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隋代瑞昌政区演变-湮没历史:瑞昌立县前的古文明揭秘

隋代瑞昌政区演变-湮没历史:瑞昌立县前的古文明揭秘

【摘要】:陈朝九江司马黄仂闻讯弃城而逃,豫章、庐陵、浔阳纷纷失守,包括瑞昌在内的江南广大地区正式列入隋朝统一版图。此时九江地区设3 县,分属2 郡,其中湓城、彭泽属九江郡,建昌属豫章郡。但这段时期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政区隶属变化频繁。此时的瑞昌,延续陈天嘉六年政区设置,属江州治范围。

1.隋朝统一江南

581 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后,顺应天下大势积极准备统一中国。开皇七年(587),隋攻灭建都江陵的后梁政权,扫除了向江南进军的障碍。次年,隋文帝派杨广率50 万大军向南陈发起总攻,未遇重大抵抗,第二年正月即迅速攻下陈都建康,陈后主陈叔宝投降。隋军占领建康后,多路进兵,水陆并举,继续实施统一南方计划。开皇九年二月,杨广派蕲州总管王世积率舟师从蕲州顺江东下,直达赣北。陈朝九江司马黄仂闻讯弃城而逃,豫章、庐陵、浔阳纷纷失守,包括瑞昌在内的江南广大地区正式列入隋朝统一版图。隋军事上一统江南后,即派关中官僚加强对江南地区进行严厉地统治,激起了当地豪强的起兵反抗。隋文帝又派大臣杨素领军讨伐,很快全面瓦解了南方豪强与陈朝的残余力量,同时也采取有利于江南稳定的政策。因此,江南社会趋于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隋统一全国后,针对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滥置州郡、地方郡县林立、行政效率低下、中央赋税减少的弊端,实行裁郡并县政策,使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制度,变成了州、县二级政区,由州直接统管县。后随着经济发展,又在一些地方析置州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又改州为郡,最后留下郡、县二级,全国设郡190 个、县1255 个,比隋初郡少427 个、县少307 个,使魏晋以来长期混乱的行政制度得以厘清,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2.晋至隋时九江政区变更

六朝至隋朝九江政区沿革情况如下:

晋太康二年(281),以武昌郡之寻阳划入庐江郡。

晋元康元年(291),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析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等10 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州治一度置寻阳。

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合立寻阳郡,属江州,寻阳县治由江北迁江南柴桑。三年后,改豫章郡之彭泽县属寻阳,继而又增置九江、上甲县。不久,九江并入寻阳县。寻阳郡隶寻阳、柴桑、彭泽、上甲县。

晋义熙八年(412),寻阳并入柴桑县,上甲并入彭泽县。

宋元嘉元年(424),历陵并入柴桑县,次年海昏并入建昌县。

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置汝南县,治半洲,并以汝南为寻阳郡治。

陈永定元年(557),分江州为二,立西江州,治半洲,领寻阳、齐昌、南唐、太原、新蔡4 侨县。

陈天嘉六年(565),废西江州,寻阳还隶江州。时九江地区设7 县,分2 郡,其中汝南、柴桑、上甲隶寻阳郡,豫宁、建昌、艾、永修隶豫宁郡。

隋开皇九年(589),罢天下诸郡,留下州、县二级政区。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并上甲入彭泽,合为龙城县,江州领二县。开皇十八年,寻阳改名彭蠡,龙城改名彭泽。

隋炀帝继位,改州为郡,留下郡、县二级。大业二年(607),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属之;改洪州为豫章郡。此时九江地区设3 县,分属2 郡,其中湓城、彭泽属九江郡,建昌属豫章郡。九江郡治在湓城县。

3.隋时瑞昌政区隶属

隋代统治赣北时间较短,自589 年隋军控制九江至621 年唐大将李孝恭与李靖进驻豫章,前后不过32 年。但这段时期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政区隶属变化频繁。

隋初,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仍在陈朝的统治之下,至589 年才归于一统。此时的瑞昌,延续陈天嘉六年(565)政区设置,属江州治范围。当时江州下属二郡七县,其中汝南县、柴桑县、上甲县隶寻阳郡,豫宁、建昌、艾、永修隶豫宁郡。瑞昌属寻阳郡汝南县,汝南县、寻阳郡治在今天瑞昌码头与九江城子镇交界处的半洲城。

隋开皇九年(589),废寻阳郡,合并柴桑、汝南县复立寻阳县,瑞昌归于寻阳县管辖。

隋开皇十八年(598),寻阳县改名彭蠡县,瑞昌归彭蠡县辖。

隋炀帝大业二年(607),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瑞昌属九江郡湓城县管辖。

考察这一时期瑞昌政区设置变化,有一历史事实比较清晰地凸显在我们面前,即自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置汝南县(并以汝南为郡治),至隋开皇九年(589)废寻阳郡,合并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存在前后达43年的汝南县,是瑞昌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区设立。因此,瑞昌县治的历史,非自南唐升元三年(939)升赤乌场为瑞昌县始,而应从梁太清二年(548)分柴桑置汝南县始,比现在普遍认同的县治历史要早49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