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用人单位设计的陷阱:大学生就业指导

用人单位设计的陷阱:大学生就业指导

【摘要】:用人单位设计的陷阱主要是在诚信方面,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无偿试用在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失信的情况下,“试用”成为一些用工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然而,等求职者到用人单位报到上班后,原来达成的口头协定却无法兑现,由于缺乏文字依据,毕业生投诉无门,只好自认倒霉。

用人单位设计的陷阱主要是在诚信方面,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无偿试用

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失信的情况下,“试用”成为一些用工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这类“陷阱”通常的做法是:先在招聘广告上列出诱人的人才引进条件,学生报名应聘后,便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由安排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去单位试用,并以考核为由,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而这些所谓的试用,无非是为企业筹备展销会、为公司推销某种产品、为某一个大型活动跑跑腿等,待这些需要大批人力的活动一结束,他们便以试用不合格为由,让学生全部回去。有点良心的单位还可能付给学生们一点工资(当然是较社会用工低得多的工资),而有些单位则以考核毕业生为借口,根本不愿付一分钱,因为他们最初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大学生为他们“义务劳动”而已。

案例导学

干了一个月,只给700元

小婷从2018年3月份开始在南京某文化公司上班。“人事当时说,试用期3个月,每个月2 600元。转正后根据岗位不同,再定工资。当时刚毕业,不懂法律,也不好意思主动提,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上班没多久,小婷就觉得工作不太适合自己。“我是做校对工作,说好五点半下班,基本上每天都得加班到九点。硬着头皮干满一个月,我就辞职了。”让她意外的是,辞职时,单位却突然不承认有她这个员工,只愿意给700元。“700元还达不到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他们说,我只是单位招过去培训的学生,并不是正式招聘。”她无奈地表示,由于自己没有打卡考勤,一时间拿不出证据,投诉到了建邺区劳动监察部门。最后经协商,小婷拿回了自己的工资。

(案例来源:百度文库)

点评:

像小婷这样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一些不良企业就是利用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故意不签劳动合同。好在小婷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才免于吃哑巴亏。

2.甜言蜜语

在供需见面会上,有一些用人单位看起来似乎不错,但由于离学校或家乡太远,一时无法亲自去考察,又无亲戚朋友可以打听,偏偏用人单位规定一两天之内必须签约,你怕失去好的就业机会,只好向招聘单位工作人员打听该单位的情况。这时,或许就会有一个招聘人员用诗一般的语言向你介绍他们的单位,说那里的山是怎样的青,水是怎样的绿,交通是怎样的便利,至于待遇嘛,先不告诉你,只说到那里上班你一定满意。甜蜜的话语、满面的笑容加上诱人的悬念,你很可能经不住诱惑,匆匆签订了就业协议书。等你毕业离校欢欢喜喜去单位报到时,才发现青山原来是满坡的荒草,绿水原来是腐臭的小沟,交通便利则是10年以后的规划,至于待遇嘛,只要不拖欠工资就阿弥陀佛了。

3.文字游戏

文字游戏分为口头文字游戏与书面文字游戏。口头文字游戏主要是指在谈及学生关心的工作待遇等问题时,用人单位故意不正面回答,或模棱两可,或随口应承而又不愿将答应的条件写入劳动合同,让你要么摸不着头脑,要么没任何依据。书面文字游戏则主要出现在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中。例如,为使你尽快放心地签订就业协议书,在协议书或劳动合同条款中,针对你希望待遇高一点的心理,招聘单位写上“若毕业生工作表现突出,每年奖2万元”,待报到后,你才了解到,所谓的“工作突出”条件很苛刻,基本上是没人可以达到的。再如,针对毕业生想考研究生的心理,条款中写上“若上级同意,该生可以随时申请报考研究生”,待你真正提出报考时,他便会以上级不同意为由加以拒绝。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4.口头合同

一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就双方责、权、利有关事项达成口头协定,当求职者提出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时,用人单位便以双方应相互信任为由,不愿签订书面合同。然而,等求职者到用人单位报到上班后,原来达成的口头协定却无法兑现,由于缺乏文字依据,毕业生投诉无门,只好自认倒霉。

案例导学

未签劳动协议,难讨两月工资

纪昀是应届毕业生,有件事一直让她感觉憋屈,“白白干了两个月活儿,却连工资也拿不到,太气人了!”

2019年1月,想趁寒假找份工作的她在两家招聘网站上上传了简历。纪昀说,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与她联系了,面试很顺利,2019年1月7日,她便在该公司上班了,“主要就是办公室事务,没什么难度”。当时公司告诉她工资每月3 000元,每月15日发放。但当她要求签劳动合同时,公司负责人表示,合同一签,双方的责任、要求也就多了,会很麻烦……看着负责人一脸诚信的样子,她没签合同便开始工作了。和纪昀一起的,还有另外3个大学毕业生,也都没签劳动合同。从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工资都发了,可干到第四个月和第五个月,工资就不发了,这让他们无法忍受。

“开始说是公司资金出了点儿问题,暂时给不了,后来我再去找,人家居然说我丢失了他们的重要资料,因此钱一分都不给。”纪昀说。

(案例来源:中国就业网)

点评:

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大学生为了解决生计等现实问题,急于找到工作,从而掉进一些不良企业精心编织、设计的圈套。大学生之所以在就业道路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陷阱,主要还是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心理,制造和迎合他们的心理预期从而得逞的。

5.违规抵押

国家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的押金,或以身份证、毕业证作为抵押。但目前仍有一些单位,尤其是企业、公司,以便于管理为由向求职者收取押金或抵押证书,这些单位在收取押金或证件后,便会为所欲为,而毕业生一旦因不堪忍受伤害而提出离开时,他们或不退押金或要求毕业生必须交清所谓赔偿金额方可拿回属于自己的证件。

案例导学

网上求职,交押金后被拉黑

2019年3月,贾先生在网上翻阅招聘信息,看到一家酒店正在招聘服务员。贾先生感觉自己很符合招聘条件,于是便添加了这个店家的微信号码。随后,在两人聊天的过程中,对方先是告诉贾先生自己的店面有很多,如果干得好的话工资会有提升。薪金也是按劳分配的,多做多得。贾先生认为不错,于是便答应对方,这时对方便向贾先生表示,公司的员工在入职前要先交一笔押金。交了这笔押金后就能够到酒店工作,同时安排免费宿舍楼,吃饭也有专门的员工营养餐。贾先生一听感觉更加不错了,便直接将对方提出的1 500块押金打过去了。

等了好几天,贾先生迟迟没有等到对方的信息,于是就直接找到这家酒店,见到了该酒店的经理。可是得知贾先生的情况后,酒店经理表示,酒店确实是在招人,不过消息是张贴在门口的一张招工广告,从来没有委托网站进行招聘,更没有总公司,也没有向任何前来应聘的人员收取费用。听了这些话,贾先生便给当时那位招聘人员发信息,结果微信发过去之后贾先生懵了,原来对方早就将他拉黑了。贾先生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就到当地的派出所报案。

(案例来源:搜狐教育

点评:

贾先生遇到的情况还是比较容易破解的,大家在网上如果看到类似这样的招聘广告千万要注意,这样的招聘广告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此类骗局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少钱多”,不法分子以此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应聘。一旦求职者与其取得联系,不法分子便会发来工作申请表和工作流程介绍,要求受害者付款。当受害者发现上当时,不法分子便会“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