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打败暴君,中国通史中的关键战役

打败暴君,中国通史中的关键战役

【摘要】:等孤竹君去世之后,叔齐不肯听从父亲的遗愿,执意要按照正统的规定,让哥哥伯夷继承家业。伯夷和叔齐拦住姬发的军队,坚决反对姬发攻打商都。周与商最关键的一战在牧野打响。一场规模浩大的生死决战,据说不到一天就尘埃落定了。商军一击而溃,姬发入主朝歌。无论如何,商王子受失败了,和当年的姒履癸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亡国暴君的名声。

为了灭商,姬昌做了很多准备,但非常遗憾,他没能亲手完成霸业。去世之前,他给儿子姬发留了三句遗言: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意思就是说,有机会做善事就不要怠慢,时机到来时不要迟疑,过去经历过错误要果断改正。三句话,归根结底就是在说两个字:果断。

姬昌死后,姬发决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伐商。于是,姬发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载着父亲姬昌的牌位,朝着商都出发了。这个时候,突然有两个老头跳出来,拦住了姬发的大军。这两个老头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发誓“不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和叔齐。

说起来,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其实是贵族出身,他们的父亲是商朝的贵族孤竹君。商朝时候,长子继承制是被广泛承认的继承制度,但当时,孤竹君更偏爱小儿子叔齐,便动了心思打算让叔齐来继承家业。

等孤竹君去世之后,叔齐不肯听从父亲的遗愿,执意要按照正统的规定,让哥哥伯夷继承家业。可是伯夷也不愿意违背父亲的遗愿,干脆偷偷出走了。见兄长不告而别,叔齐二话不说就追着去寻找他。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兄弟二人终于得以重聚,便决定不再回家乡,一起到周国像普通的老百姓那样生活。

 伯夷和叔齐拦住姬发的军队,坚决反对姬发攻打商都。

从他们的经历就能看出,这二人都是极其恪守礼制的人,在他们眼中,规则是不容破坏的,君主始终是君主,作为臣子可以劝谏,却不该以下犯上。因此,当听说姬发要率军去讨伐纣王的时候,兄弟二人赶紧出来阻止。

遇上这么两个食古不化的家伙,姬发心里肯定不舒服,但姬发也没有伤害他们,只是命人赶走了这两兄弟。

赶走伯夷和叔齐后,姬发却叹口气,说了句:“时机还不成熟啊!”然后就退兵了。

对于这戏剧化的第一次尚未出击便退兵的出征,很多史料上的记载都将其定义为“观兵”,而不是真的出征。所谓观兵,就是军事演习。这么说也是很有道理的,毕竟这场针对商朝的东征绝对是周部落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场远征,在正式出兵之前先进行演习也无可厚非。

比干之死的消息传到周国后,姬发意识到,他一直等待的伐商时机到了。此时的商王子受已经众叛亲离,与他血脉相连的兄弟弃他而去,对他忠心耿耿的臣子被残忍处死,天下的百姓也不再愿意站在他的身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正式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姬发又一次率领着周军踏上东征之路,但这一次他们一路走去却频遇凶兆:大军出发前进行占卜,龟甲的卦象却是不吉;还未踏上征途,却是顿然遭遇狂风骤雨。

就在众人都惊惧不已、踌躇不前的时候,姜尚一把将龟甲扔在了地上,果断喝道:“不过是枯骨与朽草,哪里会知道什么吉凶!不要犹豫,立即出兵!”

此时,姬发也想起了父亲姬昌临终前的遗言,思索片刻之后,当即下令发兵东征,直指商都,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姜尚,字子牙。姜尚在历史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谋略家。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语讲述的就是他与周文王姬昌相遇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据说当年周文王姬昌是在渭水遇到姜尚的,那个时候姜尚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头了,拿着鱼竿坐在渭水边钓鱼。奇怪的是,姜尚的鱼钩上没有鱼饵,而且还是直的。姬昌觉得这老头挺有意思,就过去和他搭话。这一搭话,两人顿觉相识恨晚,姜尚的才华瞬间就征服了求贤若渴的姬昌。于是,又一对明君和贤臣在历史上擦出了火花。

▼文王访贤,遇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尚。

不管是武王伐纣,还是在后来周朝建立的过程中,姜尚对周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周与商最关键一战在牧野打响。牧野原本指的是商都朝歌郊外的一片广大区域,直到这场决定性的大战之后,牧野才成为了一个确切的地名。这片区域是一片辽阔的平原,非常适合进行大规模兵团的作战。

牧野之战是一场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据史料记载,当时周方面的兵力有戎车三百乘,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此外还有前来支援姬发的诸侯,根据相关资料来看,当时出现在战场上的诸侯确定的大约有8个,即庸、蜀、羌、微、髳、卢、彭、濮。粗略估算,周军加上诸侯的兵力,大概不会超过10万。而商军方面,据记载,兵力达到了70万之多。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本应激烈残酷的生死决战场面从头到尾似乎都没有出现。当周军呐喊着冲入敌阵后,战场上的形势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商军几乎还没开始奋力抵抗,就已经有大部分人马临阵倒戈了。有部分商军甚至没有抵抗周军,反而调转马头充当先锋给周军开路!

一场规模浩大的生死决战,据说不到一天就尘埃落定了。商军一击而溃,姬发入主朝歌。当然,这些史料的记载难免存在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纣王是有多么不得民心。

有学者认为,按照当时商朝的情况来看,商军一直忙着征讨东夷,大部分兵力在东部战场上,因此对抗周军的不可能有70万兵力,最多不超过17万。

还有学者表示,当时面对来势汹汹的周军,商军是仓促应战,准备不足也很正常,而且商军中参战的大多是奴隶和俘虏,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平时就受尽折磨,对子受和商军都痛恨不已,早就想推翻商朝,才会临阵倒戈,让商军变得不堪一击。

无论如何,商王子受失败了,和当年的姒履癸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亡国暴君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