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商代井巷遗存分布及开采方法

瑞昌立县前古文明:商代井巷遗存分布及开采方法

【摘要】:铜岭商代矿区的井巷遗存分布于整个发掘区,采矿方法分露采、探槽和竖井开采、井巷联合开拓。(一)遗迹1.竖井商代竖井共清理出48 口,占所有发现矿井的47.5%。前两种形式的巷道为商代中晚期,后一种为商代晚期。图20C1 南北木柱剖面图图21C1、J11 关系示意图5.工棚P1 此棚遗存东西长、南北宽的草席遗物,估计为工棚顶或编织墙倒塌的建筑材料。

铜岭商代矿区的井巷遗存分布于整个发掘区,采矿方法分露采、探槽和竖井开采、井巷联合开拓。凿岩工具使用小型锛、凿类铜质工具,矿山提升使用木制滑轮把简单的机械装置用于矿井提升。采矿区出土的陶器生活用具有两重文化属性,其主要器形鬲斝、 、罐是中原殷商时期的典型器物,而罐类器中的几何型印纹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陶器纹样。

(一)遗迹

1.竖井

商代竖井共清理出48 口,占所有发现矿井的47.5%。其中同壁碗口接内撑式支护竖井41 口,同壁碗口接加强内撑式7 口。依据井内出土的陶片、碳-14 年代测定及支护工艺发展规律分析,前一种矿井为商代中前期,后一种矿井出现于商代晚期。

(1)同壁碗口接内撑式支护竖井

由4 根圆木组合成一副框架,框架间隔支撑于井筒内。框架一般为正方形,有28 口,余为矩形。框架中,两根直径约8 厘米圆木为横木,另两根两端砍削成碗口状托槽为内撑木,卡住被撑横木,其特点是安装内撑木时,相对井壁同向内撑。如J11、J30、J38、J72 井。

图5 J11 框架结构图

图6 J11 框架示意图

图7 J30 框架示意图

图8 J38 框架示意图

图9 J72 框架示意图

(2)同壁碗口接加强内撑式支护竖井

此类井框架是在同壁碗口接内撑式结构的基础上,于相对的两根碗口木之间再撑一根对开半圆木成的碗口木,半圆木的平面朝内,使框架四方都有了支撑点,大大加强了井筒支护的牢固性。如J75、J76、J94 井。

图10 J75 框架结构图

图11 J76 框架结构平剖图

图12 J76 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3 J94 框架结构示意图

2.平巷

商代平巷共清理出6 条,约占所清巷道32%。其中碗口接半框架式支护巷道2 条,碗口接架厢式支护巷道3 条,开口贯通榫接架厢式支护巷道1 条。前两种形式的巷道为商代中晚期,后一种为商代晚期。

(1)碗口接半框架式平巷

由两根立柱和一根梁组成半框架,无地椴。框架间不能组成厢式。立柱柱头凿有碗口状凹槽,托住顶梁。顶棚和巷帮以小棍、中粗圆木、木板护顶。这类平巷有X4、X6、X12。

图14 X4 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5 X6 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6 X12 框架结构示意图

(2)碗口接架厢式支护平巷

图17 X1 框架结构平剖图

图18 X1 框架结构示意图

由4 根圆木组成,如X3 井。该井巷底内北向东倾斜,倾角3°。框架净高74 厘米,宽64 厘米。立柱上端弧状,凹口与顶梁连接,4 根构件径均为8 厘米。顶梁长110 厘米。立柱紧靠两侧围岩,巷框间的巷帮夫支护。顶棚用中粗圆木,封闭不严。

开口贯通榫接架厢式支护平巷仅见X1 巷框为间隔排架式,每副框架由4 根圆木组成(图17、18)。

3.马头门

马头门是指竖井与巷道衔接处的构架,如J12。框架为碗口同壁内撑式,在井框的东北、西北角竖两根直径6 厘米的柱子,立柱残高115 厘米,在两柱间有碗口木卡住。新增的碗口木低于原井框木,在H 型马头门框架上,纵向铺木棍,引入巷道。马头门的空间较小,高66 厘米,宽61厘米(图19)。

图19 J12 马头门结构图

4.露天槽坑

露天槽坑用于与竖井联合开拓,是一种边探矿边开拓的有效方法。铜岭商代采坑C1 与J11 相通,即在海拔+71 的山坳地表开挖半地穴式露天槽坑,长760 厘米,宽140 厘米,深56 厘米,槽坑两帮打入木桩,作为挡土墙。坑形如半地穴直壁长条形探槽,槽壁南北两侧用粗圆木或半圆木、扁方木桩支护,木桩下部9~12 厘米处削成三角形尖状打入土中。桩柱排列较密集,间距多在6~8 厘米。从遗迹现状分析,槽坑的开拓是由西向东进行(图20、21)。

图20 C1 南北木柱剖面图

图21 C1、J11 关系示意图

5.工棚

P1 此棚遗存东西长、南北宽的草席遗物,估计为工棚顶或编织墙倒塌的建筑材料。东西长275 厘米,南北宽45~92 厘米。草席编织纹路清晰,残留有小山竹相夹的遗痕。工棚西南角有两根残木,不见柱洞,从堆集情况判断,当为窝棚(图22)。

P2 此棚同系窝棚建筑,南北长220~240 厘米,东西宽168~237 厘米,小山竹编织的竹席已散落(图23)。

图22 P1 草席平面分布图

图23 P6 竹、木编围平面分布图

(二)遗物

商代遗物共计128 件,可分为采掘、提升、装载、排水、选矿工具和生活用具。

1.采掘工具

图24 商代铜木工具图

商代采掘工具 共6 件,有铜锛、铜凿及与之相配套的木柄。

铜锛 3 件,均完整,体显薄,刃部较宽,锋利,既可用于采掘,也可用来加工木料,分三式(图24,③)。

铜凿 1 件,长条形,椭圆銎,凿身截面为方形,刃部偏尾端,单斜面刃。器高18 厘米,銎径2.4~2.6 厘米,刃长0.8 厘米,宽1.2 厘米,刃部锋利(图24,④)。

木凿柄 2 件(图24,⑤)。

2.提升工具

提升工具 有木滑轮和弓形木两种,计2 件。

滑车 1 件。用大树干加工而成。89 采:1,横长32 厘米,轴径25厘米,扳手高2.1 厘米,轮轴径5.5 厘米。轴心位于滑轮横向中央,轮中部低平,低于整个轴面0.6 厘米。轮面宽12 厘米。轴面两外侧间隔5 个对称梯形凸块。轮轴的两端和轴心十分光滑,尤其是靠轴头1 厘米处摩擦痕迹明显,轮面低平槽内的绳索活动处也有擦痕(图25)。

弓形木 1 件。J94:2,长方木加工而成。中央砍削成八字形,两边缘从侧面对称砍削,砍削面末端宽仅1 厘米(图24,⑥)。

图25 木滑车素描图

3.装载工具

装载工具 有用于铲土的木锨、木铲、木撮瓢和盛土竹(图26)。

图26 商代木工具图

4.排水工具

排水工具 有木水槽与木桶,前者固定于巷道,使积水入仓,后者主要用于井巷低洼处盛运积水吊至地面(图27,②)。

5.选矿工具

选矿工具 系木制淘砂选矿工具。在井巷开拓时使用,将矿土放入容器内,通过水与矿石的分解摩擦运动,使矿粒显出,以判断矿石品位高低,用来指导井巷沿富矿带采掘(图27,③④⑤⑥)。

图27 商代木工具图

6.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 主要是陶器。陶器质料有夹砂黑衣灰陶和几何印纹红褐硬陶。器形 斝有 、鬲、罐、瓮、盖等,共88 件。从器物功能可分为炊食、盛食、储食等用具。制法有轮制,圜底器采手工制,也有轮制与手工结合(图28)。

图28 商代陶器图

图29 商代陶器图

陶器纹样制作手法有刻划、刻划与贴捺结合、拍印等多种装饰手法。夹砂炊器鬲、斝 类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弦纹,泥质盛器罐类多拍印有云雷纹、叶脉纹、编织纹,有的陶罐上有数种纹饰组成,形成组合几何形图案(图30)。

图30 商代陶器纹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