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中外高等服装教育对比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中外高等服装教育对比

【摘要】:应当指出,各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比较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首要的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求是性原则所谓“求是”,就是探索、探求规律。

应当指出,各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现代西方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五花八门,有实证主义观点与方法、相对主义观点与方法、新实证主义观点与方法、新相对主义观点与方法、“新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等,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则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首要的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现代系统理论(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具有浓厚的方法论特征,但不具有哲学世界观的等同性,比较教育研究可以而且应当运用其中有用的方法论原则,但不宜将它作为方法论基础。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求是性原则

所谓“求是”,就是探索、探求规律。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就一定要坚持求是性原则,一切研究都要从各国客观存在教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教育的客观现实,从中发现固有的而非臆造的教育规律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搜集充分的信息和材料,掌握各国教育的全面而真实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实际的比较分析,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力求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反对唯感情论和唯生产力论。所谓“唯感情论”,就是根据好恶判断是非曲直:凡是友好国家,其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就尽善尽美;凡是不友好国家,其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就一无是处。所谓“唯生产力论”,则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论优劣,凡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就非常优越,赞不绝口;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就不值一提。这两种偏向都违反实事求是原则,在比较教育实践中都会得出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结论。

在对外展示我国教育成绩和介绍教育经验时,更应当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求是性原则要求重在探索、探求规律,避免浅尝辄止,止步在信息、材料的堆积上或东拼西凑上,没有形成观点或结论。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生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发展真理的有效途径。依据这一原理,比较教育研究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

(1)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各国学者提出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改革倡议,可靠性不完全相同。有的经过较长时间和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可靠性较大,适用性较广;有的仅经过较短时间和较小规模的实验研究,有的甚至纯粹是一种假设,可靠性和实用性都是很有限的。因此,对于各国各个时期提出的教育理论,进行的教育改革,要持谨慎态度。因为有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改革倡议,乍一看来似乎合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便显示出弊多利少,并不是完全合理的理论或倡议。

由于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借鉴,还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判断外国经验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符合本国教育的战略决策,是否符合本国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通过本国的教育实践来鉴别外国经验的适用范围。通过试验,取得经验,再计划推广,这是借鉴外国经验的关键所在。

(2)通过实践,发展理论。通过比较研究,肯定的教育理论只具有相对真理性。而且,教育理论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比较教育研究者既要关注国内外的教育实践、别人的科技成果,又要亲自从事实验研究,以便推陈出新,揭示本质的东西。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

(1)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自己的性质和功能。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事实上,某项教育举措从局部来看是很好的,但从整体来判断却不是最优的;也有的教育举措从局部来看不是最好的,但从整体来判断却是最适当的。因此,应当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个别教育措施的功能,又能正确认识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机制。

(2)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应当注意分析建议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从而判明教育系统结构是否优化和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否最佳。

(3)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应当注意分析教育系统的各个层次,分析系统和因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的相互关系。分析教育系统的层次,有助于掌握教育系统的纵向结构,进一步判断不同层次系统共同的运行规律和各自的特殊的运行规律。

(4)教育系统的开发性。教育系统的开发性,指的是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应当注意分析教育与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弄清这些关系,有助于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外部条件的作用,考虑怎样因势利导。

4.过程性原则

恩格斯用“过程的集合体”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他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里的“过程”是指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而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观服装。比较教育研究一定要体现过程性原则,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教育问题。

(1)重视来龙去脉。比较教育研究以现状的横向比较研究为主,但也给历史的纵向比较研究以一定的地位。追溯历史渊源,有利于从发展的、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在和展望未来,看清教育制度发展的来龙去脉,既认识其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又认识其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注意质量结合。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表现为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就要注意定性比较分析和定量比较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是对各国(各地区)教育的本质属性分析和比较,定量比较分析是对其发展过程中数量变化的分析好比较。可以在分析基础上比较,也可以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把两种比较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判断各国教育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3)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比较教育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各国(地区)的教育制度和各派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有所创新,亦即通过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主张。其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而是要适当消化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合理内核,并根据新情况加以改造和发展。

5.全面性原则

一切现实事物都是作为系统、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而系统和过程又都充满着矛盾。因此,比较教育研究一定要注意贯彻全面性原则。按照事物的矛盾性,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

(1)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各国教育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都会面对一些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如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新的科技发展的矛盾、教育与就业等矛盾。此外,还有一些由国情不同而产生的带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矛盾。所以,要善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探索国际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共同规律、探索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特殊规律,以便在相互借鉴时,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2)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在培养目标方面,应当研究德、智、体、美、劳诸育的矛盾与统一;在人际关系方面,应当研究师生、生生等矛盾与统一;在教学过程方面,应当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的矛盾与统一。从微观上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全面地分析和研究教育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地理环境、人口等,对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这些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上述这些原则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是方法论系统。全面运用这个系统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就能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揭示和运用比较教育规律,达到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