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探秘

瑞昌立县前古文明探秘

【摘要】:在中原夏商文明相继影响和刺激下,至商代在赣鄱流域形成了有着鲜明文化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完整文化发展序列的吴城方国文明。与之相适应,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赣鄱地区有着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吴城方国文明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体。吴城方国商贸业的发展是社会大分工深化的结果。商业贸易主要集中于城邑和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集镇进行。

中原夏商文明相继影响和刺激下,至商代在赣鄱流域形成了有着鲜明文化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完整文化发展序列的吴城方国文明。与之相适应,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1.农牧业快速发展。赣鄱地区有着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吴城方国文明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体。商代吴城方国境内的农业,已不再是石器时代晚期的那砍倒烧光的原始农业水平,而是进入到耕耜农业阶段,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业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明和创造。生产工具方面,吴城文化出土农具总数2000 件以上,种类繁多而成套,制作精工又富有特色,按工具的质料分石、木、骨、陶和青铜五类,按工具的器类分有起土、中耕、收割和加工脱粒四类。尤其是青铜农具,仅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就出土25 件之多,有犁、锸、耜、铲、镰、铚 等等,从种种迹象判断,南方青铜农具的使用有超过中原之势。农作物方面,吴城方国居民以水稻为主,此外,还兼种粟、桑、麻、菱角、葫芦等经济作物。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吴城方国的畜牧业经济活动也有相应的发展。考古资料证实,从新石器时代起,牛、羊、猪、狗、马、鸡等所谓的六畜已被史前居民普遍饲养,新干大墓出土的一件青铜镈 上,器形两面中央均饰浮雕式牛角兽面纹,湖口石钟山遗址发现有家狗的左下颌骨,樟树筑卫城遗址中陶罐盖上的鸡冠饰纽栩栩如生。

2.手工业技术先进。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吴城方国的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青铜冶铸业和陶瓷烧造业不仅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也是吴城文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先说青铜冶铸业。赣鄱地区物华天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自古以来就是铜、锡矿的著名产地。特别是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将中国青铜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 至500 年,铜岭铜矿先进的采矿技术达到当时人类采矿技术最高水平。青铜冶铸技术方面,从出土数量众多、种类繁复、造型奇特、纹饰绮丽的青铜器看,吴城文化青铜铸造技艺亦达到较高水平。吴城方国境内出土的青铜器合金成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红铜类,即器物用纯铜铸造,基本不加锡铅;第二类是青铜类,即在红铜中加入锡铅成二元或三元合金。吴城文化这种红铜器与青铜器并存的状况,是商周时期一个奇特的现象,红铜器是冶铸技艺处于原始落后阶段的表征,两类铜器并存,实际就是落后与先进的共存。这种奇特现象表明,5000 多年前的吴城方国古代居民,在铜铸工艺中,还浓厚地保留着古老的红铜制作工艺传统,说明其冶金术渊源甚古,根基深厚,但最迟从商代中期起,由于中原先进冶铸技术的传入,使吴城的工匠们开始懂得在纯铜中加入一定的锡后,就可以改变金属性能的道理,特别是商代晚期,吴城方国的青铜文化面貌大为改观,即以新干青铜器群为代表的第二类青铜工艺,完全可以和中原出土的青铜器相媲美。陶瓷烧造业方面,赣境地区自12000 年前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先民发明早期条纹陶和素面陶后,历经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数千年的发展,到商代陶瓷烧造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陶器种类、器形演变、质地水平、制作工艺、装饰纹样或是烧造技术等等诸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成功地烧制出几何形印纹陶和原始青瓷,是吴城方国古代居民取得的两项突破性技术成就,它是3000 多年前先进制陶术的代表,给邻近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这种技术传入中原地区,也使中原地区发达的制陶业锦上添花。除冶铸业和陶瓷烧造业之外,吴城方国境内其他诸如玉器琢制、竹木加工、丝麻纺织漆器制造和建筑业等也都有较快发展,特别是琢玉业更是商代除中原商王朝以外方国玉器制作业的代表。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玉器饰品多达754 件,有琮、壁、玦 、璜、铲、镯、项链、串珠等等,特别是那件侧身羽人佩饰,更是玉器中的绝品。整个羽人的套环用一块璞料圆雕而成,有机地把人、兽、鸟集于一身,体现出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

3.商贸业活跃。吴城方国商贸业的发展是社会大分工深化的结果。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城邑的逐步兴起,导致商品、交换和商人的产生,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主要集中于城邑和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集镇进行。吴城方国境内的吴城和牛头城古城,城中设有居住区、制陶区、铸铜区、祭祀区和商品交易区。进入不同产业分工的居民们,将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集市上交换,进而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另外,地处南方的吴城方国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方国也有频繁的商贸活动,如新干大墓出土的玉器,据检测一部玉料就来自新疆的和田玉或陕西的蓝田玉,那件羽人佩饰玉料取材于浙江青田一带,而大量绿松石则来源于湖北郧县、竹山地区。商品交换最早是采取以物换物的实物交换方式进行,后来出现用一般的等价物作为媒介来进行交易,即货币。中原地区商代广泛使用的货币是贝币,妇好墓出土的贝币就多达6000 余枚,而吴城方国居民使用的是一种金属斧币,可能与方国区域内金属矿资源丰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