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历史:南迁导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瑞昌历史:南迁导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摘要】:影响这一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人南迁。至唐后期,瑞昌经济政治地位在区域内不断提升,就是人口增长带来经济发展的结果。

1.隋唐时期九江地区人口情况

据古代官方人口统计史料,六朝时期南宋大明八年(464),寻阳郡所辖柴桑、彭泽二县及豫章郡所辖艾、永修、建昌、建宁4县,计6县有8100户、56800口。其中柴桑、彭泽二县2720户、16008口。至隋大业五年(609),九江郡所辖湓城、彭泽及豫章郡辖建昌县,计三县有10622户,其中湓城、彭泽县7617户。唐代实行以人口为依据的保甲制度,清查了户口才能按人编制,人口统计资料比较确切。唐代江州人口数如下:贞观年间(627—649)有6360户、25599口;开元年间(713—741)有21865户,约12万口;天宝年间(742—756)29025户、155744口,加上洪州所辖建昌、武宁二县18150户117744口,计达47000余户、27万余口;元和年间(806—820)为17945户,近10万口,加上洪州之建昌、武宁二县人口,计约4万户、20万口。

2.隋唐时期瑞昌地区人口推测

隋时依据大业五年江州人口7617户推算,作为州治所在地的湓城县(约相当于今庐山、九江、浔阳、瑞昌、湖口、德安区域)人口可能要多些,约5000户,其中寻阳应在2000户以上,其余3000户按5地平均数,瑞昌约600户、3000口。唐代四个时期的人口推测如下:唐初贞观年间江州浔阳、都昌、彭泽三县共6360户、25600口,州治所在地的浔阳约占一半左右,则瑞昌地区人口与隋末基本相当,500~600户、3000口左右;开元年间江州共21865户,浔阳约1万户,其中瑞昌区域约1500户、7000口;天宝年间江州共29025户、155700口,浔阳约占一半,14000余户、7万余口,除开州治所地浔阳约占30%外,余5地平均每地2000户,其中瑞昌区域约2000户、1万口;元和年间江州共17945户,其中浔阳占一半,约9000户,平均到瑞昌区域1200余户、6000口。

3.隋唐时期瑞昌人口增长原因

根据以上推测,这一时期瑞昌人口总体处于不断增长阶段,隋末唐初约3000人,至唐中期已达1万人左右,增长3倍多。唐代瑞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总体来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结果。唐代前、中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积极经济政策,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瑞昌地区像全国各地一样,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人口的增多,正是发展的直接体现。影响这一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人南迁。据瑞昌姓氏族谱记载,目前瑞昌境内的大姓,至少有柯、陈、周、张、何、谈、易、但、欧等家族始祖都是于唐代迁居瑞昌的。赫赫有名的江州义门陈始祖陈伯宣公,就是于唐开元年间迁居瑞昌,死后葬于瑞昌金城乡北岭(今属码头镇),2008年因工业城建设迁葬于夏畈镇三眼桥。北人南迁,有经济因素,也有战乱原因。如《唐国史补》卷上:“元结,天宝之乱,自汝大率邻里,南投襄汉,保全者千余家。乃举义师宛叶之间,有婴城捍寇之功。”根据元结自述,这里所说的南投地点“襄汉”应为“瀼溪”之误,而瀼溪就在瑞昌境内。

4.人口增长对瑞昌社会的影响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人口增减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隋唐时期瑞昌人口不断增长,对瑞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极大地提高了本区生产力水平。这一时期瑞昌正处于由浅度开发转向深度开发,由狭度开发转向广度开发的关键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社会经济生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唐后期,瑞昌经济政治地位在区域内不断提升,就是人口增长带来经济发展的结果。二是推动了本地区经济模式的改善。瑞昌山多地少,适宜耕作的稻作水田更少。民众因土地条件限制,单纯从事粮食生产维持生计或发家致富比较困难,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因地制宜,进行多种经营。如当时瑞昌发展成为茶叶主产区,并设有专门的官方茶叶交易市场,就是人口增加后瑞昌先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密切相关。三是推动了本区的文化发展。唐代迁居瑞昌的移民中,包括各个阶层,其中一些属于大族士人,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本区文化的普及。如迁居瀼溪的元结与金城的陈伯宣,不仅曾在朝为官,而且都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唐以后,有史可查的瑞昌籍为官士人及文化学者骤然增多,就与这批北方文化名人迁居本地有直接关系。四是增加了区内赋税。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瑞昌作为赣北区域内财赋重心的地位逐步确立,以至于政府在此专设赤乌场以便加强税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