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南宋绍兴年间,奸相秦桧当政,力排异己者。反对他与金人和议的李光、赵鼎、胡铨三人先后被逐到海南来。其中赵鼎被贬逐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崖城镇),至绍兴十七年,因秦桧进一步加害,赵鼎愤而绝食死,临死犹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天下闻而悲之。
据《宋史·赵鼎传》载,赵鼎临终前有遗言,嘱其子向朝廷要求归葬大陆。而第二年,即绍兴十八年即“得旨归葬”。又《宋史·汪应辰传》,汪应辰绍兴五年状元及第,受知于赵鼎,及赵归葬时,应辰通判袁州,“为文祭之曰:‘惟公两登上宰,皆直艰危之时;一斥南荒,遂为死生之别。事已定于盖棺,恩特容于归骨。’”据此可知,赵鼎死后,次年即归葬。据《宋稗类钞·厚德》载,秦桧命令崖州官员监视赵鼎,每月将他生死存亡的状况上报。赵鼎自知难逃厄运,“遣人呼其子汾至,谓之曰:‘桧必欲杀我。我不死,一家当诛。惟我死,尔曹无患。’乃不食而死。汾护丧归,葬于衢州。”据此得知,赵鼎归葬于浙江衢州。故《衢志》亦记载:“常山石门赵鼎墓,翁仲石兽犹存。”然而,至明代,海南人唐胄在《正德琼台志》序中谈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因避符南蛇乱,夜宿郡人王国昌家。王对他说,在昌化县赵村,曾遇一老者,自称:“吾河东解州闻喜县人,宋宰相赵鼎孙也。我祖因国事为秦桧所忌,贬崖州,身死不得归葬,子孙流落在此。”唐胄对王的叙述深信不疑,认为宋南渡后,北方沦陷,赵鼎无法归葬故土,老者之言可信。还不无忧虑地说:“吾老矣,恐后无注意者,遂至迷失其处,故记之如此。”
据此记载,则赵鼎墓竟在海南?究竟《宋史》记载可不可靠?
这使我想到胡铨的一首诗《哭赵鼎》:“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此诗第二、第三联均与赵鼎墓有关。“一丘孤冢寄穷岛”指此墓地点仍在海南;而“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却与“归葬”之说的时间有矛盾。据《宋史·奸臣·秦桧传》载:“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可知这句诗是说,秦桧死了,他要杀的三个人,只有两个人能生还海北。秦桧死于绍兴二十六年,胡铨也因秦桧之死得“量移衡州”,返回中原。因此,这首诗起码应作于是时。而《宋史》所记,赵鼎殁后于绍兴十八年“得旨归葬”,如果属实,胡铨就不应有“一丘孤冢”之句。
假如“一丘孤冢”确指的是赵鼎骸骨犹存的墓地,《宋史》当然有错,然而,假如这仅仅是象征赵鼎之死(与李胡二人的生还做对比),而不涉及他的归葬,则史籍所载还是可信的。另外,唐胄所记,赵村的老者世系如何未见交代。其所述是否属实,也应求证。据《广东通志》等所记,这海南的“赵鼎墓”民间原是疑为“交趾王墓”的,而赵鼎的儿子赵汾当年随父至海南,得旨归葬后,又护送返中原,何曾有子孙留滞海南?赵汾返中原后,继续遭秦桧迫害。据岳珂《桯史·秦桧死报》载,赵汾曾被秦桧所陷入狱,险些丧命,后亦因秦桧之死而得脱。假如此时赵家仍有亲人在海南,当可随赵汾的解脱而复归大陆,不会远居海岛。此亦可疑之处。故以上史料所记均有疑点,有待进一步详考。
(2001年6月6日)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万历《儋州志》是仅存的几部明代海南地方志书之一。清光绪年间,儋人王云清续修《儋州志》,曾谈到万历本州志“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但似乎他本人也没见过这本志书。曾邦泰却敢于在正史体例之外独树一帜,“自立一家之言,以成一岛之全书”。章学诚认为“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从这一点看,万历本《儋州志》正有其不足之处。......
2023-09-27
赵佗死后,四传至其曾孙赵兴,赵兴愿臣属于汉,而遭至南越国内以丞相吕嘉为首的反对派的抗拒。九郡其中即有海南岛境内的珠崖、儋耳二郡。从此,海南岛上开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海南岛有了郡县的行政区划。路博德与杨仆攻南越,其实杨的军功最多,寻陕与石门的关键之役都是杨的功劳。......
2023-09-27
谈的是一些历史往事,论的是一些常有争议的故实,且当一家之言,不敢自诩为不刊之论。因而这“琼崖旧事”有些也确有还原其真相的必要。而究其错失正在于粗疏大意,未加考量;矛盾抵牾,首尾不顾。唯愿此书有益于热爱海南、热爱儋州的求知者,有助于研究海南、研究儋州的学者。......
2023-09-27
钦宗不得已,封李纲为“东京留守”,将御敌之事一股脑交给李纲,却时时谋划南逃之计。李纲虽非武将,从未参与过军事,但国之将亡,乃奋身力任,“治守战之具”。然而,尽管李纲打了胜仗,退了敌兵,钦宗却忙着派人与金人议和,割地赔款,将皇弟与大臣作为人质交给金兵,将李纲调离京都,解除兵权。李纲任宰相不到三个月便被罢免,主张他留任的陈东等人还被宋高宗砍了脑袋。......
2023-09-27
苏轼诗集有《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一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为此,陶氏据当时海南昌化县的地理情况认定“双溪”即发源于五指山、经德霞枕水冈而下至县东境的溪流,因此把苏轼的这两首七律定为居海南昌化军时作。因为苏轼居儋时,曾写有《峻灵王庙记》,援此例,若真有苏轼在琼写的昌化诗,《正德琼台志》当不会遗漏。此段按语中所谓“施注、查注”,分别指南宋的施元之父子及清代的查慎行所注苏轼诗。......
2023-09-27
黎子云,北宋末昌化军人,兄弟数人居住在州城东,躬耕自食而不废读书求学。今人因其姓黎,将他误认作黎族。黎子云的后人又从州城东移居州城北面的“乾山村”,其家故址今为“东坡书院”。王禹昌,清代中叶儋州人。王禹昌为人敦厚,乐于善举。王禹昌毅然将家中产业变卖,筹得“数百金”,重新建设,终于将文庙建成,焕然一新,为地方百姓所称道。......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