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古时有一个名称:儋耳。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的记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经略海南,才把“儋耳”之名赐给新征服的海南领地。郭璞为东晋时人,他注《山海经》时,海南岛上已有儋耳郡,所以直指“离耳国”为儋耳,并指明这儋耳位于珠崖海渚中。而《吕氏春秋》应是在这种传闻的基础上才得出“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
2023-09-27
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十一》“官师·武功”类记有这样一则史事:
崔聚,怀远人,少从永乐起兵。宣德元年拜左参将,随征虏副将军柳升讨黎利。升失机兵挫。聚整军至昌江,贼来益众,官军殊死斗。贼驱象大至,阵乱。贼大呼:降者不死!官军或走或死,无降者。聚力战被执,百计降之,终不屈死。
其后,1935年《儋县志》卷十五照录此事入“官师志”中。以上二志均注明此史实摘录自阮元《广东通志》,可见并非编者亲自采访、查考所得。然二志为何将此史实从《广东通志》移入海南?看来问题就出在“讨黎”与“昌江”这两句,因为讨黎是历代统治者用兵海南的常事,而海南有“昌江”“昌江”旧时曾为儋州的属县。
但是,这段历史其实并未发生在海南的昌江,而是在当时交趾(今越南北部)境内的昌江。“讨黎”也并非讨伐黎族,而是交趾叛军首领黎利。《明史·外国传·安南》及《明史·柳升传》对此均有详细记载。安南,古称南交,秦时称为象郡。汉代南越王赵陀占有该地,汉武帝发兵平定南越,设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至唐代改为安南。明初,明成祖朱棣派兵平乱,改安南为交趾,并在其地设布政使司,置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及卫所,统辖15 府、36 州、181 县。此后20 多年,一直在明朝的管辖之下。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海南中举出仕的官员有不少在彼任职。光儋州一地,在交趾任知县、州判、县丞、经历、巡检等官职的就有20 多人。然而,安南的叛乱并未因此停止,至永乐末年更趋激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交趾叛军首领黎利与明军战于茶笼州。明军战不利,指挥伍云战死。黎利又诈降,急攻清化,杀都指挥陈忠。至是,叛军势炽,“渠魁未平,而小寇蜂起”,朝廷已无法控制局面,只好出兵再战。宣德元年(1426年)冬,明宣宗派遣柳升为征虏副将军,都督崔聚为参将,与黎利战于交趾倒马坡、昌江一带。柳升轻敌,不听部下所劝。据《明史·柳升传》:“郎中史安、主事陈镛言于庆曰:‘柳将军辞色皆骄,骄者,兵家所忌。贼或示弱以诱我,未可知也……’庆强起告升,升不以为意。至倒马坡,与百馀骑先驰度桥,桥遽坏,后队不得进。贼伏四起,升陷泥淖中,中镖死……又明日,崔聚帅军至昌江。贼来益众。官军殊死斗。贼驱象大战。阵乱,贼大呼:‘降者不死。’官军或死或走,无降者,全军尽没。”这一仗,由于柳升轻敌,以及王通等明军将领的庸劣,明军大败,不得不与黎利议和。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云:宣德二年“十月,与黎利和,撤交趾布政使回,令立陈氏后。交趾自设官以来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馈饷至百余万,官吏兵民还者八万六千余人。其陷没及死者,不可胜计。”
明代安南的叛服,是明史中的一件大事。永乐初年第一次用兵时,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率两京地区,荆、湖、闽、浙、广西的军队从广西凭祥出发,战事之急,牵动两广沿海一带。因此,《广东通志》有此记录,尚不算离题。战事初起时,叛军曾派间谍到广东觇探,故《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略”有按语云:“是年七月,命朱能为征南将军,沐晟、张辅副之,帅师分道讨安南。九月,广东都司送至钦州所获黎贼觇视之人,遂敕朱能等曰:贼已遣人于广东缘海侦伺,宜加意慎防,不可忽略。”从广东的角度看,这样的记录当然有其必要,但从海南及儋州的角度看,显系多余,且属误记。其实就此则记载中所提到的“贼驱象大战”一语可知,所述必然有误,战事不可能发生在海南。奇怪的是,道光《琼州府志》的主编张岳崧为何不加甄别,仅以“昌江”之名摘录此条,又为《儋县志》的编者所误引?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海南省儋州市古时有一个名称:儋耳。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离耳国”的记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经略海南,才把“儋耳”之名赐给新征服的海南领地。郭璞为东晋时人,他注《山海经》时,海南岛上已有儋耳郡,所以直指“离耳国”为儋耳,并指明这儋耳位于珠崖海渚中。而《吕氏春秋》应是在这种传闻的基础上才得出“雁门之北,儋耳之居”的说法。......
2023-09-27
先说疍家人,旧作“蜑人”“蜒人”“疍人”。这更进一步说明“疍家人”实为汉人的一种。这部分人即有可能成为后之“疍家人”,故东汉时有许慎记录的“蜑”字。其风俗习惯与“疍家人”迥然有别,而其迁来海南的时间亦应晚于“疍家人”。然而,“番人”迁来海南后,因其中亦多有从事渔业生产者,故与“疍家人”的生产方式有相同之处,但尚未闻有海南人将“疍家人”称作“番人”者,即使有,也应是一种误解。......
2023-09-27
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鉴于运河航运的种种弊端,丘濬提出了以海运作为补充的“海运思想”。丘濬是一个生长在海南岛滨海的书生,以自己亲眼所见海运之实,详述海运之利,认为可以作为国家漕运的一个重要补充。所以丘濬实际上是在婉转地批评罢废海运的不合理。以陆运为基准算,海运比河运还省费,但海运有漂溺之患,所以“较其利害,盖亦相当”。事实上,海运之利大大胜过河运。然而,丘濬主张海运还有着更深层的全局眼光,并非只盯着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2023-09-27
岭南有“英雄树”,一名攀枝花、斑枝花,海南称木棉、红棉。但是将木棉当作吉贝者亦有之。这种“二三月下种,生黄花”的“木棉”即吉贝。而将木棉称为“古贝”(即吉贝)者亦有之。但在古文献中,古贝与吉贝常相混淆,称“木棉”者并非都与“吉贝”同类;而称“古贝木”者,即今之木棉。闽广以南土著人人竞织的“木棉”实为今之棉花,而林邑国“花如鹅毛”的古贝木应为木棉。吉贝之精者为白叠;而木棉布之精者为斑布。......
2023-09-27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胡惟庸因专权擅政被朱元璋诛杀后,薛祥重被任命为工部尚书。薛远的父亲为薛能,而薛能的其他三个兄弟已无从查考。据《明孝宗实录》,薛远在户部任上,十分勤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朝廷命工部侍郎薛远前往视察,安抚受灾群众,减免租税,修整损毁的公屋、民居,灾情得以缓和。在此任上,为“总督粮饷”,薛远勤勤恳恳,前后工作了十三年。薛远为此请求致仕。这西厂在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