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外高等服装教育比较:职业导向课程模式适应面广,实用意义强

中外高等服装教育比较:职业导向课程模式适应面广,实用意义强

【摘要】:职业导向课程模式适应面广,对技工院校、社会培训、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的职业课程建构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一体化”课程模式特色突出,适合技工院校使用。

课程模式,是指某一门课程的范型(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大学课程,可以采用多种课程范型,如学科中心课程范型、问题中心课程范型、活动中心课程范型、能力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等。

1.学科中心课程

主要指按照知识的逻辑性结构关系组织成一门门自成体系的课程内容的课程。其特征是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少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联系性,往往强调理论、强调形式化训练和知识的迁移,不太注重联系实践。我国传统的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等)是典型的学科中心课程。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类课程多为职业课程学习服务的课程或支撑性课程,以及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应当根据需要和够用的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不必追求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因此,有人提出改为类学科课程。

2.问题中心课程

主要指采用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多种方式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课程。其特征:围绕一个个问题(或专题、课题)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从而改变了学科中心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模式,将原来属于各个学科的知识分离出来,为回答或解决专注的问题服务。这种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突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这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知感受的形式,掌握必要的技术应用知识,体验简单的技术应用的工作过程。可用于专业技术入门课程、理论知识性课程。一般按照技术应用的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且应当按照课程目标分解课程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这类课程要按照课程目标分解课程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如可以把课程要达到的整体要求视为一个完整任务,就可以按照任务的行动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也可以把课程要求视为一项完整的技术,按照技术体系设计课程内容体系。

3.活动中心课程

主要指强调主体与客体直接相互作用,由实践活动本身构成,具有独立地位的活动性实践课程,如实习、实验、实训、社会服务等单独设置的实践课程。其特征:可以循序渐进地训练职业技能,并与类学科课程相配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能力中心课程

主要指以职业或专业、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职业工作分析,选择紧密为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内容而编制的课程。其特征是:课程模块化,一个模块对应一项或若干项职业能力。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灵活地组合不同的课程方案,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可以打破学期、学年的限制,由学生自己制定培养方案,学会一个课程模块后再学习另一个模块。CBE课程和MES课程是典型的能力中心课程。

5.训练中心课程

主要指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的以掌握专门技术或培养专项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其内容以“技术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化运用”和“反复练习”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这类课程范式比较适合职业技能类课程,应当以能力点和“知识点”来构建课程。其特征是:通过训练后可达到能力目标。

6.项目中心课程(任务中心课程)

主要指以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专项工作(或专项技术)任务的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一般是按照职业专门或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决定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及相关的职业的关键能力要求来进行构建的,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应当与真实职业环境的配置非常接近。其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驱动,采用熟练内化方式,使学生在熟练运用技术基础上形成一定程度的经验内化。这种课程比较适合于专门技术课程。其特性是:在强调以课程的能力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注重按行业、企业实际完成任务的行动设计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按照职业专门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职业关键能力构建,而且还要设计实验课程的条件。

7.体验中心课程范型

这是指学生深入职业现场或在仿真职业现场环境中,通过职业培训、岗位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学习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是通过自主职业体验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动手、动脑、与人合作、观察、体验、处理职业现场遇到的问题(技术、管理、人际关系等问题),获得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并得到职业经验的培训。体验中心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岗位工作规程、工作标准设计。

8.证书资格课程(培训中心课程)

主要指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的培训课程。其内容体系应当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中心来构建。

9.职业导向课程模式

职业导向课程模式又称为职业导向式课程或者职业导向课程。“职业导向课程”的提出,从国际大环境来说,正值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兴起。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职业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三个转变”:从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转变为以职业人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从狭义的就业转变为广义的、全程的职业指导;从简单的职业资格获得转变为职业资格晋升、转换。从国内大环境来说,职业技能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职业课程改革的模式越来越升温、越来越成熟。

职业导向课程模式如图5-9所示。可以概括为“1234567”模式(1个新的职业课程理论,2个主要适用领域、3个层次的课程目标、4个职业维度的课程构建主轴、5个学科视角、6种重要的职业能力分析工具、7类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职业导向课程模式适应面广,对技工院校、社会培训、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的职业课程建构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10.“一体化”课程模式

“一体化”课程模式,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一体化”课程模式特色突出,适合技工院校使用。其教学基本原则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对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实现3个“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技能训练与工作岗位对接融合、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融合。

图5-9 职业导向课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体化”课程模式具有四个“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标准、一体化课程教材、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标准)的鲜明特点。“一体化”课程模式和职业导向课程的区别见下表。

“一体化”课程模式和职业导向课程的区别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