十丈以通后洞。岩之外临海,有平石可钓,因为‘钓台’。对岩之前,有石奇怪,其下可坐十客。仰望八景,皆在目中。以其与岩相望,名以‘岩瞻’。是皆大小洞天之佳致也。”如此顺畅的表述,既点出小洞,又引出后洞,二洞周围景观一览无遗,故称“是皆大小洞天之佳致也”。如此硬改作“小有洞天”,则郭沫若所见之石刻非伪即误,还应以前代所记为准。另外,裴崇礼还写有一篇《洞口记》,其中有云:“洞口去小洞天,观望数步耳。”这正是该景区有大小洞天的又一力证。

(200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