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六朝古城半洲:经济繁荣度高于全省

六朝古城半洲:经济繁荣度高于全省

【摘要】:从城邑规模、人口及经济繁荣度分析,半洲城可能是当时赣北地区比较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码头沿江地区的半洲城,城市经济的繁荣程度,从码头地区发现的六朝古墓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出来。据考古专家说,已发现未发掘的古墓比现已发掘的还要多得多,说明这一地区在六朝时人居密集程度、经济繁荣度位居全省前列。如此多的富人葬集中在同一地理区域,也反映出当时半洲城应该是一个富商云集、商业经济繁荣的地方。

瑞昌早期城市形成的过程。瑞昌早期城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始社会末期,瑞昌境内出现了大路口、良田寺等几个较大原始农耕集落群,可以看作是瑞昌城邑起源的雏形。先秦时期,由于铜岭古铜矿的长期开采,在矿山附近的夏畈、南阳境内,应有相当规模的城市集邑存在。但是,随着战国早期铜岭古铜矿断采,这些城市集邑也湮没于浩浩历史长河之中。由于至今没有考古发现,所以这些城邑的存在只能从理论上进行推断。经过春秋战国的战乱,至秦汉时期,瑞昌已成为地广人稀的欠开发地区,没有城邑出现。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瑞昌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邑,有史可考的城邑有三个,即位于今城西桂林桥的赤乌镇、今码头与九江城子镇交界处的半洲城、今横港镇清湓街的汝南县城。

瑞昌早期城市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瑞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城市,是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瑞昌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上,东汉末期开始,军阀混战,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逃离战火燃烧的地区。江南地区战事相对较少,北方流民过江后便选择在此安居。瑞昌地区长江南岸,为南迁流民的首选之地,为瑞昌城市的形成奠定了人口基础。军事上,自东吴时期开始,南方六朝政权对赣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将此地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基地重点经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为瑞昌城市的形成打下了社会基础。经济上,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瑞昌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城市的形成打下了经济基础。加上瑞昌滨江临湖,交通便捷,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瑞昌早期城市的多种功能。瑞昌早期城市主要集中在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东部沿江湖地区和南部平原盆地。其中东部沿江沿湖地区的赤乌镇、半洲城的发展优于南部平原盆地的汝南县城,而北部沿江地区半洲城又优于南部沿湖地区赤乌镇。三座城邑的功能迥然不同。汝南县城主要是为管理南迁北民而设立的区域政治中心,赤乌镇为纯军事集邑,半洲城原为军事据点,因交通便利,人流较旺,商业繁荣,因此兼具军事与商业二重性质。从城邑规模、人口及经济繁荣度分析,半洲城可能是当时赣北地区比较重要的中心城市。正是这一原因,统治者将此处作为当时的寻阳郡、江州郡址所地在多年。

瑞昌早期城市的繁荣程度。位于码头沿江地区的半洲城,城市经济的繁荣程度,从码头地区发现的六朝古墓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出来。

墓群多。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仅码头下巢湖、朱湖、苏山几村就发现了数个六朝时期的古墓群,保存完好的古墓葬达近百座,占江西省发现的六朝墓葬总数的一半以上。据考古专家说,已发现未发掘的古墓比现已发掘的还要多得多,说明这一地区在六朝时人居密集程度、经济繁荣度位居全省前列。

墓制形式规格高。已发掘的大多数古墓,都是拱砖结构,砌工考究,墓室宽大,并辟有祭供室及安放随葬品的耳室。2015 年发现清理的一座古墓棺木为整根粗树掏空而成,至今保存完好。这些古墓形制非一般百姓所能为,大多为富人墓。如此多的富人葬集中在同一地理区域,也反映出当时半洲城应该是一个富商云集、商业经济繁荣的地方。

出土文物多。这群六朝古墓出土的近百件文物,有盆、碟、壶、钵、罐、杯、碗、盂、盘、瓶、砚、灯、坛等各种类型,形式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期文物相同,工艺水平相当高,体现了当时北方流民进入瑞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