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琼崖旧事:因地名而误记的一则史实

琼崖旧事:因地名而误记的一则史实

【摘要】: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十一》“官师·武功”类记有这样一则史事:崔聚,怀远人,少从永乐起兵。以上二志均注明此史实摘录自阮元《广东通志》,可见并非编者亲自采访、查考所得。然二志为何将此史实从《广东通志》移入海南?然而,安南的叛乱并未因此停止,至永乐末年更趋激烈。因此,《广东通志》有此记录,尚不算离题。其实就此则记载中所提到的“贼驱象大战”一语可知,所述必然有误,战事不可能发生在海南。

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十一》“官师·武功”类记有这样一则史事:

崔聚,怀远人,少从永乐起兵。宣德元年拜左参将,随征虏副将军柳升讨黎利。升失机兵挫。聚整军至昌江,贼来益众,官军殊死斗。贼驱象大至,阵乱。贼大呼:降者不死!官军或走或死,无降者。聚力战被执,百计降之,终不屈死。

其后,1935年《儋县志》卷十五照录此事入“官师志”中。以上二志均注明此史实摘录自阮元《广东通志》,可见并非编者亲自采访、查考所得。然二志为何将此史实从《广东通志》移入海南?看来问题就出在“讨黎”与“昌江”这两句,因为讨黎是历代统治者用兵海南的常事,而海南有“昌江”“昌江”旧时曾为儋州的属县。

但是,这段历史其实并未发生在海南的昌江,而是在当时交趾(今越南北部)境内的昌江。“讨黎”也并非讨伐黎族,而是交趾叛军首领黎利。《明史·外国传·安南》及《明史·柳升传》对此均有详细记载。安南,古称南交,秦时称为象郡。汉代南越王赵陀占有该地,汉武帝发兵平定南越,设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至唐代改为安南。明初,明成祖朱棣派兵平乱,改安南为交趾,并在其地设布政使司,置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及卫所,统辖15 府、36 州、181 县。此后20 多年,一直在明朝的管辖之下。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海南中举出仕的官员有不少在彼任职。光儋州一地,在交趾任知县、州判、县丞、经历、巡检等官职的就有20 多人。然而,安南的叛乱并未因此停止,至永乐末年更趋激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交趾叛军首领黎利与明军战于茶笼州。明军战不利,指挥伍云战死。黎利又诈降,急攻清化,杀都指挥陈忠。至是,叛军势炽,“渠魁未平,而小寇蜂起”,朝廷已无法控制局面,只好出兵再战。宣德元年(1426年)冬,明宣宗派遣柳升为征虏副将军,都督崔聚为参将,与黎利战于交趾倒马坡、昌江一带。柳升轻敌,不听部下所劝。据《明史·柳升传》:“郎中史安、主事陈镛言于庆曰:‘柳将军辞色皆骄,骄者,兵家所忌。贼或示弱以诱我,未可知也……’庆强起告升,升不以为意。至倒马坡,与百馀骑先驰度桥,桥遽坏,后队不得进。贼伏四起,升陷泥淖中,中镖死……又明日,崔聚帅军至昌江。贼来益众。官军殊死斗。贼驱象大战。阵乱,贼大呼:‘降者不死。’官军或死或走,无降者,全军尽没。”这一仗,由于柳升轻敌,以及王通等明军将领的庸劣,明军大败,不得不与黎利议和。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云:宣德二年“十月,与黎利和,撤交趾布政使回,令立陈氏后。交趾自设官以来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馈饷至百余万,官吏兵民还者八万六千余人。其陷没及死者,不可胜计。”

明代安南的叛服,是明史中的一件大事。永乐初年第一次用兵时,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率两京地区,荆、湖、闽、浙、广西的军队从广西凭祥出发,战事之急,牵动两广沿海一带。因此,《广东通志》有此记录,尚不算离题。战事初起时,叛军曾派间谍到广东觇探,故《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略”有按语云:“是年七月,命朱能为征南将军,沐晟、张辅副之,帅师分道讨安南。九月,广东都司送至钦州所获黎贼觇视之人,遂敕朱能等曰:贼已遣人于广东缘海侦伺,宜加意慎防,不可忽略。”从广东的角度看,这样的记录当然有其必要,但从海南及儋州的角度看,显系多余,且属误记。其实就此则记载中所提到的“贼驱象大战”一语可知,所述必然有误,战事不可能发生在海南。奇怪的是,道光《琼州府志》的主编张岳崧为何不加甄别,仅以“昌江”之名摘录此条,又为《儋县志》的编者所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