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赵鼎墓疑点揭秘-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

赵鼎墓疑点揭秘-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

【摘要】:据此得知,赵鼎归葬于浙江衢州。唐胄对王的叙述深信不疑,认为宋南渡后,北方沦陷,赵鼎无法归葬故土,老者之言可信。此诗第二、第三联均与赵鼎墓有关。据《宋史·奸臣·秦桧传》载:“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据《广东通志》等所记,这海南的“赵鼎墓”民间原是疑为“交趾王墓”的,而赵鼎的儿子赵汾当年随父至海南,得旨归葬后,又护送返中原,何曾有子孙留滞海南?

南宋绍兴年间,奸相秦桧当政,力排异己者。反对他与金人和议的李光、赵鼎、胡铨三人先后被逐到海南来。其中赵鼎被贬逐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崖城镇),至绍兴十七年,因秦桧进一步加害,赵鼎愤而绝食死,临死犹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天下闻而悲之。

据《宋史·赵鼎传》载,赵鼎临终前有遗言,嘱其子向朝廷要求归葬大陆。而第二年,即绍兴十八年即“得旨归葬”。又《宋史·汪应辰传》,汪应辰绍兴五年状元及第,受知于赵鼎,及赵归葬时,应辰通判袁州,“为文祭之曰:‘惟公两登上宰,皆直艰危之时;一斥南荒,遂为死生之别。事已定于盖棺,恩特容于归骨。’”据此可知,赵鼎死后,次年即归葬。据《宋稗类钞·厚德》载,秦桧命令崖州官员监视赵鼎,每月将他生死存亡的状况上报。赵鼎自知难逃厄运,“遣人呼其子汾至,谓之曰:‘桧必欲杀我。我不死,一家当诛。惟我死,尔曹无患。’乃不食而死。汾护丧归,葬于衢州。”据此得知,赵鼎归葬于浙江衢州。故《衢志》亦记载:“常山石门赵鼎墓,翁仲石兽犹存。”然而,至明代,海南人唐胄在《正德琼台志》序中谈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因避符南蛇乱,夜宿郡人王国昌家。王对他说,在昌化县赵村,曾遇一老者,自称:“吾河东解州闻喜县人,宋宰相赵鼎孙也。我祖因国事为秦桧所忌,贬崖州,身死不得归葬,子孙流落在此。”唐胄对王的叙述深信不疑,认为宋南渡后,北方沦陷,赵鼎无法归葬故土,老者之言可信。还不无忧虑地说:“吾老矣,恐后无注意者,遂至迷失其处,故记之如此。”

据此记载,则赵鼎墓竟在海南?究竟《宋史》记载可不可靠?

这使我想到胡铨的一首诗《哭赵鼎》:“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此诗第二、第三联均与赵鼎墓有关。“一丘孤冢寄穷岛”指此墓地点仍在海南;而“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却与“归葬”之说的时间有矛盾。据《宋史·奸臣·秦桧传》载:“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可知这句诗是说,秦桧死了,他要杀的三个人,只有两个人能生还海北。秦桧死于绍兴二十六年,胡铨也因秦桧之死得“量移衡州”,返回中原。因此,这首诗起码应作于是时。而《宋史》所记,赵鼎殁后于绍兴十八年“得旨归葬”,如果属实,胡铨就不应有“一丘孤冢”之句。

假如“一丘孤冢”确指的是赵鼎骸骨犹存的墓地,《宋史》当然有错,然而,假如这仅仅是象征赵鼎之死(与李胡二人的生还做对比),而不涉及他的归葬,则史籍所载还是可信的。另外,唐胄所记,赵村的老者世系如何未见交代。其所述是否属实,也应求证。据《广东通志》等所记,这海南的“赵鼎墓”民间原是疑为“交趾王墓”的,而赵鼎的儿子赵汾当年随父至海南,得旨归葬后,又护送返中原,何曾有子孙留滞海南?赵汾返中原后,继续遭秦桧迫害。据岳珂《桯史·秦桧死报》载,赵汾曾被秦桧所陷入狱,险些丧命,后亦因秦桧之死而得脱。假如此时赵家仍有亲人在海南,当可随赵汾的解脱而复归大陆,不会远居海岛。此亦可疑之处。故以上史料所记均有疑点,有待进一步详考。

(2001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