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七国之乱与瑞昌:湮没的历史管窥

西汉七国之乱与瑞昌:湮没的历史管窥

【摘要】: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瑞昌与“七国之乱”的渊源颇深。据笔者考证,此“豫章郡铜山”,即为瑞昌铜岭古铜矿,非为宋人考证的今南昌城郊西山一带。以他为首的“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平叛,虎将罗衍为先锋,曾在此地与吴王刘濞叛军鏖战数日,叛军大败,刘濞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东越,最后为东越士兵所杀。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瑞昌与“七国之乱”的渊源颇深。

一是吴王刘濞曾长期在瑞昌铸钱和兵器,为叛乱作物质准备。司马迁史记·吴王刘濞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据笔者考证,此“豫章郡铜山”,即为瑞昌铜岭古铜矿,非为宋人考证的今南昌城郊西山一带。刘濞大肆“盗铸钱”,必然要有大量铜料作支撑。那么,吴国豫章郡大型铜矿山在哪里呢?肯定不在古豫章郡治所在地南昌。因为无论从历代采矿史实遗迹,还是从地质勘探资料分析,自古至今南昌都没有发现过有铜矿存在。西汉初豫章郡辖境相当于今天江西全境。从现代考古发掘与地质勘探资料看,江西境内存在丰富铜矿资源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赣北的瑞昌,一个是赣东的德兴。这两个地方的铜矿在古代都进行过开采,但德兴铜矿在唐、宋年间才开始开采,而瑞昌铜岭铜矿始采于商代前期,盛采了西周,延采于春秋,终采于战国,从采矿时间上推断,瑞昌铜岭古铜矿应该就是“吴有豫章郡铜山”中的“铜山”。吴王刘濞因坐拥此铜山,得以有条件大量“盗铸钱”,并因临海之便而煮水为盐,从而不用老百姓交纳赋税就能使国力强盛起来,为后来发动“七国之乱”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是瑞昌曾作为吴王叛军曾与朝廷平乱主力的重要战场。这可以从瑞昌的民间传说中得到佐证。据《瑞昌县志》载,相传距瑞昌古铜岭铜矿不远的龙灯港、喉咙港(即今南阳乡罗城畈),曾是刘濞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吴王刘濞造反前曾在此招兵买马、养精蓄锐。以他为首的“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平叛,虎将罗衍为先锋,曾在此地与吴王刘濞叛军鏖战数日,叛军大败,刘濞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东越,最后为东越士兵所杀。周亚夫将罗衍战功奏闻景帝,拜罗衍为上卿,并将此战地授予罗衍管辖,赐名罗城,后人遂称此地为罗城畈。这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竟如此吻合。

1986 年7 月,距铜岭古铜矿与罗城山不远的南阳乡大屋陈村旁河中出土的4 件汉代铜器,其中兵器1 件,为刘濞经营瑞昌时历史提供了实物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