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之行:张良、立县前古文明与太公兵法

瑞昌之行:张良、立县前古文明与太公兵法

【摘要】: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一日,师徒二人游到瑞昌官田湖和堂庙,见此青山秀水,风景优美,决定在此结庐而居,修身养性。张良学生误上此船,结果被蛇精吞食。张良即剖开蛇腹,取出学生,施法术,以救学生生还。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予《太公兵法》。五日鸡鸣,良往。

张良(约前250—前186),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瑞昌有关张良的典故如下:

1.隐居白云山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词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夙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于是他从长安南下,游走各地名山。一日清晨,张良来到瑞昌码头江边一山脚下,仰首向山头一望,只见有一缕白云围绕不散,在朝阳的映照下,泛出五光十色的光芒,心中无比喜悦。随即为此山起名为“白云山”,并恋此处风光优美。张良请当地村民为他架起一座茅亭,在此隐居下来。现在民间还留有一首民谣云:“金光闪闪照黎民,千里迢迢归白云。只限此身非一族,游来隐落此山中。今日有缘登宝地,来年留世两清风。”

2.随赤松子泛舟赤湖

赤湖位于长江南岸,古时有个道士名曰赤松子,沿江漂流至此,在这里修道羽化成仙,故名赤湖。汉朝的张良晚年匿迹于 瀼北,慕名拜赤松子为师。相传武山顶道观的大殿“武山太清宫”,早先为张良所建。白杨镇东北处的连山村有个青竹墩,传说为赤松子羽化登仙之地。白杨镇的白杨村有个玉华洞,亦有仙境之美称,“唐僧洞中逢汉宝”便是其一。至今赤湖民间仍流传着赤松子施计擒孽龙的传说。话说当时赤湖中隐匿着一条孽龙,时常兴风作浪,荼毒生灵,沿湖百姓苦不堪言。赤松子决心为民除害,适逢许逊真人来访,当即二人定下擒龙之计,正在此时忽听户外狂风大作,只见赤湖上空乌云滚滚,狂风裹着巨浪扑向湖岸。二人知道孽龙又在为害百姓。赤松子跃入云端,大喝一声“孽龙休狂”,举剑便砍。战数回合,孽龙不敌,潜入湖中。赤松子赶入湖中搜寻,孽龙藏身不住,又蹿出水面。许真人迎头痛击,孽龙被许真人用铁链锁住,镇于南昌万寿宫古井中。

3.怒斩泥蛇精

汉张良弃职归隐后路过九江城子镇,偶遇赤松子,投拜为师,游历名山大川。一日,师徒二人游到瑞昌官田湖和堂庙,见此青山秀水,风景优美,决定在此结庐而居,修身养性。修道之余,设帐授徒。相传附近乌龟山中有一蛇精洞,蛇精对学馆的学生垂涎三尺。这年端午节,学生们结伴到赤湖看龙舟竞渡,见港口码头停着一只彩船,学生们便登上此船。哪知此船是泥蛇精变成。张良学生误上此船,结果被蛇精吞食。随后而至的张良不见学生踪影,掐指一算,知是蛇精作怪。张良拔出除妖剑,蛇精夺路而逃,张良追至蚌壳地,一剑砍下蛇精一片蛇鳞。蛇精负痛逃窜,张良追至今码头长流村界,猛砍蛇首,蛇精顷刻毙命。张良即剖开蛇腹,取出学生,施法术,以救学生生还。后人把张良剖蛇腹处称为“破蛇寨”,蛇血流注的池塘为“血腥塘”,至今当地寨、塘名仍存。

与瑞昌邻近的湖北通城也有张良隐居黄袍山修道的传说:

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予《太公兵法》。黄石公,齐国(今山东淄博)人。据宋人罗沁《四皓辩》史记,黄公石,又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 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 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史记·留侯世家》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