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瑞昌一直未见行政区划设置,说明瑞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并不突出。秦汉时期,人口统计主要依赖于地方郡县的上计,即由郡县统计上报中央,户口数字每年会更新一次。秦统治时期较短,全国人口据推测大约在3000 万。虽然瑞昌地域至今尚未发现秦汉时期的铁器农具,但根据周边生产技术状况,可以推断当时瑞昌先民定会使用铁器农具。秦汉时期,稻作依然是这一地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2023-09-25
新石器时代,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4100多年左右。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该区有大地湾遗址、上山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该区有河姆渡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物中发现水稻遗存,证明了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制陶业也不甚发达。
瑞昌及周边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密集,已发现的遗址多达千余处。在此仅列举一些代表性的遗址进行文化观察。
1.新余拾年山文化。拾年山遗址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南陂村拾年村东,面积约5060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后进行三次发掘,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36座、陶片堆45处、石器堆15处、房基11座,以及灰坑、水井等遗迹。出土遗物4000余件(片),其中小件及可复原器825件。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堆积,可分为一、二、三期文化,年代约距今6000~4000年。拾年山遗址是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发掘的一处重要史前遗存,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分布在赣鄱流域史前遗存的文化面貌,是长江中游的赣鄱流域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江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万年仙人洞遗存为代表,距今约八九千年。新石器晚期遗存以山背遗址为代表,距今约4800年。两者之间是一段空白。拾年山第三期文化的年代与山背遗址的年代接近,第一、二期文化正好填补上这段空白。
2.樟树筑卫城文化。筑卫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乡洪光塘村,是江南印纹陶遗址核心地区的一处较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遗址,因“筑城以自卫”而得名。遗址于1947年10月被发现,1974年、1977年先后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66平方米。遗址的文物有斧、刀、铲等石器,鼎、罐、碗、纺轮等陶器,还有30余个房基柱洞的遗迹。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遗址城垣规模宏大,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周围土城墙最高的有21.8米,最低的也有10米左右,有6个城门可以进出(其中有一进一出两个水门);遗址总面积147600平方米,遗址内有石斧、石铲、陶罐、陶壶等遗物和房基柱洞、方形地窖等遗迹,是江西发掘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掘结果表明,上文化层相当于商周时期,属奴隶社会,下文化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原始社会末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城内有一条内河与外河(古河道)相通,城外东北面是自然河流,南西面是人为的护城河;城内是较为平坦广阔的土地,内河的西南部有祭祀房屋遗迹现象及人工修整较平的大场地(可能是祭祀广场或宫殿遗迹),内河的东北部有3米多的文化堆积,是居住区;城的北面有内城,北城墙的外面有外城,东城墙的外面还有几座陶窑遗迹。整个筑卫城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防卫能力强,充分体现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聪明的才智、非凡的毅力,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开垦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一样,创造了樟树的历史文明。从出土的器物分析,筑卫城居民当时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生活。筑卫城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
3.广丰社山头文化。该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前山村罗家自然村社山头,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商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社山头遗址属典型台地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3.3米,分7层。1982年至今,先后进行4次发掘,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晚期原始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器皿,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两只完整的钀,朝天式流口,空心肥袋足,饰有凸旋纹,流口由平而扁逐渐朝上捏成鸟喙形,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大最完好的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瓷,即由陶到瓷过渡时期的原始瓷,展现了我国原始工艺杰出的光彩。在社山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新石器时期谷壳、谷叶、稻秆及大量的石质农业生产工具等遗存物,还发现了纺轮和房址,可见社山头原始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已从事原始农耕。从社山头遗址出土的纺轮和房址看,这里原始先民学会了纺织,过着定居的生活。社山头文化遗址保存完整,堆积序列清晰,其文化遗存内涵之充实、年代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见的,对于研究江南远古、上古文明历史都有着重要历史科学价值。
4.修水山背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修水县上奉乡山背村,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3处遗址,上层为商代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晚期遗存,是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的典型遗存之一,距今约4300年,因首次发现于江西修水山背而命名。经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掘,获得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迹。山背遗址文物堆积保存较好,包含物丰富,出土的石器有锛、斧、镞、铲、凿、网坠、镰、球、蛋、砺石等,出土的陶器有鼎、鬶、豆、壶、罐、簋等。陶器成形基本手制,少量经慢轮修整。陶器可以分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和黑皮陶,其中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三足器和圈足器比较普遍,器形以鼎、鬶、豆、簋、壶、罐、钵等为多见,其中大袋足带把鬶、杯形豆为典型器;鼎以侈口束颈鼓腹侧扁足的罐形鼎的数量最多,鼎足变化较多,有扁平、圆锥和羊角等式。鬶的特点是细长颈、瘦长袋足。豆有子母口的浅盘豆、盖豆和高杯形豆。陶器多为素面和磨光,部分饰弦纹或齿形弦纹,个别器物出现了拍印几何纹饰,对我国东南地区印纹硬陶起源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5.湖口文昌遗址。该遗址于1987年被发现,南距湖口鞋山4公里,东靠培湖大山,西临鄱阳碧水,与庐山区灰山隔湖相望。遗址南起龙王咀,北至狗头山前,长约200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汛期整个遗址被湖水淹没,枯水期间遗址裸露成为湖滩。遗址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大面积的红烧土层中夹有磨制石器、陶艺和残墙遗址,散露在湖滩上的遗物俯首可拾。
6.九江大王岭遗址。该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县沙河街大王岭,1978年发现并发掘。在发掘的450平方米面积中,遗址地层堆积3层,③A、③B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堆积层。从《发掘简报》有关“③B层……出土三孔石刀、单孔石铲、斧、锛等,陶片不多,陶质和纹饰与第二期基本相同,米字纹较少发现,此外还有铁器残件”这句话分析,可能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将打破早期地层的遗存(灰坑或其他遗迹)从早期的地层中清理出去,因为大王岭遗址出土的器物图,显然不可能与米字纹陶、铁器共存。③A层出土的4件石钺坯料以及斧坯、石孔芯、砺石等显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遗物。大王岭遗址T8③A层出土的一组陶器,其中有敞口、束颈、平底、近肩部饰一圈刻划三角形纹的鼎,有直口、弧腹罐,敛口圜底钵和敛口平底带扳手钵及纺轮等。有一件内凸又特别矮的“丁”字形足,它是目前已发现的江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资料中内凸最矮的“丁”字形足,按有关专家对“丁”字形鼎足的研究,认为它是属于早期形态的鼎足。大王岭遗址出土的遗物除了穿孔石刀可与江西的薛家岗遗址相比较外,其余与江西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出土遗物有着一定的差距,其中许多器物与中原同时期遗址类似。
7.九江神墩遗址。该遗址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县新合乡境内。因修建大沙铁路发现,1984、1985年组织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共计900平方米,出土各种文化遗物和可复原器物400余件,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商、周等三个时期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遗址文化堆积前后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特别是在神墩墓葬中,第一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的人骨架,而且棺或椁灰痕迹清晰。这对研究江西葬俗史等课题,是颇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8.阳新猪婆岭遗址。该遗址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率洲猪婆岭,1955年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器物有陶片、陶网坠、石铲、石斧子等,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用品。猪婆岭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9.大冶上罗村遗址。该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城关南约3公里的大箕铺镇四斗粮村,1978年黄石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西北距铜绿山约4公里。现代矿山建筑使遗址大部分破坏,残存面积仅500平方米。1982年进行试掘,面积50平方米。上罗村遗址有两个时期的文化遗物,叠压关系清楚。早期是新石器时代遗物,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偏晚阶段。出土器物和可辨的器形有石锛、铡扁足鼎、高颈罐、樽形器、大口缸、敛口钵、圈足碗、纺轮、陶球等。早期陶器的纹饰多为弦纹式素面。后期是周代遗物,主要的器形有鬲、豆、甗、盆、罐、瓮等。后期纹饰多为阳印切条纹和切绳纹,次为弦纹。上罗村遗址的文化遗物,其制作风格和纹饰反映出明显的地方特征。
10.麻城万人墩遗址。该遗址位于湖北省麻城市南湖办事处凉亭村汪家院子南约150米的岗地上,举水干流左岸约1000米处,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现存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包含有新石器和西周时代的文化堆积。出土有磨光黑陶镂孔豆、高柄杯、陶罐、盆、鼎足等。新石器时代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少量磨光黑陶、泥质灰陶和红陶;遗物多素面,可见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弦纹、戳印纹、镂孔和按窝。西周时代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少量夹砂黑陶;遗物多饰绳纹,附加堆纹次之。
对上述遗址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归纳出新石器时代瑞昌周边地区古人类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一,人类已越来越多地学会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其二,陶器制作开始出现并在生产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三,随着人工栽培水稻、家畜饲养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已逐步摆脱天然的攫取经济,向农业社会迈进;其四,随着建筑、纺织、陶器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屋和聚落成为人类主要居住方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邦及酋长国家的雏形;其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古人类活动遗迹遍布各地。
这些特征亦体现在瑞昌此一阶段古人类活动遗迹当中。
有关湮没的历史:瑞昌立县前古文明管窥的文章
秦汉时瑞昌一直未见行政区划设置,说明瑞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并不突出。秦汉时期,人口统计主要依赖于地方郡县的上计,即由郡县统计上报中央,户口数字每年会更新一次。秦统治时期较短,全国人口据推测大约在3000 万。虽然瑞昌地域至今尚未发现秦汉时期的铁器农具,但根据周边生产技术状况,可以推断当时瑞昌先民定会使用铁器农具。秦汉时期,稻作依然是这一地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2023-09-25
夏商文化南渐,与江南土著文明融合,在瑞昌周边赣北地区打下深深的烙印。夏商文化南渐对赣北瑞昌周边地区的深刻影响,更体现在众多的考古遗迹中。在赣北地区发现的这一时期代表性遗址中,具有夏商文化南渐痕迹的有大王岭遗址、神墩遗址、江益镇遗址与近年发现的荞麦岭遗址,鲜明体现商文化南渐痕迹的石钟山遗址、石灰山遗址、黄牛岭遗址、磨盘遗址、陈家墩遗址。......
2023-09-25
表3-13社会参与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社会参与表达了农户对集体事务的热情程度和民主权利,体现了其需求表达和利益诉求情况。仅有1.58%的农户愿意经常参加村中的“一事一议”。关于村中“一事一议”,一部分农户少有听说,大部分农户对“一事一议”的参与程度低,可见,基层民主参与程度并不高,农户表达利益诉求的意愿较低,政府激励农户自治职能较弱。......
2023-06-28
看网上消息,东莞千余男童被拐,后来平面媒体也报道了,还附有大幅照片,百余对失去孩子的父母走上街头,沿途派发寻人启事。据很多家长称,自2007年起,已经有过千名男童遭拐带,失踪地点遍及东莞各镇。如此规模的儿童被拐,说明在东莞这个地方,诱拐儿童已经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产业——一个黑社会性质的产业。东莞如此大规模的儿童走失,说明珠三角地区黑社会的这一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从业人员”人数众多,而且组织严密。......
2024-01-20
瑞昌文化到这一时期才起步发展,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为文化始兴奠定了的物质基础。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原,兴盛于中原。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日益扩大,文学艺术开始兴盛,中原地区文化十分繁荣。南迁北民不仅带来了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瑞昌地区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由是始兴期的瑞昌文化打上了中原文化的深深烙印。......
2023-09-25
在新俄罗斯电影中这种现实主义充满了纪实和隐喻。在注重反映俄罗斯社会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与现代电影内涵的要求相结合。这些新生代现实主义导演中以安德烈·萨金塞夫最为典型,是当代俄罗斯导演中的佼佼者。萨金塞夫从2003年执导第一部长片《回归》开始得到国际关注,该片先后获得两项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项俄罗斯国家电影金鹰奖。在电影中,父亲展开了一系列他认为儿子们必须在成为男人的过程中学会的事情,比如喝酒。......
2023-10-15
大体而言,全英国有五分之一的教士结婚,有的地方甚至更多。诺福克、萨福克结婚的教士占全体教士人数的四分之一,埃塞克斯因为结婚而被剥夺圣俸的教士就超过四分之一。法律上的许可和政策上的保护都不能很快消除民众对教士结婚的疑虑与抵制。产婆拒绝给教士的妻子接生。还有人拒绝接受已婚教士所主持的圣事。......
2023-07-26
艾青面对着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没有沉默,而是用沉郁的笔触,揭露反抗着不合理的现象及一切罪恶。此期艾青的作品不是圆熟无疵、通体和谐的组曲,而是一位年青诗人在起步时期所经历的一个复杂过程的诚实袒露。......
2024-03-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