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影数字化:胶片记录仪及其重要性

电影数字化:胶片记录仪及其重要性

【摘要】:在电影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进程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数字化在目前来说主要是指电影制作数字化,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在电影的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全面介入。电影数字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所以电影数字化之后的数据量很大,需要工作站才能完成。胶片记录仪,这是电影数字化环节最重要的部分。

电影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进程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只有30余年的历史,但其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却是空前的。数字化使电影从媒介形态到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都产生了与传统胶片电影根本性的区别。

电影数字化的实质,是将胶片载体记录的影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电影的前、后期制作,再转化成胶片放映或用数字电影放映机放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进行转换,这也是目前电影制作的主流方式。

电影数字化在目前来说主要是指电影制作数字化,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在电影的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全面介入。在前期创作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对未来影片的场景、情节、画面等进行模拟设计及效果预演,以便找到最佳的叙事技巧和创造视觉冲击力的方案;在拍摄过程中,可以由计算机完成某些传统拍摄技术无法完成的镜头内容;而在后期制作中,可以用计算机对影像和声音进行加工处理,把实拍素材和计算机制作的画面合成或直接由计算机生成影像。

电影数字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底片扫描器,用于扫描拍摄底片信息。

(2)影像处理工作站,用于处理扫描后的数字影像,包括由计算机生成的影像和经扫描后生成的影像。所以电影数字化之后的数据量很大,需要工作站才能完成。

(3)胶片记录仪,这是电影数字化环节最重要的部分。记录仪要能够还原与原底片相匹配的灰度级和色彩,以符合原底片的清晰度要求,因此其技术指标相当高。

根据常规的观影经验,有人会疑惑,难道不是数字高清的清晰度更高一些?百余年来,虽然胶片电影的基本形式改变不明显,但胶片性能,如感光度、宽容度、分辨率、彩色还原等方面却在持续改进,其影像质量一直是最高的。观众在影院看到的胶片影像清晰度之所以大不如数字影像,是因为在经过了洗印、套底、剪辑、拷贝等一系列工序之后,电影院所得到的拷贝往往已经是原底片的第三或第四代复制品了。由于每一次复制处理都会造成质量损失,最后放映在银幕上的质量就大大降低了。

谈到电影的数字化,人们往往只提到像《泰坦尼克号》这样运用大量电脑特效和数字合成技术的大投资电影,而这是不全面的,数字化设备的普及才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全数字电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