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甲午黄海海战实录-甲午黄海海战浅说

甲午黄海海战实录-甲午黄海海战浅说

【摘要】:[33]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官兵终于盼来了等待已久的全面出击命令,但李鸿章担心丁汝昌浪战损船,在电文中也明确跟丁汝昌提出“相机进退”“保全坚船为妥”的思想。北洋海军官兵就带着这个枷锁,出击巡航了朝鲜汉江外海洋面。北洋大队巡海历时三天,未遇日舰,于7月29日返回威海卫军港。这是北洋海军在丰岛海战后的第三次出击。

1.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第一次巡海

丰岛海战后,清廷中枢马上严令李鸿章,迅速派北洋海军进行反击。李鸿章随即于1894年7月26日(光绪廿年六月廿四日)申刻下令丁汝昌出击巡海,是谓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第一次巡海:

两电悉。汝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迎剿,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鸿。[33]

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官兵终于盼来了等待已久的全面出击命令,但李鸿章担心丁汝昌浪战损船,在电文中也明确跟丁汝昌提出“相机进退”“保全坚船为妥”的思想。北洋海军官兵就带着这个枷锁,出击巡航了朝鲜汉江外海洋面。随丁汝昌出击巡海的舰只有:右翼“定远”“致远”“经远”“平远”“广甲”,左翼“镇远”“靖远”“来远”“广丙”,出巡牙山一带,寻觅日舰,期待能报丰岛海战一箭之仇。北洋大队巡海历时三天,未遇日舰,于7月29日返回威海卫军港。

这次巡海寻敌不遇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自此,丁汝昌开启了被弹劾问罪模式,直至其威海卫保卫战失败后自杀身亡都没有结束。

回到威海后,丁汝昌迅速安排威海防务。威海的水雷严重不足,南口太敞,由于威海自存水雷已不敷用,只好用“……挡雷练、木桩及鱼网等件,备南口防艇之用……”[34]。丁汝昌为预防威海被鱼雷艇夜间偷袭伤透了脑筋,以至于发电李鸿章请求将主力舰只移防旅顺,以免遭受非战斗损失。

丁汝昌回威海安排防务这么一件正常的军事行动,在清廷眼中竟是懦弱行为,下旨言辞斥责。清廷于7月29日当天下旨总理衙门转李鸿章,要求更换“海军统将”,自此,丁汝昌更加如履薄冰,在此等环境下,作为海军最高统兵将领,怎能不留下阴影?

2.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第二次巡海

1894年8月1日(光绪廿年七月初一日),这天是清廷正式对日宣战的日子,李鸿章电令丁汝昌二次出击:

叶军既获大胜,倭必添兵。总署催汝统铁快各船,往仁川附近,截击其运兵船,机不可失。南口可责令张文宣等布置。“定”“镇”等不必赴旅,即督同起碇前去,伺机截击,如倭船前击我船办法,甚可仿照,速去速回,保全坚船为要。鸿。[35]

北洋海军的这次出巡任务是前往仁川附近洋面,伺机截击日本运兵船,以配合叶志超部立足。8月2日,随同丁汝昌出击的舰船有“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六舰,可谓是北洋海军最精华的力量。李鸿章十分紧张地再次提醒丁汝昌,与日舰发生战斗时“保全坚船为要”。丁汝昌是李鸿章守势战略的具体执行者,不论其怎么做,都成了清廷中枢的众矢之的。反过来,李鸿章的命令也确令丁汝昌感到苦恼。这次出巡历时两天,在歼灭日舰方面没有战果。丁汝昌再遭非议。

3.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第三次巡海

1894年8月8日(光绪廿年七月初八日)卯刻,李鸿章电令丁汝昌为了配合陆军大队援军卫汝贵、马玉昆等部赶赴朝鲜平壤,北洋海军大队须再次巡海至大同江口一带,抗击可能到来的日舰,截击日军运兵船,防止日军窜入大同江登陆,以保障清军顺利抢占平壤。电文称:

……鄙意应统大队,由威径赴大同江口一带游巡,于口内外相机击逐倭轮及运兵船,并就近赴鸭绿江口巡查,俾倭船不敢肆行窜扰,再转回威。一月内必须往来两次,则我局势稍固矣。鸿。[36]

1894年8月9日(光绪廿年七月初九日),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广甲”“广丙”“扬威”共十舰离开威海,赶赴大同江口,执行李鸿章的驱逐大同江附近可能出现的日舰和运兵船任务。这是北洋海军在丰岛海战后的第三次出击。但是,这次出击后威海卫基地出了意外。

丁汝昌率北洋海军出击的第二天,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只到达威海卫军港外,意图诱使中国舰队出港决战,恰逢北洋海军已出海巡弋,日军转而攻击威海卫基地,但因日军没有陆军的配合,单凭舰队不可能攻克威海卫军港的防御,故日本联合舰队只能退回朝鲜近海继续支持保障其陆军作战。

这次意外,震动了清廷朝野和百姓,旅顺、海关、大沽口等地谣言四起,说日军将赴山海关、秦王[37]岛等地截夺铁路。清廷切实感受到了渤海防御的空虚,也震怒于海军重镇的被觊觎,冲天怒气都倾泻在丁汝昌身上,认为他带大队离开威海,是为了躲避日军舰队。从8月8日李鸿章电文可以看出,丁汝昌是多么冤枉,若没帅令,海军大队怎会擅自出击,丁汝昌是去执行掩护陆军任务的,怎么变成躲避日军舰队了呢?清末言官之可怕与愚昧无知,展露无疑。

这一变故直接导致了丁汝昌本次巡海的提前结束。“8月12日,正在海洋岛一带巡弋的北洋舰队主力接到了由海关巡船‘金龙’号转递的谕令,于13日清早6时回到威海。”[38]

4.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第四次巡海

日军偷袭威海之事,直接促成了北洋海军的第四次巡海,这次目标是探察渤海湾内山海关、秦皇岛、洋河口一带洋面有无日舰活动。

1894年8月13日(光绪廿年七月十三日)午刻,李鸿章转发清廷谕旨给丁汝昌,并下达再次巡海的命令:

总署电,奉十二日旨:“丁汝昌所带兵舰,现在何处?若李鸿章严饬令速赴山海关一带,遇贼截击,若能毁其数船,亦足以赎前愆等因。”倭船是否远去,查明相机兜剿。少迟,须赴山海关、秦王岛、洋河口一带,测探水势深浅,详复核办。鸿。[39]

经过紧张的煤炭补给,丁汝昌于1894年8月14日(光绪廿年七月十四日)申刻发电李鸿章,称:

昨六点回威。令各船连夜赶添煤炭,到今早开时,查只“定”“镇”各装一百吨,“致”四十,“靖”十二,“经”“来”各五十,由商煤轮上;“平”“丙”各八十,“甲”廿,“扬”十二,两艇卅二,由码头上。……[40]

其后,北洋海军在第四次巡海的基础上,继续出击,巡海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1894年8月14日至9月2日丁汝昌率北洋海军舰队巡海情况[41]

由表6可以看出,在8月10日日军偷袭威海后,北洋海军奉旨巡视渤海湾,结束任务以后,北洋海军就在威海、旅顺、大连湾、三山岛、长兴岛、海洋岛和大鹿岛之间洋面来回巡视,再也不像丰岛海战结束后的前三次巡航那样,去朝鲜附近海域巡航执行任务了。可以说,此时的北洋海军已彻底放弃“攻势制海”的希望,转而专心执行李鸿章的防守战略了,而1894年8月23日(光绪廿年七月廿三日),清廷军机处转发丁汝昌的谕旨比李鸿章采取的守势战略更加极端,电文称:

奉旨:倭船前在威海、旅顺等处施放空炮,旋即远飏,难保不乘我之懈,再来猛扑。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倘有疎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42]

至此,北洋海军已彻底被限制在保障渤海安全、拱卫京津门户上了,黄海制海权的争夺形势已开始朝着日军有利方向加速发展下去。待十几日后的黄海大决战,双方主力舰队的遭遇战结束后,黄海制海权已彻底为日军所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