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琼崖旧事:古代的儋耳数量

琼崖旧事:古代的儋耳数量

【摘要】:海南省儋州市古时有一个名称:儋耳。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的记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经略海南,才把“儋耳”之名赐给新征服的海南领地。郭璞为东晋时人,他注《山海经》时,海南岛上已有儋耳郡,所以直指“离耳国”为儋耳,并指明这儋耳位于珠崖海渚中。而《吕氏春秋》应是在这种传闻的基础上才得出“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

海南省儋州市古时有一个名称:儋耳。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及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之后,在海南岛设立两个行政实体:珠崖郡、儋耳郡。海南儋耳之名由是而见诸典籍。

但儋耳之名最早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的记载。郭璞注云:“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珠崖海渚中。不食五谷,但啖蚌及薯芋也。”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郭云‘即儋耳’者,此南儋耳也。又有北儋耳,见‘大荒北经’。”可见汉以前,典籍中所见“儋耳”之名,实为北方的“儋耳之国”。《吕氏春秋·恃君》:“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此四方之无君者也。”这里所指即北方的儋耳之国。按《吕氏春秋》的说法,所谓国,其实是未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前部落。这与当时处于南方的“离耳国”是一样的。儋耳、离耳,意思是将耳朵变形,装饰,形成一种审美习俗,即如《正德琼台志》引《异物志》所言:“儋耳之人,镂其颊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经略海南,才把“儋耳”之名赐给新征服的海南领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载:“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这里的儋耳意思正与上述相同,都是修饰耳朵以为风俗之意。郭璞为东晋时人,他注《山海经》时,海南岛上已有儋耳郡,所以直指“离耳国”为儋耳,并指明这儋耳位于珠崖海渚中。

南方的离耳国因汉武帝而变成了儋耳郡,历经两千年之后,成了儋州,而北方的儋耳国自《山海经》的记载之后,已湮没无闻,罕见于典籍。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曾认为“儋耳”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并认为《吕氏春秋》中“南怀多婴,北扶儋耳”与“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有误,应改成“南怀儋耳,北扶多婴”以定儋耳在海南岛内。显然,郭沫若断定儋耳只有一个,否定有北儋耳之说,他的论断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吕氏春秋》成书的时候,南方尚未有“儋耳国”之名,只有《山海经》中记载的“离耳国”,离耳变为儋耳是汉武帝以后的事,且《山海经》成书时间不晚于《吕氏春秋》。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汉王充《论衡》云:“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这说明,《山海经》记载的事物,早在大禹的年代就已经流传了,比《吕氏春秋》早得多。而《吕氏春秋》应是在这种传闻的基础上才得出“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所以北儋耳是存在的,并早于汉武帝以后的南儋耳。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