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范镇陡岗唐代僧人墓

瑞昌立县前古文明:范镇陡岗唐代僧人墓

【摘要】:1986年冬,瑞昌县范镇乡范镇村陡岗朱家朱友清等人在其责任田耕作时,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瑞昌县博物馆闻讯即派员前往调查,并对现场进行了清理。故此墓的时代应属唐代,三件铜器乃是某一僧人所遗之佛具。三彩枕长仅10.7厘米,亦乃唐代典型脉枕。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我国,东晋初盛,自陈至隋逐渐形成中国式佛学,唐代为佛教的极盛时期。

1986年冬,瑞昌县范镇乡范镇村陡岗朱家朱友清等人在其责任田耕作时,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瑞昌县博物馆闻讯即派员前往调查,并对现场进行了清理。墓室已被全部破坏,出土的随葬器物除青铜盖钵较完整,其余器物都被人为地损坏成残片,后经精心修复,才得以恢复原貌。计有青铜塔形顶合子、青铜塔式镇柄香炉、青铜盖钵、三彩脉枕等4件器物。

青铜塔形顶合子由圆柱塔刹形顶、圆球体腹、喇叭状底座三部分构成。通体高14.3厘米,腹径8厘米,底径6.2厘米。圆柱塔刹形顶由四轮重圈分隔为五层,每层间以扁鼓状圆珠,圆珠上饰方格纹,方格纹内有小圆孔。塔刹的顶部为尖圆形,每层重圈由粗细螺旋齿轮重叠而成,齿轮上饰辐射状细条纹、锯齿纹各一圈,每圈间以两三道弦纹;圆球腹体即合子的盖和底,分上、下两个半球体以子母口扣合,底部高7.9厘米。上半部饰弦纹三圈,下半部饰弦纹四圈,每圈弦纹由三道凹线组合;底座呈喇叭形。顶与合盖系铆钉相接,合底与座则为焊接。通体鎏金,外部磨蚀,内部依稀可见(图3)。

图3 青铜塔形顶合子

青铜塔式镇柄香炉亦称行灯,由炉身、炉座、炉柄三部分构成,高6.3厘米,全长37厘米。炉身形状如杯,敞口,尖唇,内收弧腹,平底,口径10.5厘米。内底正中见一辐射状铆钉头,底的外沿向外出棱;炉座为18出花瓣形,外撇,与炉身用铆钉连接。炉身的上下部位及炉座的面上均饰精细弦纹;炉柄长23厘米,前宽2.5厘米,后宽3.5厘米,柄的中间起脊,边缘出棱;柄与身以一S形托钩的尖部伸入炉身底下,上弯部连接炉身上部而连接;与炉口连接处的柄端上有一透雕的扁桃形饰片,饰片的前部有两个乳钉形焊接点,后部透雕羽翼形图案;炉柄外端向下97度弯曲5.5厘米,尾部坐一圆锥体塔形镇,镇高4.7厘米,镇顶形似僧帽,塔身饰几何纹(图4)。

图4 青铜塔式镇柄香炉

青铜盖钵平沿,直口,弧腹下收,平底素面无纹。通体乌黑光亮,见绿锈斑,口径19.7厘米,高5厘米。

三彩脉枕长方体,长10.7厘米,宽8.7厘米,高5.2厘米。上下枕面四周柜边,框内四角各饰三瓣小花一朵,正中刻牡丹花图案。一侧面戳有一个小圆孔。通体施黄、绿、褐三色釉。

该墓所出土的随葬器物虽然不多,但其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其中的青铜塔形顶合子、青铜塔式镇柄香炉,与1983年洛阳神会和尚身塔塔基出土的铜盒和长柄手炉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洛阳铜盒的塔形顶为八重相轮,通体素面无纹,而瑞昌的合子塔形顶则为四重相轮,通体饰精细纹饰;洛阳出土的长柄手炉为狮子镇柄,瑞昌出土的为圆锥状塔式镇柄。故此墓的时代应属唐代,三件铜器乃是某一僧人所遗之佛具。三彩枕长仅10.7厘米,亦乃唐代典型脉枕。唐代的三彩器在我国南方地区出土较少,位于赣西北的九江地区仅80年代后期在永修县有所发现,故此三彩脉枕虽被人为损坏,但仍弥足珍贵。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我国,东晋初盛,自陈至隋逐渐形成中国式佛学,唐代为佛教的极盛时期。江西是禅宗的重要传布地区,瑞昌地处江西北部偏西,与湖北隔江而望,乃南北交通之要道,又是江西佛教传布最盛区域之一,故该墓所出佛具为我国佛教考古研究以及唐代禅宗在江西的传布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