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甲午黄海海战:中日宣战与清廷新舰购买

甲午黄海海战:中日宣战与清廷新舰购买

【摘要】:丰岛海战的发生与结果,直接震怒了清廷中枢,清廷一面指责北洋海军作战不力,督促李鸿章、丁汝昌尽快对日决战,一面于1894年8月1日正式下谕对日宣战。我们可以看出,丰岛海战后,清廷中枢仍无意识与能力,促令南洋海军主力舰北上参战。但此时,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清廷中枢主动允许北洋海军购买新舰。

丰岛海战的发生与结果,直接震怒了清廷中枢,清廷一面指责北洋海军作战不力,督促李鸿章、丁汝昌尽快对日决战,一面于1894年8月1日(光绪廿年七月初一日)正式下谕对日宣战。

我们可以看出,丰岛海战后,清廷中枢仍无意识与能力,促令南洋海军主力舰北上参战。但此时,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清廷中枢主动允许北洋海军购买新舰。得到清廷允诺,李鸿章迅速委托驻英公使龚照瑗和驻德公使许景澄在欧洲办理,驻英公使龚照瑗在英国找到一艘待售巡洋舰,李鸿章于1894年8月2日(光绪廿年七月初二日)迅急致电总理衙门报告此事。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当天晚上9点就得到了总理衙门的回复,电报中称经过与海军衙门和户部会商,同意共同拨款200万两银给北洋购买新军舰,但是要求北洋就新军舰的售价、到华交货日期查明后再详细报告。……接获难得的经费许可,李鸿章立刻电告龚照瑗,询问军舰的确切报价和交货时间。

然后就当李鸿章寄往英国的电报刚刚发出,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又收到一封来自总理衙门的电报,与上封不同,这次的电报显得风急火燎,明确提出“快船拟订四艘,海、户部共拨二百万两”。……“价值敷否?”……“船式、炮位及放洋交银日期,悉由尊处订定”,将大权完全交给北洋裁夺,只要尽快将军舰买回来就行,字里行间,已显得方寸大乱。……[31]

清廷中枢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先前的严重错误,以高效率和放权北洋的方式,以求尽快购进新式舰艇四艘,以弥补中日海军间的巨大差距。殊不知,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海军建设态度,恰恰完全暴露了清廷中枢对海军的无知。海军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需要持续建设的军种,先不说后来能不能买来新军舰,就算买来了也面临诸多问题:

1.兵机已失,朝鲜半岛战事已经岌岌可危,几近崩溃边缘。

2.日本联合舰队驱逐牙山北洋守军后,已经获得在朝稳定的前进基地,进可攻退可守。

3.日军陆海两军已全线铺开,战争机器已高速运转,北洋海军欲想获胜,只剩战略决战一途,即使新舰到来,前景也殊难预料。

4.新舰到来,人员如何配备?北洋主力官兵素质优良,但合格的后备军、预备役数量稀少,以至于黄海海战后,各舰出现大量技术官兵的伤亡后,无法得到优质官员及兵勇的补充,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由已沉舰只幸存人员去顶替关键岗位。新舰即使骤然到来,但之前几年,北洋海军一点人员准备都没有,从哪里突然找出这么多合格的舰员呢?

5.北洋海军的补给系统本来就脆弱混乱,新舰突然加入,到底能保障多少战力,殊未可知。

正如前文所述,1894年年初,李鸿章申请添购新式大中口径速射炮被清廷否决。北洋海军很多舰只吨位较大,冗余武器平台较多,可以快速改造以添加大中口径速射炮,这是最快形成战力的捷径。可惜,清廷中枢错过了这最后的历史机遇,战端已开,再想补救,为时已晚。

事实上,中日开战后,清廷已买不到新的舰艇,因为英、德、意、奥等欧洲诸国虽然有意出售,但都在等待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以便决定本国的远东政策,在胜负未分之前,尤其是日军占优势之时,欧洲列强必然会表现出严守中立之姿态,纷纷表示即使卖军舰,也得等战争结束后才能交付。后来,李鸿章转而求购南美国家的现役军舰,终因对方要价过高,并且北洋海军业已坐困威海卫,全军覆没在即,清廷中枢也没了再行拨款的欲望而没了下文。

李鸿章战后痛惜地说:

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动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之千载……[32]

李鸿章这段话道尽了清廷中枢的实质,贪权而又不知兵,战前一心只知限制北洋海军,战中只知弹劾倾轧、不顾实际、哗众取宠,于国于兵懵懂无知,只知混淆聒噪。客观地说,李鸿章的海军作战思想的确有跟不上世界海军发展的趋势,但他的“不轻开战端”“避战保船”的作战指导思想,又何尝不是对北洋海军“硬件”缺失的担心所致?又何尝不是对清廷中枢的无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