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相传,王乔爱好游历。老人说完,小鹿就跳起来走到王乔身边,十分亲热。王乔连忙把从小带在颈上的项圈取下来,送给小鹿。王乔收下告别了老人和小鹿,循原路爬出洞。听说王乔后来做了大官,还去过瑞昌斗笠顶山,可是小白鹿和老人已走,只有棋盘桌凳还留在台上。王乔洞位于瑞昌市城西10 公里,高丰镇乌石街南面斗笠山东北山腰上。如今,王乔洞因了王乔与传说,成为当地一景,更被誉为瑞昌古八景之一。......
2023-09-25
1989 年在新干大洋洲发现的商代大墓,共出土文物1500 余件,包括商代青铜器486 件、玉器754 件、陶器356 件、骨器5 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 件,国家一级文物23 件。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
大洋洲墓所出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繁多。粗略加以分类,礼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 、簋、豆、匕等,酒器有罍 、瓿、卣、壶、瓒、勺等,乐器有镈、大铙,兵器有胄、钺、戈、戟、矛、长刀、短剑、镞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厨刀等,工具有斧、钻、凿、刻刀等,农具有耜、臿 、犁、镰等。此外还有若干饰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杂器。墓中青铜器不少带有商文化二里冈期的特点,如大方鼎,除立耳上饰有伏虎外,形制纹饰及制作工艺都和河南郑州的出土品一致;三足提梁壶形制类似陕西城固龙头镇的壶;大钺花纹布局类似湖北黄陂盘龙城的钺。
大洋洲墓青铜器还有不少大型器物,例如大方鼎通高97 厘米,重49.2 千克,形制宏伟,大 甗 通高110 厘米,重78 千克。有些青铜器异常精美,例如,有一件方卣,通高29 厘米,细颈方腹,提梁贴靠颈侧,梁端为龙首形,盖钮与梁间有蛇形绊链,器饰饕餮纹,圈足饰镂空云纹,腹面有孔,内部有十字形管道,底部也是双层,便于用炭火或沸水加温;还有一件饕餮纹小方鼎,底部也是双层,两底间的腹面设一小门,可以向上揭开,将炭火置入加热。这两件器物达到商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结构复杂,铸造的方法有待鉴定研究。
大洋洲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也较发达。一部分戈的内部有嵌绿松石的花纹。据学者观察,大钺上有嵌红铜的花纹,是这种技术最早的例证。大洋洲墓的青铜器多成组成套,有的器种有若干件,例如夔形足的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 多件。与鼎配合使用的匕,也有多件,重叠放置。有的器种有几种型制,如工具中有形状、尺寸都有差异的钻,有平刃、斜刃的刻刀。农具中的犁和臿 ,也有不同的类型。镞的种类更多,显然各有特殊的用途。农具的众多,堪称农业考古上的重大发现。其中镰的形制,显然是后来流行于长江下游的镰的前身。青铜犁的时代这样早,也足以令人惊异。大洋洲墓中有一些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器物,如象征兵刑权力的大钺。还有瓒,前部形如粗矮的觚,高17 厘米,后有长柄,系举行隆重的祀礼时所用,甚为罕见。
大洋洲墓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又有不少明显的地方特色。例如,在礼器的组合上,缺少了樽、觚、爵、角、斝 等常见的酒器。即使是形制和中原类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别的装饰或花纹,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类动物形饰,纹饰间多有“燕尾”形的索纹、阔口的牛首纹等。此外,墓中青铜器还可举出以下特点:在食器中,扁足鼎尤为多见,有大小不同的30 余件。鼎耳上都饰立虎,扁足作浮雕状的夔形,与1975 年江西清江锄狮脑出土的一件相似。个别还有扁足作鱼形的,更为特异,中原地方未见。酒器中的瓿,圜底,饰弦纹,很有特色,当地陶器也未见类似形制。乐器中的大铙,在商代是南方特有的器种。三件纹饰彼此不同,有的饰有云纹、联珠纹,和江苏等地的出土品接近;有的饰勾连雷纹,前所未见。兵器的特色更多。戈均系直援无胡,有方内、曲内两大类。其中曲内的,内作无角兽首形,显示利齿。长刀形狭长,前端勾卷,背上有插入柲内的片状环,颇似山西石楼等地的出土品。戟为浑铸,以直援的戈与长刀合为一体,与周初的勾戟类似而不同。矛的类型也较多,有的骹部有伸出的系环。箭镞类型很多,有的是单翼的,即一侧的翼特大,或以为是一种鱼镖,尚待研究。兵器中的短剑尤其值得重视。这种短剑的剑身下端平直,有短茎,比西南地区出土的早期柳叶形剑、周初的柳叶形剑更近于东周流行的剑的型制。这种短剑的发现,有可能为东周剑的起源提供新的线索。另有一种扁平无銎的圆刃斧,件数较多,是兵器还是工具不很清楚。个别器上铸有符号,类于当地陶文,可能是文字。还有一种曲尺形的扁平端刃器,用途也待研究。弧形刃的刀,或许与南方多见的靴形钺有关。长方形无柄刀,可能脱胎于当地文化中的一种陶刀。在大洋洲墓中还出土有一件青铜人面。此器高60 厘米,作两面相同的人面形,中间有管上下通贯,可插入木质杆状物。人面顶上有双角,角上饰云纹,双目圆睁,尖耳阔鼻,张口,露出牙齿,有一对卷弯的獠牙。人面的造型与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青铜鼍鼓纹饰中人形的头部相似,富于神话意义。
经专家分析检测,包括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在内的吴城方国文明的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其铜料俱来自瑞昌铜岭遗址,说明当时的瑞昌是吴城方国的主要铜料供应基地。
有关湮没的历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管窥的文章
民间相传,王乔爱好游历。老人说完,小鹿就跳起来走到王乔身边,十分亲热。王乔连忙把从小带在颈上的项圈取下来,送给小鹿。王乔收下告别了老人和小鹿,循原路爬出洞。听说王乔后来做了大官,还去过瑞昌斗笠顶山,可是小白鹿和老人已走,只有棋盘桌凳还留在台上。王乔洞位于瑞昌市城西10 公里,高丰镇乌石街南面斗笠山东北山腰上。如今,王乔洞因了王乔与传说,成为当地一景,更被誉为瑞昌古八景之一。......
2023-09-25
到秦王政执政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此时,处于吴头楚尾的瑞昌地区,与鄂东南地区同属楚国势力范围。秦灭楚的战火是否延烧至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史料无记。秦伐楚大军曾在瑞昌留下痕迹,以及灭楚后瑞昌地区归属秦朝版图,可从一则瑞昌民间的传说中得到佐证。这则传说至少说明,灭楚的秦国大军曾路过瑞昌之境。......
2023-09-25
1988 年春,瑞昌夏畈镇禁地村民在修筑矿山公路时,发现一处集采矿、冶炼于一体的古铜矿遗址。图4铜岭遗址位置示意图铜岭铜矿遗址位于瑞昌市境内幕阜山东北角,居长江中游南岸,距瑞昌市区24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9°45′、东经115°35′。从矿区向北沿公路约6 公里可至长江中游南岸的码头镇,溯江而上可达黄石,顺流东下直到九江,交通便利。经过调查获知,这是一处集采矿、冶炼于一地的铜矿遗址。......
2023-09-25
从目前考古发现看,瑞昌迄今未见旧石器文化遗迹,仅存一处疑似旧石器时代动物化石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地区、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地区、以南昌为中心的赣鄱地区及以铜陵为中心的安徽东南部地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业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不到20处。小型石器主要为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状器,所占比例达70%。小型石器的原料均来自硅质岩砾石。......
2023-09-25
考古资料表明,铜岭古铜矿的采、冶技术处于先秦时期国内外最先进水平。依据植物找矿技术。通过勘井探矿技术。槽坑的东向底部与J11连通,被视为同一遗迹单位,称之井口露天槽坑。西周以后的探矿方法除保留探槽法外,主要是采用小型矿井探矿法。开采时一般由浅入深,从矿脉露头逐渐向深部开拓,即先露采,后坑采,这是符合矿床开发规律和适应古代开采技术条件的。......
2023-09-25
商三足陶鬲 该器物折沿,方唇,束颈,三袋足,分裆明显。颈下满饰细绳纹。商假腹陶豆988 该器物折沿,方唇,浅盘口,喇叭状底座。把中部饰凸弦纹。商平底陶989 该器物敛口内折,方唇,折肩,斜腹,平底。商敞口陶盆990 该器物敞口折沿,小圆唇,折腹,圈足。高4.5 厘米,口径22.3 厘米,底径13 厘米。1999 年夏畈檀树咀遗址出土。肩部饰堆塑淘纹。高33.5 厘米,口径37.5 厘米。......
2023-09-25
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09-25
铜岭矿冶遗址是继大冶铜绿山之后,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先秦时代铜矿遗址。经初步钻探,该遗址分布范围约5 万平方米,此次考古发掘面积2000 平方米。据有关专家推测,以上的种种迹象可以表明,这是一处结构紧密、组合完备的青铜器铸造遗存。荞麦岭商代遗址的发掘,对于赣北早商时期原始文化面貌、长江中游南岸地区商文化的南渐,以及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一小块孔雀石经采用ICP 分析,含铜量高达40.12%。......
2023-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