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霍姆斯问题模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四个重要环节

霍姆斯问题模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四个重要环节

【摘要】:针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霍姆斯尤其强调其中的四个环节:问题的选择与分析。

1.比较教育研究的资料分类模式理论

霍姆斯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资料分类的四种模式:规范模式、体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和自然模式。详见表2-3。

表2-3 比较教育研究的资料分类模式

2.问题研究法

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疑难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验证或修改假设)对霍姆斯影响很大。他从“反省思维五步法”出发,将比较教育研究的程序区分为八个步骤:

问题或困惑—可能的解决办法—思考的问题、导向分析说明问题—研究所有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背景—提出精确的假设—在特定的背景下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性假设、办法或预言—如有必要,对全过程的各阶段或某阶段再验证。

针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霍姆斯尤其强调其中的四个环节:

(1)问题的选择与分析。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研究者将研究兴趣放在“当前问题”上,而非从故纸堆中寻找研究问题。他认为,背景教育研究者应该从社会学视角看到各国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教育内部问题,如各国课程体制比较;教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投资问题比较等)。

(2)提出政策建议。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任务是进行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分析以及预测,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他认为,试图找到一种适合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普适性教育政策是不切合实际的。

(3)相关因素的鉴别与验证。他指出在做出预测之前,首先应该对所有的相关因素做出验证。验证时应注意:

①验证基本条件和背景,详尽地描述和分析教育制度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背景因素。

②确定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并认真评判这些决定性因素。

(4)预言。预言是问题法的最终着眼点。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各国的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可行方案。因此,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职责就是综合分析各国教育问题,为某一国家(地区)教育问题的解决献计献策,做出合理的预言(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各种解决办法之前,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与分析。

3.评价

霍姆斯经过大半生的努力,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他提出的问题法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重视发挥比较教育研究在制定教育决策中的作用,强调比较教育研究者的任务是对政策进行批评,体现了学者的独立人格。但是,由于他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过于庞大、语言比较生涩难懂、不能清晰地表达其思想内涵,影响了其方法论的推广。而且问题解决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其操作过程中忽视了反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