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心理调适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大学生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心态,以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不致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此,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2023-09-26
1.自我认知失调
(1)急功近利心理。受功利性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择业期望值都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过分看重地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分看重经济、地位,盲目追逐热门职业,对自己的就业去向、工作性质缺少目标性、计划性。在寻找就业单位时,不从实际出发,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适合,盲目地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不愿从事艰苦平凡的工作。这种就业心理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进一步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只顾眼前的利益和满足,忽略人生的长远发展。
(2)攀比心理。有攀比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所以就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3)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体现”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
(4)自负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形成这样的自负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急功近利心理。
案例导学
“待价而沽”的晓辉
晓辉出身干部家庭,就读于某名牌大学,学业优秀,能力也较强。他从小学起就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总觉得自己条件优越。毕业时只把目光盯着大城市,从机关事业单位到著名大企业大公司,寻求的都是什么总经理助理、策划师之类的职位。结果本来看好他的几家单位都不敢要他了。至今,晓辉还在“待价而沽”。
(案例来源:人民网)
点评:
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不完善,因此往往导致自我评价不准确。本例中的晓辉就是过度骄傲,表现出自负心理的典型。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在名牌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自我膨胀,认为找个好工作是理所应当,就业取向常常脱离现实。对此,毕业生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要客观冷静地作一些自我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特长与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自己的位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降低职业理想,而是说在迈出择业的第一步时,不要过多追求职业声望,不要对职业条件要求太高,不能过于讲工作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属正常现象,不要因此而沮丧。应在职业理想的引导下,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就业,在实践中去开拓事业,增长才干。
(5)自卑心理。社会转型,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关系复杂,社会运行规范多元化,造成了社会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个不确定社会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便产生了恐慌心理,在竞争中缺乏自信心,产生了自卑心理。一些心理自卑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在激烈竞争中胆小畏惧,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不懂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专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泄气,不敢参与竞争,以至于在陌生人面前说一句话就脸红,既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不能全面展示自己的风采,显得唯唯诺诺,过分谦虚。
案例导学
消沉的小莉
江西省某高校文学院的学生小莉,在找工作应聘失败后就一直很消沉,后来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勉强投出了十几份求职简历,结果全部石沉大海。现在她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再参加招聘会。她认为,用人单位对女生有偏见,再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又不好,去了招聘会也没用。面对挫折小莉显得极度自卑。
(案例来源:央广网)
点评:
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必恐慌。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调整和把握,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及时消除自身的认识误区和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这样才会多一些机会,最终成功就业。对于像小莉这类过度自卑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相信自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看自己的长处。求职时产生心理困惑是正常的现象,应保持乐观心态,多看事物积极的一面,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回避、坐等。失败一两次后不要灰心丧气,要坚持“屡败屡聘”,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等。克服惧怕心理,不怕失败,充满自信是成功的前奏。
2.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或在价值观上追求较高的物质待遇,但是无一技之长的人,强烈的功利性求职目标和自身能力偏低的巨大落差使他们常常心神不宁、意志消沉、委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就业。
案例导学
大四女生因求职压力大患重度抑郁,疑跳江自杀
21岁的小易是某师范学院大四学生,她学的是科学教育专业,想当一名教师,曾考过几个公立学校的教师岗位,但都没有成功。从那以后,她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整天垂头丧气。小易在微信里与同学的聊天内容多是一些消极言语。与一位同学的聊天中,小易说“我真的害怕,我觉得自己连小学生都不如,我真的是一个笑话,我真的想消失”。此外,小易的班主任老师说:“今年3月,我听同学说她在宿舍有过激行为,用绳子去勒脖子。”由于小易精神状况未见好转,她的母亲曾托老乡带小易去诊断,诊断结果为“重度抑郁症”。后来小易去深圳,在母亲上班的工厂当文员,上了两天班以后小易说不会做,做不了,并哭着说“对不起你们,我什么都不会做。”2019年4月28日,小易被监控录像拍摄到来到长沙银盆岭大桥河西的桥头,随后跳入了湘江。
(案例来源:搜狐网)
点评:
因“求职未果”而试图自杀的现象虽属个例,但折射出的问题却是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要了解自己,从专业与性格出发,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正确看待眼前的困境,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而面对困境时,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消极情绪。同时提醒在校大学生,要尽早参加社会实践,为毕业做准备。
(2)急躁心理。由于择业目标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取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案例导学
力不从心的小周
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坐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只能坐在角落或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王某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这种心理困境,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他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候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他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他也想考,但是他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由于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也一般,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的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
(案例来源:央广网)
点评:
在该案例中,该生的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该生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该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该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该生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在宿舍睡午觉都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该生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最后,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该生面临人际冲突问题,这是该生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该生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该生刻意回避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3.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很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环境好、待遇优厚的工作或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习惯性地认为就业竞争不公平时,他们的行为中常伴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等现象。
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文章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心理调适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大学生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心态,以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不致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此,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2023-09-26
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困境时,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便帮助自己克服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等。科学的心理调节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控,化解抑郁心情,排除心理障碍,增强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因此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保障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顺利择业。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2.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理。......
2023-09-26
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三)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④留心先交押金,后被开除。⑥留心签订不平等合同。⑦留心招聘劳务工,以“合同制”作门面。......
2023-09-18
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主要有3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由毕业生本人填写,特别需要注意毕业生意见栏,许多毕业生签协议时往往忽视这一内容,往往不填或只简单填“同意”二字。学校意见是实质性审核,表明学校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签就业协议书的态度,同意或不同意一定要态度明确。......
2023-09-26
首先,需要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和实效性。对收集到的信息,可进一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向信息发布者直接咨询,或向其主管部门、协作单位查询,对不真实或严重夸大其词的招聘信息坚决剔除。其次,将与自己的专业、兴趣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选出有用的招聘信息,以减少其他环节的无效劳动。如果延迟抉择,不及时反馈信息,就会错失良机。......
2023-09-26
出国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大学生出国留学方式。个人申请出国留学是通过学生个人申请,达到国外高校录取条件,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到国外高校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层次的出国学习方式。出国留学前的准备及要求。......
2023-09-26
学校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的过程中应进行监督和指导。就业协议书作为劳动合同的一种形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针对就业协议的要约与承诺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④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并签字盖章,纳入就业方案并及时将就业协议书反馈到各方手中。对劳动报酬有特殊要求的,应在就业协议书的补充条款中加以明确。......
2023-09-18
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对大学生正确判断当前就业形势、构建合理的就业期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各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各种媒体一般会在每年9—12月公布当年全国和地方以及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社会需求信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进入5月后,大部分大学生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或达成了就业意向,所以,社会需求信息数量大为减少。......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