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类影片中,数字技术并不是在完成视觉“特效”功能,而是出于艺术的需要、拍摄成本的考虑,用以拍摄难以拍摄或是不便拍摄的镜头,而这一切都以现实感、逼真感为基本依据和目标。数字特效长镜头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连续的动态构图和完整的场景设计,构成整个运动镜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镜头语言细腻流畅、一气呵成,在表现动感、营造气氛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似乎从《泰坦尼克号》开始,影视作品中的特效制作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
2023-09-25
1.媒体的概念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译为“媒介”。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众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信息接受者”所使用的一切技术手段,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通俗地说,媒体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或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必备介质,媒体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结绳而治”就有了信息记录的方式,随着语言文字的应运而生,媒体可以记载并传递的信息更为丰富多样,形式也更复杂。
美国传播学家汉诺·哈特(Hanno Hardt)把传播媒介分为以下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头语言,还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感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此类媒介产品的特点是媒介内容与介质无法分离。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信息的传播方与接收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内容的传播速度摆脱了介质的物理位移速度的限制,内容与介质完全分离。而当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出现后,介质与内容进行了第二次分离—介质和应用的分离。
这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的独立性。通过媒介所传递出的信息影响,正对社会变革发挥作用。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甚至把信息视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它促进了社会各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蓬勃发展。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信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所以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不是各个时代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人们在拥有了这种媒介后从事的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活动,它会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艺术而言,媒介的变迁对它的呈现与传播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艺术形式的呈现都离不开媒介的支撑,经典艺术形式借助媒介的力量得以长久记录和保留。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功能扩展,艺术的表现形式得以丰富,媒介已不仅仅作用于载体,更多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手段,引领艺术创作的新风尚。如果把媒体和构成媒体的技术手段理解为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体的进步对社会各领域的变革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2.媒体的变迁
媒介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任何媒介都服务于传播。可以说,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程。人类从史前文明进化到高科技时代,其传播活动的产生、演化、进步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文明积累都是不可或缺的过程。媒体的变迁不仅带来信息传播的变革,更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信息时代。
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通常将人类传播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符号和信号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数字化媒体传播时代。
(1)符号和信号时代
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的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在距今约10万年前,原始人类在漫长的相互交往和群体生活中,经过了形体语言、手势语言等无声语言阶段,学会了把声音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在接收信息后作出各种反应,并且学会了用语言符号来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意义。我们人类的祖先运用非语言的传播手段进行最初的传播,直到进入语言传播时代。
(2)口语传播时代
在口头语言时代,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口头语言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语言的抽象能力,并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它成为人类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传播媒介。直到今天,语言的重要性、灵活性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也不曾有丝毫的减弱,所以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即使在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的时代,口头语言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避免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结绳记事(图1-1):《易经·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同样的方法,在古埃及的壁画上也有体现(图1-2):公元前3000年的壁画记载了埃及人用打结的绳子丈量土地并估算收获,人们将收获的谷物送往粮仓,并由记录员进行统计。这些原始媒介的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泛,更加长久。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的信息系统来传递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媒介进军了。
图1-1 结绳记事
图1-2 古埃及的壁画
(3)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时代,从世界范围来说开始于5000~3500年前的两河流域、埃及和中国。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使传播活动和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的进程,拓展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文字是一种载体,人类的思想、文化通过文字得以传承,但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手段,它必须借助其他体外化媒介得以传播,比如纸张、印刷术等,因此传播技术的发达程度制约着文字的传播。
(4)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一直延续到广播的出现。一般来说,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思想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出现技术萌芽,至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印刷品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育。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15世纪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1456年,德国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图1-3),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图1-3 1456年约翰·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圣经》
印刷术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了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码信息;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的电话问世;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便携式摄影机,巴黎观众首次看到了电影的放映;1901年马可尼首次发送了世界上横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首次用自己的实验电台播出了一段广播节目;1936年英国开办了世界第一座电视台。体外信息媒介的发展促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受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传承的效率质量都产生了新飞跃。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带领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这其中电报、传真、电话等属于人际传播,即点对点的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是大众传播,即点对面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传播时代并非完全被电子媒介取而代之,它不过是在既有的口头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新媒介而已。事实上,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被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发展过程。
媒体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迭而进步,直到今天数字媒体形态的出现,人类进入了一个新型媒体时代—数字化媒体传播时代。
3.数字化媒体传播时代
媒体的进阶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言,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时代,数字语言成为所有媒介沟通和交流的世界语言,而“比特”正是构成数字语言的基础。它引领人类从“原子”时代进入了以“比特”为载体的数字化时代。
比特是计算机专业术语,是计算机经过二进制转化和处理后的0和1的字符串。比特构成了数字的基础,由比特组成的数字化技术成为了数字时代的主要标志。比特没有颜色、重量、尺寸,它只是一种存在状态,以0和1标记。就是这样的一种看似简单无形的状态却拥有完全不同于以往媒介的卓越优势:比特能以光速传播,因此传播时空上的障碍完全消失;比特易于复制,并且复制的质量不会随复制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数字应该说就是比特的具体体现,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融合的代名词。当今的人类活动和文明传播被冠以了数字化的标签,这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二者合力所引导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源自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中的“数字化”概念,已经普及并影响了社会进程的各个环节。
数字化,是把通信和信息网络的信息转变为一系列的二进制代码,也就是0和1组合的比特数据,在计算机内部通过统一的符号处理,把信息、数字、图像等转变成为比特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数字化即比特化,这也是数字媒体的核心特征。数字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还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借助数字化构建了一个个虚拟平台,各种媒体在数字平台上实现了跨界融合。
对于“数字媒体”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化了的媒体形式。它以数字方式进行传播,以比特的形式作为载体,用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包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数字内容。数字化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人们理解的角度不同,还会出现概念的补充和不少的争议。但无论是被认为数字化的内容,还是存储、传输数字内容的设备,所有的理解普遍都基于技术与媒体之间的融合关系。数字化是一种信息载体,它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数字化媒体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通过比特把信息与计算机相连,就像尼葛洛庞帝所说的“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相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数字媒体从更深入、更广泛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传播特性,并使人类的活动和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网络的发展,无不为数字媒体奠定了基础,这一切核心的技术也标志着数字媒体强大的影响力,数字媒体时代因技术而真正到来了。
数字时代的本质是一往无前的技术革命,它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为艺术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艺术从此开启了新的一程。
有关数字媒体艺术导论的文章
在这类影片中,数字技术并不是在完成视觉“特效”功能,而是出于艺术的需要、拍摄成本的考虑,用以拍摄难以拍摄或是不便拍摄的镜头,而这一切都以现实感、逼真感为基本依据和目标。数字特效长镜头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连续的动态构图和完整的场景设计,构成整个运动镜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镜头语言细腻流畅、一气呵成,在表现动感、营造气氛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似乎从《泰坦尼克号》开始,影视作品中的特效制作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
2023-09-25
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带来了艺术作品形式的变革,也引发了审美方式的转向,由旁观转向沉浸、由对立转向融合、由线性转向非线性。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打破了主客体的界限,甚至可以说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中原有的主客体的对立被取消。数字媒体艺术带来的审美认知已消解了线性顺序,在全景、全息式的审美体验中,欣赏者的审美情感被全面激发,并沉浸于一场目不暇接的全新审美体验之中。......
2023-09-25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播媒介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出现促使传统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诞生了形式多样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媒介载体。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物,能更好地反映出传播规律。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的数字媒介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充分地展现其艺术魅力,并在多平台、多渠道中实现传播的多元化。......
2023-09-25
数字媒体艺术已不再像传统艺术,只局限于社会上层阶级,而是走向大众的艺术传播,审美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审美主体呈现出广泛性的趋势。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客体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数字景观、拟像空间、超现实场景等丰富的形式。受众的传统审美体验再次被颠覆,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出的种种“真实”完全超越了原有的真实体验,进而步入了虚拟的审美客体领域之中。......
2023-09-25
在数字动画方面,日本也是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实现了数字动画短片的制作。同一时期,工业光魔公司开始在电脑特效领域展开并应用数字动画技术,一大批数字动画制作公司也相继成立。数字动画的浪潮,也在美国之外的区域蔓延。一贯以强调艺术品位著称的柏林电影节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最高奖项颁发给一部动画片,特别是亚洲动画片,如此殊荣对于数字动画电影的确是绝无前例的。......
2023-09-25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如何去描述,已不再是一个界定分明的概念了。“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开展,更进一步加速了媒体融合的演进节奏。随着“互联网+”战略在技术革新、观念驱动上的助力,媒体在融合发展下呈现的智慧力量将开启一个涉及范围更......
2023-09-25
在数字媒体艺术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将分辨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数字”的可塑性为更高自由度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可能性,造就了虚拟时空。数字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出的种种“真实”完全超越了原有的真实体验,这种虚拟性使“真实”有了全新的含义。可以说虚拟的数字化构造,打破了艺术在时空上的限制,虚拟的数字现实也成为人们感知艺术美的又一重体验。......
2023-09-25
交互性是数字游戏艺术的一种独特属性,技术为这种新型艺术的情感交流带来了双向和实时的可能性。因此,数字游戏通过构建虚拟的赛博空间,利用双向互动的方式加深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活动。......
2023-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