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古文明遗迹:湮没的历史揭秘

瑞昌古文明遗迹:湮没的历史揭秘

【摘要】:敛口,宽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三兽蹄状柱足。檀树咀遗址三层所出土罐类器中的束颈、广肩罐,为江西春秋时期罐的一大特色,米字纹、蕉叶纹、回字对角填线纹都是江西地区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反映出春秋时期瑞昌与江西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图85春秋遗物图2.墩北张出土的战国铜器。这一出土地点看来也是一处墓葬,其年代大概在战国早、中期。

1.檀树咀遗址三层。该遗址春秋遗存有灰坑2 座、墓葬1 座。主要出土器物有陶器和少量石器。详述如下:

(1)陶器 共复原6 件。陶质可分夹砂软陶、泥质软陶、印纹硬陶三类,以印纹硬陶为主,次为泥质陶。器类有罐、鼎、豆、缸、器盖、纺纶等,以罐为主。纹饰有米字纹、回字方格纹、对角填线纹、蕉叶纹、方格纹、梳篦纹、弦纹、波浪纹等(图84),以米字纹、对角填线纹为多。

图84 春秋陶器纹饰拓片图

鼎 5 件。H8:1,夹砂灰陶。罐形鼎。敛口,宽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三兽蹄状柱足。沿面饰一周凹弦纹,通体饰绳纹。口径24 厘米,高约39.5 厘米(图85)。H8:3,夹砂灰陶。盆形鼎。直口,宽平沿,方唇。腹饰绳纹。口径20 厘米,残高7 厘米(图85)。

罐 26 件。T2③:1,灰色硬陶。矮领,卷沿,侈口,圆唇,鼓肩,弧腹,平底。饰方格纹与回字对角填线纹。口径20 厘米,底径17.5 厘米,高31.2 厘米(图85)。T2③:2,灰色硬陶。束颈,卷沿,方唇,广肩,斜腹,平底。肩部有两个环形钮,腹饰细方格纹。口径16.5 厘米,底径17 厘米,高29 厘米(图85)。T1③:1,夹砂灰陶。凹底。饰绳纹。底径12 厘米,残高6 厘米(图85)。

豆 7 件。T11③:1,泥质灰陶。侈口,尖唇,浅腹。素面。口径18 厘米,残高3.7 厘米(图85)。M1:1,泥质灰陶。矮细把。残高7.5 厘米(图85)。

缸 1 件(采:3)。红硬陶。直口,方唇。口外饰附加堆纹,腹饰绳纹。口径23.5 厘米,残高4 厘米(图85)。

器盖 19 件。T2③:3,灰色硬陶。子母口,方唇。盖径13.6 厘米,残高2 厘米(图85)。T6③:1,泥质灰陶。圆形捉手,圆唇,广肩。素面。盖径15 厘米,高4.4 厘米(图85)。T8③:2,泥质灰陶。圆唇,弧肩。素面。盖径16 厘米,残高5.6 厘米(图85)。T7③:1,夹砂红陶。伞顶状钮。残高4.2 厘米(图85)。

纺轮 2 件。T4③:3,泥质灰陶。扁算珠形,台面饰同心圆弦纹。台面直径2 厚1 厘米(图85)。T4③:4,泥质灰陶。中部有一直径0.4~0.8厘米的小孔,两端宽,中间窄。通体饰弦纹。最大径3.8 厘米(图85)。

三足器 1 件(T8③:1)。泥质灰陶。平底,乳钉状足。残高1.4 厘米(图85)。

(2)石器 只见2 件锛。T4③:5,硅质板岩。有段,段位于中部偏上。平顶,平刃,正锋。通体磨光。长9.6 厘米(图85)。T6③:2,硅质板岩。平顶,刃已残。残长5.8 厘米。

檀树咀遗址三层所出土罐类器中的束颈、广肩罐,为江西春秋时期罐的一大特色,米字纹、蕉叶纹、回字对角填线纹都是江西地区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反映出春秋时期瑞昌与江西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

图85 春秋遗物图

2.墩北张出土的战国铜器。1972 年7 月,瑞昌夏畈小桥村墩北张河床中出土了几件青铜器(图86):

剑 1 件。圆茎,茎中半空,剑青呈喇叭形,叶较宽薄,中脊明显。残长50 厘米,茎长9 厘米。

戈 1 件。直内,窄援,援中起脊,阑侧三穿,内部有一长方形穿。援内长18 厘米。

铜镞 17 件。分二式。

Ⅰ式 6 件,链头截面为三角形,挺截面为椭圆形,挺尾瘦长,截面为方形。挺长18 厘米,挺尾长4 厘米。

图86 墩北张出土文物图

Ⅱ式 11 件,镞头及挺截面为三角形,挺尾截面为六方形,其余与Ⅰ式相同。

伴出红陶罐1 件,已碎。从形制分析,铜剑与长沙工农桥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铜剑相似,铜戈与屯留武家沟战国墓出土的两件戈相同。这一出土地点看来也是一处墓葬,其年代大概在战国早、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