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瑞昌地区的社会民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瑞昌作为尚未开化的偏僻之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崇儒好学之风逐渐在瑞昌乡村漫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一时期道教对瑞昌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批与道有关生活习俗的形成,民间淫祠巫鬼祭祀之风盛行。婚丧喜嫁、生老病死乃至日常生产、出行,必求神占卦,预测吉凶,巫师、道士、风水师大行其道。......
2023-09-25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瑞昌地区一改六朝之前无文教记载的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呈现出初兴之势。
1.乡村教育普及
隋唐五代是科举制度兴起并大发展时期,政府在大力推行考士取材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发展,并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教育制度。中央设有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地方设有州学、县学,建制乡村遍设学馆,并鼓励民间举办私学、书院,以为民众提供各个层次的教育。唐朝律定,官学诸生年龄限制在14~19岁,而律学在18~25岁,一般而言,14岁前的启蒙基础教育都是在乡村学馆完成。其中男子标准教育程式的要求是:“男子六岁,教之数与方名;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岁习之以小学,十岁从以师焉。”唐代乡学,或称村学、乡校、村校、乡塾、小学等,这类乡学主要是国家政策扶持,由地方基层单位或乡里民众集体兴办,带有民办官助性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正月诏令:“宜令天下州县,每一乡之内,别各置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表明开元后期,由皇帝亲自号召在全国普及乡学,并由官府配备师资,教授生徒。至天宝三年(744),因令百姓读《孝经》,下制曰:“乡学之中,倍增教授;郡县官长,明申劝课。”足见政府对乡学的重视与支持。瑞昌正规化学校教育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各乡村普遍设立了学校,但乡校一般简陋,多为一校一师。教学内容主要是政府所倡导的儒家经书《论语》与《孝经》等,同时也教授一些简单的算学、诗赋及日常生活基本知识。在官助民办的乡校普及化的同时,也有不少私立学馆。如《南唐国史》载,唐末五代之际,九江湓城人江梦孙,“祖弥不仕,以儒道自高。梦孙少传先业,颇蕴艺学,旁贯诸书,籍茂声誉,远近崇仰。诸弟子不远数郡而至者百人。春诵夏弦,以时讲闻,鼓箧函文,庠序常盈”。
2.本籍士人渐显
六朝之前,未见本籍士人的历史记载,说明瑞昌那时候教育还未起步,北民南迁带来的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泛文化,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才的教育还未兴起。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教育的社会普及化,一批有文化的本籍士人走进瑞昌的历史长河中,有的甚至官至上卿。
瑞昌古县志中记载了一批这一时期的可考士人:
周勍,字大节,江州瑞昌王仙乡辂北人(瑞昌市南义镇小坳村),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826)十月初三,为唐初官至江州(九江)镇南武节大将军并迁居于此的周侁七世孙。周勍年少时,资禀奇伟,才华洒脱,大志干霄,人皆异之,以勇敏闻名乡里,早期以明经登科;唐宋时,天下分裂五十余年,不能统一。初,卅都轩民兵,保全乡里,时公未冠,勇威应募,临事敏慎,所在皆克。唐大中间初授都团练衙推将仕郎、权潭州户曹参军;唐僖宗中和二年七月,诰敕佩印登将坛夙擅前锋无乱之誉,授以殿中御史;次年(883)四月二十九日,敕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上国柱、补右军讨击副使,差江州右颜指挥第三部都团将,复加都知兵马使;四年,征寇累建大功,唐僖宗赐凯旋诗于凌云阁以彰其功。天祐元年十一月,以仍充右军前将兼御史中丞领兵部尚书,进紫金光禄大夫。唐末五州纷乱,群雄四起,无敢窥视江淮尺寸之地者,吴安乐惟公是赖;世称纯臣,身历四朝,正二品,卒于唐哀帝天佑四年(907),葬瑞邑辂北大泉山,谥忠武公,享祀江州文庙。《江西通志》称“时群雄割据,无敢窥江淮者,勍之功居多”。唐乾符间僖宗赐凯旋诗表公功曰:“将军受钺将坛前,金印辉煌系肘边;谈笑胸中兵百万,驰驱阃外路三千;肃清寰宇锋无敌,扫荡妖氛旗尽搴;凯奏归来功第一,卿名应是冠凌烟。”周勍墓位于今瑞昌南义镇幸福村东角一公里处的大泉山小泉垅伏虎地,至今保存完好。墓室为青砖及青石碑,清嘉庆二年立,上镌“唐兵部尚书周公讳大节谥忠武金紫光禄大夫之墓”。明清历代瑞昌县志都有记载,《江西通志》还将周勍列入功臣目。
江梦孙,据《南唐书》载,梦孙字聿条,出生于五代十国,湓城人,烈祖辅吴,表为秘书郎,梦孙数自言,迂儒无裨益,平生读书,欲小试于治民,求为总令,方是时,士之客于烈祖者率以功名富贵自许,而梦孙言独如此,烈祖以为不情,不之许也,求不已,而补天长令,烈祖先持告身示之曰:今日受此,明日趋走庭下矣,此素志矣,庸何伤,乃授之,至天长,吏白县署正寝有淫厉,不可居,梦孙不从,是夕,果有怪并出,梦孙起焚香曰:梦孙受命为令,常治事于此,鬼神有祠庙丘垄,胡不各归其所,吾行不欺暗室,奚畏君等,语讫,皆敛迹,梦孙治线宽简,吏民安之,逾年,弃官去,县人号泣,送之数十里,还家,事继母尽孝,早暮洁衣冠,视膳羞,母食彻,为诸生讲礼,凡至疑义,辄敛衽曰:此科先儒犹多异同,梦孙安敢轻言,诸君自择所长可也。保大中卒,年八十五,赠国子司业。
柯昶(893—976),字汝明,江西瑞昌县西上乡(今瑞昌市乐园乡)人。杨吴顺义三年(923)中进士。中主李璟时期,授予殿中侍御史兼都押衙防御使。后主李煜时,柯昶补左军招讨使,与指挥使胡则同守江州(今九江)。宋开宝八年(975)冬,李煜降宋。次年三月,宋将曹翰率兵围江州。胡则对柯昶说:“宋兵将至,江州孤危,势必不敌,我坚守于内,你速去募兵为外援,事或有济。”柯昶回家乡招募勇士5000余人,星夜兼程赶往江州救援,但江州已被攻陷。虽救城无望,但柯昶仍鼓励大家说:“我与胡指挥受命同守江州,今城破人亡,如停止不进,有负胡指挥;若临城一战,纵不胜,死亦无憾。”于是率众向江州继续前进。曹翰听说柯昶带援兵来攻城,统精兵万人前去阻击。柯昶因寡不敌众而败逃,曹翰率骑兵追赶。柯昶逃到羊肠山,拔剑自刎。宋太祖闻此事后,非常感慨,赐柯昶厚葬,谥忠烈,赠金紫光禄大夫。柯昶墓位于今瑞昌乐园乡桥棚村东南方800米的九龙窝,至今保存完好。
另据新编《瑞昌姓氏与人才》载述:据瑞昌本籍姓氏族谱记载,唐代至少还有下列瑞昌士人晋身为官:
周侁(651—712),南义新福北辂人,瑞昌周姓始祖。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授司马,镇南武节大将军,至中宗朝,为太子少师,卒谥晋国文肃公,正二品。
周表(673—721),侁周次子,字干字,仕河中府尹,殿试取第一,擢吏部侍郎,从二品。
周干(707—761),周侁孙,字国宝,唐官廉白二州太守,迁道州宁远县,复迁江州瑞昌辂北。唐玄宗三十九年(750),主修宗谱,官四品。
但操,南义但坊人,曾官永兴县令,正七品。
但广,南义但坊人,曾任德化县令,正七品。
但捷,南义但坊人,曾任黄州刺史,拜嘉义大夫,从五品。
但拘,南义但坊人,曾任都昌、枭阳令,正七品。
胡毫,成南阳乡人,举人,授国子监博士,任侍御史,从六品。
吴顺义,后唐三年癸未科进士。
周清,南义新福村人,开元十二年甲子科举人,曾任河南御史,后改授部台史,正五品。
周匣,南义新福村人,唐天宝四年乙未科进士,授河南刑史,正七品。
周德琰,南义新福村人,唐咸通六年进士,授河南道固始县令,正七品。
周令棋,南义新福村人,唐僖宗朝授宁州知府,从五品。
周延休,南义新福村人,曾入朝礼部员外郎兼江西道按察判官,从五品。
谈洪谟,洪一人,唐时任四门博士。
王庆,洪一人,唐时以武功封五伯公。
3.文化初昌
秦汉以前,瑞昌地区有人类活动的文明延续,商周时期的铜矿采冶技术还十分先进,但作为意识形态方面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内涵的狭义上的文化,至六朝时期才开始在瑞昌地域萌芽。然而查遍史料,文化萌芽期的瑞昌,一直未见相关的人文记述。至隋唐五代时期,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才开始在瑞昌历史中显山露水,瑞昌地区才出现了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并产生了一些有关瑞昌的文化记述。不过,由于地处偏僻,县治未立,无名山秀水、名胜古迹,在赣北地区文化边缘化的状况一直没有大的改观。这一时期,与瑞昌有直接关联的文化名人有元结、杨嗣复、陈伯宣等。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少不羁。年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因天下大乱,未能出仕。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元年(758)又迁居瀼溪(今瑞昌湓城)。肃宗召见国子司业苏源明垂问天下贤士,他推荐了元结。当时史思明正攻打河阳,皇帝在去河东之前将元结召来京师,问他有何奏议,元结便呈上《时议》三篇。帝悦,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再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又进水部员外郎,佐荆南节度使吕拒贼。代宗时,以亲老归樊上,著书自娱。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入朝,后卒于长安。他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元结深受道家影响,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对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时人也曾批评其作品“不师孔氏”,加以非难。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文有浓厚的道家风韵,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敛无度。《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元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寱论》《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等篇,以道家思想为武器,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嫉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大唐中兴颂》文体上采用三句一韵的手法,类似秦石刻的体制,风格雄伟刚峻。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元结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
安史之乱中,元结举家避难瑞昌。当时友善的瑞昌人民给予了他莫大帮助,专门将瀼溪边的一片地赠予他家安居乐业(明清时仍存元结故居),并经常资助他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让他在瑞昌这段寓居生活充满了乡野田园间的乐趣,给他精神上以莫大的安慰。因此,他对瑞昌这段生活十分感恩、十分留恋。据瑞昌县志载,上元二年(761),元结率师守九江,回瀼溪探望时,触景生情,写下了扣人心弦的《喻瀼溪乡旧游》诗。宝应元年(762),他解甲归田,寄居樊上(今鄂城),也经常回瀼溪探望,路过码头镇苏山时曾写《橘井》诗一首。其后,他还带着夫人与两个儿子隐居瑞昌南阳乡排砂村设帐糊口,培养人才,为贫困人家排忧解难。排砂村人还在元结教过书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次山书院(今改为元结庙)来纪念他。传说元结在瑞昌那段时间,不但教书,还免费行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一次,他把一个姓夏的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又一次他成功地拿下了一个怀孕三年不分娩的怪胎,救了一位年轻妇女的命。当地人称赞他:“元结夫子,治病神仙。任何难症,药到病除。不治之症,起死回生。华佗扁鹊,不及先生。”元结是一位道家思想很浓的文学家,懂得医道并不奇怪。我们从元结的诗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确颇懂医术。如他在《漫酬贾沔州》诗中写道:“人谁年八十,我已过其半。家中孤弱子,长子未及冠。且为儿童主,种药老谿涧。”
元结所写有关瑞昌的三首诗从《全唐诗》中辑录如下:
橘井
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
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
风泠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绵绵。
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
与溪邻里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
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
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
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
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
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
终以滨讼,无令天下论。
喻溪乡旧游
往年在滨,
人皆忘情。
今来游乡,
人见我惊。
我心与人,岂有辱与荣。
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
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
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陈伯宣据明隆庆四年瑞昌县志载:伯宣,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陈褒之孙,陈灌之子。生于闽之仙游,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注有司马迁史记130卷行于世,征诏不起,就著作郎。唐开元年间(713—741),伯宣辞别翰林,访友南康(今星子),因喜欢瑞昌山川秀丽而居,死后葬瑞昌金城乡北岭(今属码头镇),后迁夏畈三眼桥。其孙陈旺因在德安为官,于唐元和十二年(817)迁居德安车桥乡,繁衍了著名的义门陈。故陈伯宣为江州义门陈始祖。
杨嗣复(783—848),字继之或继文,居瑞昌丁溪(今天桂林街道丁公祠)。穆宗时的户部尚书杨于陵次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第五子杨奉一脉)与杨虞卿为族兄弟。八岁能文,主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赏识,“皆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累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三月被贬潮州。唐宣宗即位,起用为江州刺史,大中初又召为吏部尚书。卒谥孝穆。清康熙瑞昌县志载:唐礼部侍郎杨嗣复故宅,在丁溪,并云“嗣复最为神灵,至今家食户馂,事之如生,咸称丁溪福主”。故瑞昌人为其立丁公祠并杨公祠。杨嗣复是不是瑞昌人,无史料记载。但他在瑞昌居住过,应是史实。据《新唐书·杨嗣复传》记载,他在宣宁初年曾任过江州刺史。而且他的一首《题李处士山居》诗写道:“卧龙决起为时君,寂寞匡庐惟白云。今日仲容修故业,草堂焉敢更移文。”表明他确实到过九江,并在庐山不远处筑草堂而居。
有关湮没的历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管窥的文章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瑞昌地区的社会民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瑞昌作为尚未开化的偏僻之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崇儒好学之风逐渐在瑞昌乡村漫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一时期道教对瑞昌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批与道有关生活习俗的形成,民间淫祠巫鬼祭祀之风盛行。婚丧喜嫁、生老病死乃至日常生产、出行,必求神占卦,预测吉凶,巫师、道士、风水师大行其道。......
2023-09-25
瑞昌博物馆收藏隋唐五代等级精品文物共46件,占馆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28件。现选其代表性精品介绍如下:隋青釉莲瓣纹盘该器物敛口,内口沿饰三道弦纹,内底饰两道弦纹,八瓣莲花纹,通体施青釉,平底。隋青瓷镂孔圈足砚该器物直口,圈足,器身中部凸起一周棱线,棱中部划一道凹弦纹,足镂6下弧半圆孔,施青绿色冰裂纹釉。唐萎角方形铜镜该器物小钮其状呈方形,圆角。......
2023-09-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建设的广泛深入推进,瑞昌民间发现了不少隋唐五代时文物,现择其一些精品介绍如下:1992年,瑞昌市民在人民公园施工时发现一件越窑青釉碗。1990年10月,花园油市小学平整操场时发现一枚“匠人张保”铭文镜及扁平把短流盘口盘青瓷执壶和喇叭口六瓜棱青白瓷执壶等五代至北宋早期文物。在钮的左右分别竖饰“匠人张保”铭文。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个精美壶器是唐代青瓷四系壶。......
2023-09-25
秦汉三国时期,是巴蜀地区语言文字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该地区语言文字学初兴的时代。两汉时期,巴蜀地区文字学,即“小学”初步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司马相如也是颇有影响的文字学家,其《凡将篇》影响甚大。特别是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更为小学名著。该书体例构架近似《尔雅》,汇集各地同义词语文字,统一诠释,注明流行地区,是研究汉代语言文字、音韵词义的重要著作。......
2023-09-30
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在干戈碰撞的电闪雷鸣中拉开帷幕的。这种做法立刻引起了东夷部落的强烈不满,东夷部落在首领伯益的领导下,起兵反抗,爆发了夷夏战争。后来,伯益战败身亡。军队由车兵和步兵组成,车兵是作战的主力。古代车战古代的战车大而笨重,一辆车加上四匹马至少占地9平方米。另外,车战还大大促进了箭术的发展。与古代武术有密切关系的舞蹈在周代进一步发展,有了文舞和武舞的区分。......
2023-10-19
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后,部队进行改编,梁兴初调任红1军团直属部队侦察连长。梁兴初与指导员两人立正行军礼,领命而去。为了让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早日知道这些好消息,梁兴初决定连夜将报纸和那位国民党少校副官送到军团部。梁兴初命令战士们迅速隐蔽,并跑步向军团首长和毛泽东报告敌情。毛泽东得悉情况后,命令梁兴初率部消灭敌人,但不要伤了战马。这一仗,梁兴初指挥侦察连毙俘敌200多名,缴获战马140余匹。......
2024-10-30
秦至蜀汉间,是巴蜀玻璃制造业的初兴之时。近50余年,在这时期的遗址、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玻璃器实物。秦统治期间,巴蜀地区已有了玻璃烧造技术。近年在理县佳山寨的这一时期石棺墓中,也发现大量玻璃器,主要是球、竹等装饰品。这证明在秦,巴蜀地区确已制造玻璃器。总的看来,巴蜀地区生产玻璃器的时间虽较早,但发展较慢,在约500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早期摸索阶段。......
2023-09-30
隋文帝杨坚崇尚道教,并利用道教为自己夺权和坐稳江山服务。隋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开皇” ,就是采自于道书中天地开劫的意思。隋朝对佛、道两教都很尊重,这样的氛围,对保护道教文化遗产是有利的。隋代道书得以集大成,靠的就是这种宗教政策,因此才有道教教义百科全书《玄门大义》和《隋朝道书总目》等图籍的问世。......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