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字媒体艺术导论探索数字电影全流程

数字媒体艺术导论探索数字电影全流程

【摘要】:数字电影的诞生可谓是高科技的产物。数字电影经过初期阶段的摸索,目前技术的应用已经颇为成熟。所以,一般认为在数字电影的全流程中,主要包含三大环节:数字制作、数字传输和数字放映。可以说是将数字技术扩展到整部影片的每一个画格,以及后期制作每一个过程中。

数字电影的诞生可谓是高科技的产物。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电影制作不了的镜头需要借助电脑完成,或是运用电脑技术使影片更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于是传统电影全面引入了数字技术。数字电影经过初期阶段的摸索,目前技术的应用已经颇为成熟。创作人员已从过去单纯地运用数字特效创造视觉奇观逐步转化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数字电影从完整的意义上说,是指电影从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播映方式的全面数字化,即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以及传输、放映、发行诸多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所以,一般认为在数字电影的全流程中,主要包含三大环节:数字制作、数字传输和数字放映。

1.数字制作

数字制作是指电影的前后期制作全部采用全数字设备来完成。采用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完成画面的拍摄,将获得的数字视音频信息在数字非线性剪辑和后期制作系统中完成电影的剪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获得一个数字视音频文件。从电影制作环节来看,后期剪辑、合成的数字化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作为数字化电影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也更加成熟。

利用高清晰度摄像摄录机拍摄有许多优点,它在画面构图和取景方面符合电影16:9的宽高这个视觉比例,而且高清晰度摄影摄像机具有实时监看拍摄素材的功能,这对于影视作品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除此之外,遮光罩、滤色片、调光环等设备的使用都有助于电影画质的提高。高清晰度摄像机本身就可以提供许多图像处理功能,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信号处理,就可以拍摄出非常自然、光滑的皮肤肤色,如果用光适当,高清晰度摄像机还可以创造出明暗适当的画面,完全可以达到胶片图像的效果。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高画质、大视角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在拍摄一些气势恢宏的大场景时效果尤为突出。

运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在电影界已渐成潮流,从国外的发展来看,一些著名的导演早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已经直接采用数字摄像机拍摄而不使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的影像画面可以直接使用数字非线性剪辑系统进行剪辑,可以直接制作各种视觉效果。包括国内影片如《寻枪》《天上草原》《极地大营救》等片中也有部分镜头是高清摄像机拍摄完成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导演都喜欢数字摄像机的—他们担心长期电影拍摄中形成的胶片感会化为乌有。因为在电影拍摄中蕴含着很多个人经验,比如说取景、色彩、灯光等方面有一定的手法和技巧,也正是这些经验与技巧成就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而在数字摄像机中这些经验都变成了菜单里一项项预定的操作模式,妨碍了创作者个性的发挥。

如果说前期的准备和拍摄为电影制作带来了巨大改变,那么这种改变仅是它所做贡献的冰山一角,而对后期来说这一变革则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后期制作的诸多方面其实也早已实现了数字化,如数字特效技术、数字非线性编辑、数字中间片等。

电影制作过程中常使用的几种数字特效技术有以下几种。

(1)电脑生成影像技术,由计算机创造虚拟角色、场景等影像的数字技术,完全由计算机制作创造一个亦真亦幻“虚拟现实”的影像时空维度,借助该技术能“无中生有”。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在《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中均有不俗表现。

(2)数字合成技术,是将多种多样的原素材经由计算机的处理而产生所需要的新影像。我们所熟悉的绿屏拍摄已成为主流,有利于数字抠像并完成数字合成。

(3)数字跟踪技术,可以记录摄影机运动轨迹以利于在其他拍摄场景中摄影机有相同的运动方式。随后摄影机与计算机相互结合,将摄影机的运动轨迹输入到三维软件中,这样使得三维软件中的虚拟摄像机可以准确地模拟这种运动方式。比较常见的跟踪技术有单点跟踪、多点跟踪、三维跟踪等。在众多欧美特效大片中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虚拟空间的融合都是运用了运动轨迹技术,使得我们在观影中很难分辨哪些是实拍画面、哪些是数字制作画面,这二者早已完美融合,足以以假乱真。

(4)动作捕捉技术,是计算机软件对测量、跟踪、记录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而生成物体的运动骨架信息,而后将这些运动信息嫁接到三维模型上,使得三维角色拥有与真人一样流畅自然的动作,包括极其复杂的脸部和肌肉组织的细微动作。无论是《阿凡达》还是《猩球崛起》,都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以丰富虚拟角色的拟人化表演(图3-1)。

图3-1 《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的动作捕捉与银幕效果

(5)三维建模,是用计算机构建具有逼真形象、强烈立体质感的虚拟对象,包括人物、空间环境、道具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视频非线性编辑已获得广泛应用。计算机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用类似于文字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随机调动和任意编排,具有非线性的特点,而非线性方式对于影视信息处理非常有利。编辑人员能够不受原有场景先后顺序和素材段起止位置的限制而对它们进行运用,并按照剪辑师的创作构思进行编辑,重新安排素材的顺序和长度,并可以多次运用。数字化的剪辑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剪辑过程中的“剪”和“接”的物理动作,使电影剪辑师可以集中精力创作,发挥自身想象,选择最佳剪辑方案,使影片更为合理与流畅。并且还能够为镜头的转场添加诸如淡入、淡出、叠化、划像等场景过渡的效果。

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具有完备的音频处理功能,可以将对白、音效、音响等音频素材同时放置于工作线上处理,进一步完善视频编辑。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不但提高了电影剪辑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完成了许多用胶片剪辑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一些电影技术和工艺基本是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比如数字中间片工艺的应用。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是对已拍摄的电影素材进行剪辑、调色、合成、特效、字幕等方面的一系列数字化的处理,最后输出的翻底片就是一个集合了以上过程中所有数字工作结果的中间片。可以说是将数字技术扩展到整部影片的每一个画格,以及后期制作每一个过程中。此工艺在我国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及《建党伟业》中均有应用。采用数字中间片流程有多方面的优点:整个工作过程是在数据操纵的基础上进行的,无须触动胶片,避免了以往素材处理中的物理损伤;没有底片的翻印过程,不会出现拷贝翻制过程产生的质量逐代降低的问题;操作灵活方便,可以立即看到结果进行互动操作;数字处理的精度比胶片加工精度更高。数字中间片以操纵数字代替胶片,完成了原来洗印厂影片后期制作过程中除胶片洗印加工外的全部工序。此外,数字技术能够用的手段非常多,而且随着技术进步还会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数字中间片工艺在应用数量上与电影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美国目前采用数字中间片制作的影片已达90%以上,而我国中小成本的影片都很少使用此工艺,这对影片的技术质量和艺术品质的提高都是有影响的。

2.数字传输

数字影院所放映的影片在这个传输过程中可被看作是电影画面、声音的数据流,它可以通过卫星、光纤传送到影院,或由光盘、磁盘或磁带这样的物理载体直接传送或发行到影院。例如,在重要的城市里,电影文件定向传送给演播中心,最后由中心通过光纤传送给所有的电影院,再由数字电影放映系统进行播放,这就意味着将来卫星和远距离通信也会成为电影发行网的一部分。卫星和网络传输是效率最高的传输方式,它是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输技术来实现的。但是这种形式目前来看成本较高,因此现阶段还主要以光盘的形式进行传输。

3.数字放映

简单来说就是数字电影院向观众播放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电影,当然这个下载不像一般意义上下载电影那样那么简单,其中有防火墙、几重加密技术等。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可以说是真正为电影带来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许观众对影片用什么技术放映并不一定关心,但实际上在数字影院机房内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第一次在看不到胶片的情形下却在放映厅中获得与原来放映方式完全相同的视听感受。原本存储在胶片上的高质量电影画面已成为数据流,存储到计算机服务器中,并用大型数字投影机放映,在电影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影放映。1999年6月,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完成制作后在美国四家影院用数字方式放映,引起了全球电影界的极大关注。数字技术在放映领域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抛弃了传统的电影胶片和放映机的数字电影,在画面质量和音响效果方面都超过了传统电影。电影将直接通过数字网络媒体得以传播,数字放映走向更广泛的电影观众的时代已经到来。

网络虽然帮助创作者实现了直接发行影片,但是这种转变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作和播映全数字化电影需要巨资,还要有特殊的银幕、音响系统以及不间断地从网上下载电影的计算机配套设备。但是数字电影全面走近千万观众已经不遥远了。在中国,数字电影正得到重视与发展,我国的数字影院的数量是继美国之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我国的数字电影制作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大家更多看到的还是国外数字电影,比如第一部以数字技术制作并放映的《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而国产影片多是经过胶片转数字的方式得到的。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数字电影已经不仅仅是那个我们所熟悉的狭义的电脑特效的概念了。它是一个过程,是从拍摄、制作、加工到传输、放映和发行的全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电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