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崇尚道教,并利用道教为自己夺权和坐稳江山服务。隋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开皇” ,就是采自于道书中天地开劫的意思。隋朝对佛、道两教都很尊重,这样的氛围,对保护道教文化遗产是有利的。隋代道书得以集大成,靠的就是这种宗教政策,因此才有道教教义百科全书《玄门大义》和《隋朝道书总目》等图籍的问世。......
2023-12-06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瑞昌地区的社会民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崇儒好学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深入推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崇儒好学之风在全社会普遍兴起。瑞昌作为尚未开化的偏僻之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崇儒好学之风逐渐在瑞昌乡村漫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瑞昌人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仕途。像上文提到的周姓、柯姓、但姓、陈姓、谈姓等散居于瑞昌各地的旺姓大族,更是重视儒学教育,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隋唐五代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仕宦之途的瑞昌籍士人,达17位之多,而南义周姓多达8人、但姓达4人,说明南义是瑞昌历史上最早的文教昌盛之地。
2.崇禅敬道
六朝时期,佛、道文化开始浸润瑞昌,区内建了一大批寺庙,成为赣北地区宗教文化最兴盛的区域之一。隋唐五代时期,崇禅敬道的思想在区内民众中普及,各寺庙香火更加旺盛。传说唐天宝十年(751),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经洪州至浔阳时,到江州东林寺、利泽寺参访讲经,故利泽寺自晚唐以来一直有供奉鉴真塑像,至今如此。鉴真这样国师级的大和尚,路过浔阳时间很短,仅选择到东林寺、利泽寺、龙泉寺参访,说明唐代瑞昌利泽寺庙香火之旺、佛事之盛、名气之大,堪与东林寺伯仲。另外,1986年在范镇陡岗村发现的一座唐代僧人墓,出土的三件青铜佛具制作精良,更有一件唐代典型的三彩脉枕。唐三彩器在南方地区出土很少,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瑞昌社会崇禅礼佛的心意之诚、层次之高。道教方面,有不少观、庵及其他遗迹。相传吕洞宾曾到过瑞昌,并留有吕公井遗迹。明隆庆四年《瑞昌县志》古迹条载:“吕公井在县治西南百步。相传吕洞宾丐化,有妇人掷一银与之,洞宾不受,践踏于地,飞升而去。人知为仙,取钱上泥土治病即愈,由此渐掘成井。井水上浮,结一‘吕’字,划开复聚,始知为吕逸人遗迹云。”这一时期道教对瑞昌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批与道有关生活习俗的形成,民间淫祠巫鬼祭祀之风盛行。《唐国史补》曰:“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为人祸福,其弊甚矣。”婚丧喜嫁、生老病死乃至日常生产、出行,必求神占卦,预测吉凶,巫师、道士、风水师大行其道。以鬼神观念为主要特征的宗教文化与以儒家为本的礼教文化,形成了当时瑞昌社会并驾齐驱的两大思想文化主流。
3.崇乐尚美
隋唐五代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积极追求人生快乐和美好的生活方式,成为这一时期又一社会风尚。瑞昌自古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中原地区的乐文化很早就传入并在瑞昌地区流行起来。明隆庆四年《瑞昌县志》载,位于瑞昌古王仙乡的玉华洞,唐代僧人“尝于洞中获汉时之磬与钱”。磬,是一种古代兴盛于中原地区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最早用于汉民族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时乐教是儒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了官方规定教育内容,新乐兴起并逐渐流行于民间。许多文人学者既懂儒理,亦通音律,如白居易、元结、李白都懂乐,前文提到的本籍儒学大家江梦孙就“颇蕴艺学”,教习弟子时“春诵夏弦”。开元年间的柴桑人陶岘,精通音律,曾取不同年月制成的砖,击打发声以谱成乐曲。瑞昌山歌、秧歌、龙船调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古赤湖地区,四围民众多以打鱼为生,在湖上打渔时喜欢唱龙船调。在此基础上兴起的五月初五龙船竞渡,就是湖民们每年都开展的一项娱乐兼体育的项目。《旧唐书》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唐诗人张建封《竞渡歌》诗云:“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进标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与崇乐相连的是尚美,突出表现是对衣饰的更高层次追求。六朝以前,瑞昌区域内一般百姓人家生活尚处于为温饱而奔波的状态,穿多为麻布、葛布,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对美的追求还处于较低层次。隋唐时期,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尚美之风渐兴,突出表现在妇女对高档饰品的应用上。南义镇但桥唐墓中就发现了银手镯、银发钗。瑞昌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铜镜达20多块,有人物花鸟纹镜、花鸟纹镜、瑞兽葡萄镜,块块造型别致,图案精美,体现了唐代铜镜制作的高超水平。这些唐五代铜镜有的是古墓中出土,大多是从瑞昌各地乡间征集,说明铜镜在当时民间使用较普及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瑞昌一般百姓家的生活水平与尚美的社会风气。
有关湮没的历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管窥的文章
隋文帝杨坚崇尚道教,并利用道教为自己夺权和坐稳江山服务。隋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开皇” ,就是采自于道书中天地开劫的意思。隋朝对佛、道两教都很尊重,这样的氛围,对保护道教文化遗产是有利的。隋代道书得以集大成,靠的就是这种宗教政策,因此才有道教教义百科全书《玄门大义》和《隋朝道书总目》等图籍的问世。......
2023-12-06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瑞昌地区一改六朝之前无文教记载的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呈现出初兴之势。中央设有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地方设有州学、县学,建制乡村遍设学馆,并鼓励民间举办私学、书院,以为民众提供各个层次的教育。......
2023-09-25
瑞昌博物馆收藏隋唐五代等级精品文物共46件,占馆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28件。现选其代表性精品介绍如下:隋青釉莲瓣纹盘该器物敛口,内口沿饰三道弦纹,内底饰两道弦纹,八瓣莲花纹,通体施青釉,平底。隋青瓷镂孔圈足砚该器物直口,圈足,器身中部凸起一周棱线,棱中部划一道凹弦纹,足镂6下弧半圆孔,施青绿色冰裂纹釉。唐萎角方形铜镜该器物小钮其状呈方形,圆角。......
2023-09-25
那个时代道教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得茅山派和天师道两派真传的杜光庭。五代十国时期,王朝兴亡周期极短,有不少帝王,都像王建、王衍父子这样崇奉道教。又如吴越王钱,十分尊重道教,对道士闾丘方极为敬仰,亲自登门拜访,还为他建造了宫观。闽主王沉迷于神仙术,对陈守元等道士极为宠信。从五代到两宋,内丹都是道教修炼方术的主要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
2023-12-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建设的广泛深入推进,瑞昌民间发现了不少隋唐五代时文物,现择其一些精品介绍如下:1992年,瑞昌市民在人民公园施工时发现一件越窑青釉碗。1990年10月,花园油市小学平整操场时发现一枚“匠人张保”铭文镜及扁平把短流盘口盘青瓷执壶和喇叭口六瓜棱青白瓷执壶等五代至北宋早期文物。在钮的左右分别竖饰“匠人张保”铭文。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个精美壶器是唐代青瓷四系壶。......
2023-09-25
秦汉时瑞昌一直未见行政区划设置,说明瑞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并不突出。秦汉时期,人口统计主要依赖于地方郡县的上计,即由郡县统计上报中央,户口数字每年会更新一次。秦统治时期较短,全国人口据推测大约在3000 万。虽然瑞昌地域至今尚未发现秦汉时期的铁器农具,但根据周边生产技术状况,可以推断当时瑞昌先民定会使用铁器农具。秦汉时期,稻作依然是这一地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2023-09-25
隋朝统一中国后,凉州文化作为重要的地域文化,汇入了隋唐盛世统一的文化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继续发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这是河西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贸易盛会,无疑反映了凉州商肆的繁华。隋朝时期,凉州城市规模继续发展。从此,《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并流传至民间,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当时也称为《凉州歌》。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凉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023-08-07
前面我们论述了客家的来源是多元的,既有南迁汉人的重要作用,也有客家人基本住区土著居民及早期迁入此区的盘瓠蛮的积极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实即汉民族向赣闽粤边区扩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远古时期此区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状况,研究六朝隋唐时期此区的社会结构,研究唐宋以降中央王朝对此区的经略,以及发生在此区的民族接触、交流和互动。......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