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春秋采矿遗迹与遗物揭示

瑞昌立县前古文明:春秋采矿遗迹与遗物揭示

【摘要】:春秋采区分布于整个发掘区,揭露出的原始井口面较多,采矿面的遗迹也保存较多。春秋时期的采矿方法,以坑采为主,露采为辅。坑采仍是井巷联合开拓。斫木场在东作业区以外,不受采掘干扰,说明采掘工和搭棚、构筑井巷支护的木工有明业分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矿山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二)遗物春秋遗物共计214 件,有采掘、提升、装载、排水、选矿和生活用具等。图70春秋木器图图71春秋遗物图

春秋采区分布于整个发掘区,揭露出的原始井口面较多,采矿面的遗迹也保存较多。除露采坑外,还有用于采矿管理的围栅、斫木场和较完好的工棚。春秋时期的采矿方法,以坑采为主,露采为辅。坑采仍是井巷联合开拓。木支护工艺沿用早期传统支撑方法,无论井巷均用碗口接框架。提升工具较前期更为齐备,不但有用于矿井提升的木滑轮,而且还有用于巷道运输的木滑车。由于提升工具和木支护工艺的改进,加上采矿经验的积累,这时期采掘深度在增加,采矿量在增多。

(一)遗迹

1.竖井

春秋竖井共清理37 口,占所清理总量的37.2%,均为交替碗口接内撑式支护。如J7、J19、J31、J51(图55)。

图55 J31 框架结构图

2.平巷

春秋平巷共清理出3 条,这是因为许多竖井都未清理到底,故未能达到地层深部的平巷采掘面。平巷支护结构基本上与早期的碗口接架厢式相同,所不同的是巷道顶棚及两帮均用木板封闭,普遍都有柎,增加了抗压强度和采矿安全系数。如X5、X6、X17(图56、57)。

图56 X5、X6 关系图

图57 X17 框架结构图

3.马头门

马头门见于J57 与X17 相通处及J47 底部(图57)。

4.露天采坑

在春秋时期的露天C2,无论其规模、结构及功用上都比商代露天槽坑先进(图58)。

图58 C2 框架结构图

5.工棚

采矿工棚共有P2、P3、P4、P5 等4 处,P3、P4 是利用原露采坑而建。如P2,地穴式,平面方形,南北长362 厘米,东西残长360~320 厘米,底部平坦,深226 厘米。东北保留的建筑结构较完整,为双层墙,外墙为竹席。竹席立篾宽1.3 厘米,回篾宽0.7~1.1 厘米,4~6 皮一组。席外有两根长圆木,直径5 厘米,呈十字形,贴压在席上,十字木交叉压在竹席中部。内墙为竹编墙,内外墙紧贴合为一体。屋架为木柱架,房顶结构推断为两层,其构筑方法是,由径8 厘米、长约180 厘米的圆木组成房顶架檩,主架是井字形,搭口处为各自圆木上的凹槽相交咬合,槽前留24 厘米作房挑檐。依P2 东高西低的地势判断,房顶可能为一面坡,房门可能向西(图59)。

图59 P2 竹编壁示意图

6.围栅

围栅作为一种采矿管理设施(图60)。

图60 W·B 结构示意图

7.斫木场

木材加工场与P2 处于同一平面上,东西宽400~350 厘米,南北长750 厘米,场南遗存一大树墩,径50 厘米,留有斫痕。墩西坡为一片木屑地,显然是金属器利用树墩斫木所至。木屑中出有铜斧一件,为斫木工具。树墩西北350 厘米处,有大量残木错乱堆积,残木下为竹席。斫木场在东作业区以外,不受采掘干扰,说明采掘工和搭棚、构筑井巷支护的木工有明业分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矿山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二)遗物

春秋遗物共计214 件,有采掘、提升、装载、排水、选矿和生活用具等。

1.采掘工具 有铜、木、石三种质料。以铜工具为主,铜工具又分锛、凿两种。木工具有木斧、木锛。石工具为石斧(图61)。

2.装载工具 有木锨、木铲、木撮瓢、竹筐、木扁担等(图62)。

图61 春秋木工具图

图62 春秋木工具图

3.提升工具 有木滑车、弓形木、木钩等(图63、64)。

图63 木钩、弓形木

图64 木滑车素描图

4.排水工具 有葫芦瓢、木水槽等(图65)。

图65 葫芦瓢、淘砂木斗素描图

5.选矿工具 有淘砂盘、木槌等(图66)。

图66 木槌

6.生活用具 主要是陶器及少量木制品。陶器以黄灰、红褐以及硬陶系为主。器形有鬲、罐、豆、杯、器盖、器把等(图66、67)。饰纹较丰富,纹样装饰手法主要为拍印纹饰有回形交叉纹、回形交叉与网格纹组合、粗绳纹、米字纹、重回纹、网格与曲折组合纹、小方格纹、粗麻布纹等,鬲类器多饰精绳纹,罐类器多拍印几何形图案(图68)。

图67 春秋陶器图

图68 春秋陶器图

图69 春秋陶器纹样图

7.其他 有木杆、束形板、木墩、砺石、兽骨等(图70、71)。

图70 春秋木器图

图71 春秋遗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