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同时期以马汉等人为代表的世界海洋战略理论的风靡,中国清廷高层对海洋与海军的认知却极为有限。此举意味着清政府下令有钱也不允许为海军购买新军火,等同于宣布停止北洋海军的装备发展。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清廷高层对海洋与海军的认知跟不上世界潮流。清廷这种“事出反常必有妖”式的决策,现今有多种版本的解读,但在笔者看来,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清廷高层对海洋、对海军认知的肤浅。......
2023-09-25
1894年7月25日(光绪廿年六月廿三日),丰岛海战爆发,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对从牙山出口,驶行至丰岛附近海域的北洋军舰“济远”“广乙”发动突然袭击,造成“广乙”舰受重伤,后搁浅焚毁,“济远”舰侥幸从战场逃脱。恰逢“高升”号运兵船和“操江”炮舰进入战场,随即“操江”舰被俘虏,“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浪速”击沉,所载淮军官兵死亡七百多人。丰岛海战的爆发,标志着甲午战争的正式开始,北洋海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参战军舰根本不是日军精锐舰的对手,损失惨重。丰岛海战详情如下:
日本既胁朝鲜成立日韩同盟,废弃中韩历年一切条约,清廷知战事无可幸免,即着李鸿章速筹战备,李始派出四支援军共赴朝鲜,其兵力如左:
一、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统淮军之盛军六千余人,发自天津。
二、提督马玉昆统毅军二千余人,发自旅顺。
三、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奉军五千余人,发自奉天。
四、盛京副都统丰升阿统奉天之盛军二千余人,发自奉天。
四大军既奉命出师,于时兵形已兆。日军在汉江口遍布水雷,海道梗阻,乃议尽由陆路自辽东分起前进,渡鸭绿江入朝鲜。然兵机既钝,且道途迂远,不能即达。叶志超军孤悬牙山,待援孔急,李鸿章乃令江自康率仁字营由海道往助,以“爱仁”“飞鲸”两小商轮渡兵,又租英国商轮“高升”号,载北塘防军两营,辅以“操江”补助舰分载炮械、人马陆续东发,并令“济远”“广乙”“威远”等舰复赴牙山。二十一、二两日,“济远”等三舰并“爱仁”“飞鲸”先后抵牙山内岛,运兵登陆。时有英舰告知日舰将来要[邀]击,“威远”木质练船乃先出口。二十三日[29]上午四时顷,“济远”“广乙”自牙山出口,八时驶近丰岛,望见日本军舰“吉野”“浪速”“秋津洲”等横海袭来,开炮轰击。“济远”等舰亦即发炮应战,一时硝烟四出,中日战幕由是揭开。“广乙”受重创,欹侧逃而坐礁,因渡残卒登岸,纵火焚船,而管带林国祥以下军官将渡登英舰,复为日舰截获。“济远”未受殊伤,因舵被毁,亦继之而逃。日舰“吉野”尾追甚急,管带方伯谦骇甚,匿于铁甲最厚之所,树白旗,继又树日旗。“吉野”追如故,有水手发尾炮四出,三出命中,日舰始退。“济远”逃至旅顺,伯谦得庆逃生,而竟以捷闻。是日十时,“高升”号运兵续至,“操江”随行,遇日舰“秋津洲”。“操江”速力迟缓、武装薄弱,战既不能,逃又不可,遂悬白旗,任敌掠去。而“浪速”即窘“广乙”,复折回与“秋津洲”合,迫令“高升”号随之航行。“高升”船主英人高惠悌谓当出发之时,未接有开战宣言,今可折回塘沽,不能听该舰之命,在船中国官兵亦坚不许。相持至午后二时,“浪速”竟开炮轰击,中国官兵亦以小枪向敌还射,以行最后之抵抗,历一小时,“高升”即宛转下沉,中国官兵死者约七百余人。二十四日,为英、德、法各军舰救回二百余人。自是朝鲜海上遂无复有中国舰队之踪影矣。[30]
根据清日战争史中记录的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丰岛海战前,日本胁迫朝鲜成立“日韩同盟”,并废弃中朝历年一切条约,清廷中枢才真正意识到对日战事无可避免,才开始明确督促李鸿章紧急备战。
2.李鸿章迅速派出四路援军开赴朝鲜,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但是,由于清廷之前内部意见不统一、寄望诸强调解与对日和议,导致战前军事布局严重被制约,从而导致失去先机,正所谓“兵机既钝”。
3.驻防旅顺的毅军被调动首批入朝作战,再加上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护航运送至大东沟的“大连湾驻军”——铭军入朝,本来固若金汤的旅顺、大连湾陆上防务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这直接导致黄海海战之后的两个月,大连湾、旅顺相继失守,北洋海军失去了唯一的大型维修基地和水雷、鱼雷生产总厂,而日本联合舰队却获得了最重要的前进基地和维修基地,大连湾、旅顺失守,后果十分严重,使甲午战争的进程急转直下。
4.日本得知清军即将大批入朝,日海军迅速在汉江口遍布水雷,梗阻海上运输通道,使清军不能由海运迅速投放大批陆军精锐至汉城、仁川一线。清军援军只能由陆路绕道入朝支援,糜时费力。
5.为紧急支援孤悬于朝鲜仁川附近的牙山守军叶志超部,李鸿章筹备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运兵行动,输送仁字营和北塘防军两营赴牙山支援叶志超,以防止叶志超部崩盘。仁字营顺利登陆牙山,而开始返航的“济远”“广乙”和北塘防军两营所在的英国商轮“高升”号运兵船及“操江”炮舰则落入日军舰虎口。
6.丰岛附近发生的这次海战,日军“浪速”舰违反国际原则,擅杀不愿投降的“高升”号运兵船中的清军,引起清廷震怒和国际社会的谴责。
丰岛海战,受制于清廷高层战略思想的矛盾与摇摆,北洋海军坐失先机,不仅未能以整体击破日舰部分,反而损失了一艘主力舰、一艘炮舰、一艘运兵船和所载的七百多陆军精锐,日舰却几无损失,令清廷高层羞愤异常,其议和的迷梦彻底断送。
有关甲午黄海海战浅说的文章
相比于同时期以马汉等人为代表的世界海洋战略理论的风靡,中国清廷高层对海洋与海军的认知却极为有限。此举意味着清政府下令有钱也不允许为海军购买新军火,等同于宣布停止北洋海军的装备发展。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清廷高层对海洋与海军的认知跟不上世界潮流。清廷这种“事出反常必有妖”式的决策,现今有多种版本的解读,但在笔者看来,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清廷高层对海洋、对海军认知的肤浅。......
2023-09-25
12时55分,日军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在与北洋海军右翼“超勇”“扬威”近三千米距离时,右舷炮位开始射击“超勇”“扬威”,紧随其后的第一游击队另外三舰依次轰击“超勇”“扬威”。“超勇”“扬威”奋勇向前,勇敢地冲向了第一游击队日军最新锐的四艘快速巡洋舰。同时,“扬威”舰也中弹起火。“超勇”“扬威”已燃起不可控制的大火,彻底丧失战斗力,日军第一游击队随即与“超勇”“扬威”脱离接触。......
2023-09-25
10月24日上午8时,日本第二军在花园口开始登陆,未遇清军抵抗,日军随即向水文条件更好的貔子窝前进。1894年11月7日,日军第二军抵达大连湾,赵怀业部老龙岛炮台开炮轰击,待看见日军联合舰队进入大连湾,赵怀业当即率军逃往旅顺。至此,日军第二军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攻克了金州和大连湾,旅顺的陆上屏障完全失去,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旅顺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尚在旅顺港内维修补给的北洋海军面临巨大危险。......
2023-09-25
[33]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官兵终于盼来了等待已久的全面出击命令,但李鸿章担心丁汝昌浪战损船,在电文中也明确跟丁汝昌提出“相机进退”“保全坚船为妥”的思想。北洋海军官兵就带着这个枷锁,出击巡航了朝鲜汉江外海洋面。北洋大队巡海历时三天,未遇日舰,于7月29日返回威海卫军港。这是北洋海军在丰岛海战后的第三次出击。......
2023-09-25
清廷甚至还有人认为,海军平时出航训练、巡弋是浪费经费、浪费军舰燃煤、导致军舰老旧之举,应当平日在港湾停靠,战时出海迎敌,以保证舰船的性能不受使用年久的影响。这种思想在北洋海军中也有体现,黄海海战时的“扬威”舰帮带大副郑文超,战后给清廷中枢的禀帖中,称:一,战舰专为海战之设,宜以保重为要。......
2023-09-25
黄海海战爆发初期,北洋海军展开战斗队形的同时,提督丁汝昌下达了三条作战原则:第一,各自以二艘同型舰或类似舰只作为一伍,共同进退,相互救援;第二,舰首向敌为第一要旨;第三,各舰的运动要遵照提督的旗舰运动。[36]黄海海战北洋海军的战术原则之所以是这样,不是丁汝昌不懂业务所致,而是舰队自身特点和“硬件”条件所决定的。......
2023-09-25
11月6日,金州失守、大连湾受到日军攻击,前线溃散的士卒蜂拥而至旅顺,旅顺顿时震动异常,军心、民心再难稳固。鉴于此,1894年11月6日丑刻,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旅顺基地给北洋大臣李鸿章发去了一封具备历史意义的电报,文中明确申请北洋舰队撤离旅顺,电文称:船坞工匠人纷纷告去,不日恐有停工之势。丁汝昌当机立断,决定撤离旅顺。丁汝昌的决定是负责的、专业的,且丁汝昌的撤离行动也是十分正确的。......
2023-09-25
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煤炭供应主要依赖唐山开平矿务局的供应。为了盈利,张翼将开平矿务局所产的优质燃煤(五槽煤)用来出口商用,赚取经费,而把库存的多是散碎的劣质煤(八槽煤)自产自销,卖给北洋海军使用。为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前多次致函张翼交涉煤炭供给和质量问题,但都无果。1894年7月30日,丁汝昌就煤炭问题致函张燕谋[32],言辞之激烈,为丁汝昌往来信函之罕见,足见丁汝昌之愤怒异常。......
2023-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