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崖州贬官:李德裕的琼崖遭遇

崖州贬官:李德裕的琼崖遭遇

【摘要】:李德裕到崖州贬所后仅一年多便病死,至懿宗即位始得归葬洛中。所以李德裕当年被贬的是哪一处崖州,历来似有疑问。吉氏的主要观点是,终唐之世,海南岛上称崖州的仅有一处,即位于北部的崖州。郭沫若的另一个论点是李德裕的后人化为黎族,居住在今崖城镇一带。

位于海口市的旅游胜地“五公祠”,是为纪念历代被贬海南的五位名臣而建。唐代的李德裕是“五公”中的第一公。李德裕是唐代后期的中兴名臣。武宗时,李德裕任宰相,抑制宦官势力,打击强逆的藩镇,抵御回鹘的入侵,功勋卓著,使李唐王朝获得了苟延残喘的良机,显示了他杰出的政治才干。但他最终也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武宗死后,宣宗即位,李德裕的政敌们幡然得势。大中元年十二月即贬其为潮州司马,次年九月,又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到崖州贬所后仅一年多便病死,至懿宗即位始得归葬洛中。

历史上,海南有三处地方称为崖州。所以李德裕当年被贬的是哪一处崖州,历来似有疑问。1962年,郭沫若到海南三亚度假时,校点《崖州志》,特别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专门写了一篇《李德裕在海南岛上》,认定李德裕被贬的是位于海南南端的崖州(即今三亚市崖城镇一带),而非海南岛北部的崖州(即今海口市琼山区一带)。以当时郭沫若在史学界的权威,此论一出,即有不少文章附和,于是前人的不同观点几成谬见。这其中就有一位海南岛人士吉大文。郭沫若的文章就是专门针对他的。

吉大文系清代咸丰年间的崖州举人,因军功官至福建道员。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曾询及崖州知州唐镜沅关于李德裕确切贬所一事。为此,吉大文写了《上唐芷庵刺史书》。吉氏的主要观点是,终唐之世,海南岛上称崖州的仅有一处,即位于北部的崖州。而南部的今崖州,唐代一直称为振州(据《读史方舆纪要》,直到宋开宝六年才改振州为崖州,南部崖州改名始此)。应该说吉氏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既然整个唐代海南岛上只有一个崖州,朝廷又怎能将罪臣贬到一个不是崖州的振州?

郭沫若对此的解释是:“这也很容易说明。后世史家和文章家往往好用旧名,以为典雅。称为崖州,只是沿用了梁陈时代的旧名而已。”

这种解释不通。因为贬谪罪臣的文书是皇帝的诏令,是国家的档案文件,即使行文的“文章家”怎样讲究典雅也不敢张冠李戴,将振州冒写为崖州。假如系后世史家和文章家所为,那么为了典雅,应成为一种共同的时尚,即凡贬振州或海南岛上的其他州者,都会写成崖州。但事实并非如此。同是唐代,高宗显庆年间,贬韩瑗为振州刺史,并不书崖州;武则天时,贬李灵夔至振州,也不书崖州;而高宗末年,贬韦方质等至儋州,也并不为了“典雅”而书崖州。

郭沫若的其他两个论点也难以成立。如他举李德裕在崖州写的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郭沫若认为后一句是“任何雄辩也不能反驳的地理形势”,认为只有崖城周围才有此景象。其实,诗歌只是诗人的情景语,不能点点滴滴都坐实求证。况且山川形势历经千年的变化,郭沫若当时所见到的琼山并不一定古时就没有山,不然,为何叫“琼山”而不叫“琼原”?另外,据新旧《唐书·地理志》,现在的琼山区一带当时既有琼州又有崖州,崖州的郡城在近山区的颜卢而并非郭沫若所见的府城镇。郭沫若的另一个论点是李德裕的后人化为黎族,居住在今崖城镇一带。按当时的情况,如果他们是在北部的崖州的话,不可能迁徙千里,从海南的北部移到南部。这同样不足为凭。因为记载李德裕后人迁徙情况的大多是明清以后的地方史志,从唐代到明清已有近千年的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不要说从海南的北部迁到南部,就是从北京迁到海南也都可以成为事实。

(200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