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外高等服装教育模式比较

中外高等服装教育模式比较

【摘要】:德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生形式、教学管理、教学理念和观念、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已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因此,德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非常重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或结合,他们将服装专业设置在应用技术大学或学院中,并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真正地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突出了高等服装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

以德国最具有代表性。德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生形式、教学管理、教学理念和观念、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已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紧密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与新材质,并重视结合时尚需求,在运用科技的设计手段的同时,紧密与新技术开发、新面料、新质感相联系。

服装是文化,也是科技,服装设计与工艺更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成衣类服装的品质更是以高科技为依托,以服装CAD为代表的服装设计工艺的新技术是服装结构板型质量的保证。而服装CAM以及缝制整烫设备、染整化学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效地提高了服装缝制工艺和后整理加工技术的水平,为服装品牌与信誉提供了保证。由新技术所开发的面料与辅料,使材料的性能和特征产生重构,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感受。而当前阻碍中国服装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服装板型及工艺的滞后、国产面料与辅料的落伍。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可以说,服装设计中所表现出的优秀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高科技本身的体现,而这一切都要从服装教育入手。

因此,德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非常重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或结合,他们将服装专业设置在应用技术大学或学院中,并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真正地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突出了高等服装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

1.德国服装教育的实践性

服装设计是现代设计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在这方面,德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在传播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所谓“实践性”,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项目设计作为德国服装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其特点是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作为一个设计项目,开发设计产品,并由企业投入市场。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尤其具有实践意义,并促使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经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产学创一体化”的服装教育格局也进一步明朗。

(1)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项目化。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德国高校服装教育的主要特点,受到院方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教学上力图通过主体学习阶段引入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传授必要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与企业或团体合作进行的情况则更为普遍,约占百分之五十的毕业设计是校企业合作进行的。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科技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式专题讨论课。合作式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形式,是由教授针对企业要求提出思路,学生以小组的设计形式就此进行讨论与分析,以口头论证的方法在各学生小组、企业和教授面前阐述,最后由三方共同商定本专题结题方案。由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

(3)引入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双元制办学机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这种形式现已被引入高等教育,即出现了将高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在一起的双元制形式,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相结合或与企业工作相结合,以此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企业实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习是德国高等服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熟悉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由企业方、教授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对学生实习结果作出具体评价并提出建议。

2.德国高等服装教育的特征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其文化意识结构是空间的,重视立体造型,审美特征表现在于追求人体美、人性美;在服装设计上表现为追求曲线、强调合体性和展现人体美。从文艺复兴开始至19世纪50年代,西方服装式样基本上是一百年一个大变化。随着50年代后新工业革命的开始,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服装式样变换节奏也随之加快,但始终是围绕对人体美的重视而旋转,特别是女装,表现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德国的服装教育也是以立体裁剪和结构为中心而展开教学的,其特点是讲究准确与科学,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包含较高的技术含量。对于德国现代设计中的服装教学及课程设置,这里将其简单归纳为如下特征: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与现代企业经营、大众消费文化相关知识体系的培养,如开设材料与色彩、纺织面料、电影摄影、交流理论等课程。同时,教学内容随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及时调整,进行更新与补充。以新观念、新内容来充实教学,如开设企业经济学、设计信息学、设计管理、服装CAD、数字图样构成等课程,使教学与社会接轨,并将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作为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之一。

(1)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以上,通过实习与实践巩固和完善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项目设计课程上,如工业项目、试验项目、定向项目等课程。注重课程设计与企业的结合,以校企合作的项目形式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开设工业剪裁、生产规划、市场营销、职业经济学等课程。

(2)重视服装结构教学。以结构课程为主体,形成设计、工艺、结构的一条龙教学方式,重视对服装结构的合理性及准确性的把握,重视服装的造型及尺寸。单独开设了结构设计教育课程,通过合理的服装结构处理使得服装面料的肌理、质地、张力、光泽、悬垂感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从而把结构设计纳入款式设计的教学模式,包括辅助的模型设计、雕塑等相关课程。教学重视试衣过程,学习中更多的时间是在人台及模型上对衣片及纸样的调整,修改再修改是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成衣后以学生作模特多次试装,直至满意为止。

(3)强调创意与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注重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给人的全新感受,以新技术制造的纸张、布料、玻璃、不锈钢塑料、金属及木材带给人的是一种时尚感与冲击力。而运用包括动态、静态、剪贴、图片、橱窗、摄影、视听等多种视觉形式,使作品得到全新包装。从生活及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装潮流特性。

(4)专业课较多地采用合作式专题讨论。通常由企业提要求,学生在教授指导下来完成设计,并由学生、教授、企业三方共商设计方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学强调自己解决问题,包括教学外一切问题,如毕业答辩、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等全方位的幕后组织工作均由学生操作,校方不作干涉,以此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5)重视理论教学及理论总结。专门设置了理论与科学课程,包括现代史、文化史、服装史、人体工程学等来解决设计理论及相关问题,为自己的作品寻找理论依据,使之更具说服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四年的学习分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学习、主体部分学习、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实行选课制与学分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选择课程的余地,最终以考试来决定成绩是否合格。

3.德国服装设计教育的科技性

现代设计的科技原则是指设计时要考虑现代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反映新科技成果和加工工艺,使产品更好地为人服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艺术结合技术,这一观念是德国现代设计(含服装设计)教育的指导方针。经济与市场的迅速变化,刺激现代设计教学并促使其做出快速的积极反应。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手段正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取代传统的设计手段,关于信息科学系统论、电子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生态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已经成为包括服装设计师在内的现代设计师的必备素养,而与服装紧密相关的服装CAD、CAM、服装卫生学、纤维消费科学、服装整理学、人体工程学等新兴学科均包含较高的科技含量,也需纳入服装专业学生的主体知识结构中。

德国的高等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模式,即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及应用型科技大学。由于传统高等学校过于偏重纯科学的理论培养,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能快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故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种学制较短,强调应用教学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具有实践性的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即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便应运而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单一格局,受到了德国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形成了所谓的“德国特色”。而高等现代设计教育在具有实践性的应用科技大学所占的比重也更大,无论从人数与规模均要超过综合性大学。

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以包豪斯设计思想为主导,以实践教学和项目设计为特征,艺术风格重理性与简洁,教学紧密结合时代,强调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其独特的设计教育方式已造就了一大批设计师。在当今世界的工业设计及产品造型等专业领域尤具有权威地位,在服装设计教学上也极具特色,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将有助于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设计系教学大楼里,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众多的工作室和各专业的车间,大量的计算机、先进机器与设备给人感觉是开设在印刷厂的视觉传达专业、纺织厂与服装厂开设的纺织品或服装专业、采石厂开设的雕塑专业、模具厂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们身着工作服在车间及工作室动手操作,或制作产品模型,或在人台上裁制调整,或在电脑上设计修改。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架构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更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

德国应用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或“产学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一项创新。我国很多院校都在学习、借鉴和探索,倡导艺工结合,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运用、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建立和实施工作室机制等。北京服装学院提出并贯彻了“艺工融合,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由于国情的不同,如何更有效地实行与推进这种模式,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服装院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