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岛海战的发生与结果,直接震怒了清廷中枢,清廷一面指责北洋海军作战不力,督促李鸿章、丁汝昌尽快对日决战,一面于1894年8月1日正式下谕对日宣战。我们可以看出,丰岛海战后,清廷中枢仍无意识与能力,促令南洋海军主力舰北上参战。但此时,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清廷中枢主动允许北洋海军购买新舰。......
2023-09-25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期间清廷若欲获得全胜,战争早期,北洋海军就必须全线主动出击,依托战机,先发制人,以整体打击日舰部分,逐步蚕食,从而巩固黄海制海权。这也是马汉“攻势制海”战略思想的体现。
清廷若部分采用类似于柯白的“防守反击”思想,则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是可行的,但实际上,这就要求清军的陆军必须强劲,收紧篱笆,从而辽东、山东自固,做长期战争之准备,但朝鲜之事必不可大为,没有海军的有力支持,兵员物资快速补给无从谈起,清廷就必须放弃朝鲜中南部,转而在朝鲜北部与日军周旋,消耗日军,但清廷高层断不接受轻易放弃朝鲜之举,则战略上清军进入死结,左顾右盼、缩手缩脚,逐渐丧失战机终至满盘皆输,输个彻底。
甲午战争发生前,清廷在战与和以及如何战上面摇摆不定,其战略思想的矛盾,让备战官兵无所适从,数次坐失战机,待清廷中枢下定决心于1894年8月1日(光绪廿年七月初一日)正式下谕宣战之时,战场形势已经急转直下。因为朝鲜半岛上日本陆军已经初步完成了增兵部署,并开始展开攻击,其兵力和补给远远超过清军陆军,而清军海军则已失先机,在丰岛海战中被日军联合舰队偷袭致败。更重要的是,无论海军还是陆军,从质量上日军都占上风,而且海军方面日军不仅有质量优势,还有数量优势。清军陆海两军在战争初期的进退失据窘境,是清廷战前指导思想混乱的直接写照。
清廷出现这种战前战略思想混乱主要是清廷高层内部的纷争所致。
中国在甲午战前,光绪虽已亲政,但在母后慈禧威权炙手可热之时,亦不能有所施展。宫中、府中,俨分帝后两党,恭亲王奕为当时贵族中之较有头脑者,慈禧恶其权重望隆,藉端罢去,而以庆亲王奕劻继任总理大臣。奕劻贪而寡识,以之秉政自难有好果。而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均注重各国之调停,望其有效,故在军事上着着落后,使日人得占机先。当时朝臣不少见及此点,曾交章纠责,卒以议论盈廷,久无决策。乃至六月初十日,中政府谕令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与军机大臣、各国事务大臣会同详议,翁、李均为反对李鸿章之人,自此参与枢密,遂成为翁李两派对立之局。故当时大局,帝后两党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朝政纷乱,强邻乘之,不待交绥而胜负之数已可知矣。[15]
光绪皇帝希望慈禧太后颐养天年、和平交权,而慈禧太后不愿意放弃权威,再加上甲午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年份,慈禧太后十分不希望战端开启而影响寿诞。“太后以大寿之期将界[16]也,常降谕李相催其作速议和,遣使往返矣,久均无成议。”[17]
此种政治背景下,以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主战,但清流派们对海洋战略与海军作战却懵懂无知;而总理衙门庆亲王奕劻、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主张先议和、不扩大事端,盼望俄罗斯等国的国际调停,在军事上执行战略威慑即可。清廷高层的意见不统一,是造成战前准备种种乱象的主因。甲午开战前,清廷最终是以慈禧太后主和的意见为主;正式开战是以光绪皇帝主战的思想为主;但开战后慈禧太后先是寄望速战速决,见形势不成,怕影响寿诞,又希望合议,摇摆不定。
……盖当平壤战后,倭人仅索赔兵费六百万,廷臣纷议不许。既而大东沟战后又议和,倭索兵费六千万,又不许。斯时,倭人诚不料中国之兵竟如是委靡,虚有其表,亦虑国之大,若与争战不已,国力绵薄,替坠难复,故稍得意,即欲收场,方有前议。及中国不许言和,遂成骑虎之势。及进尺得尺,进寸得寸,如入无人之境,而后知中国之可图。……[1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即使甲午战争期间,清廷依旧寄望于议和之举。这种高层战争意志的不坚定,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官兵的斗志与决心,尤其是陆军层面,影响尤烈。
清廷下谕宣战后,李鸿章终于推出了明确的战争规划:
“中国军之作战计画,在集结海军之主力于黄海北部,以扼渤海之湾口及掩护陆军之输送,并任在朝鲜陆军之策应,陆军则集中平壤附近,以击攘在朝鲜之日本军。”[19]
……由于清廷高层战争决心下得过晚,导致海军方面未能先手出击控制仁川及大同江口,致使日本陆军在其海军的掩护下大量登陆,直接投放至清军周边,海军也丧失了整体打击日舰部分的机会;陆军方面,7月初,叶志超建议移军水原作攻击姿态,李鸿章未准,聂士成准备率二千兵经略汉城,李鸿章未准,“及到7月10日,聂士成请求‘撤队内渡’时,李鸿章又未能当机立断,再一次失去了撤军的大好时机”[20]……
待淮军与北洋海军开始正式执行北洋大臣李鸿章战争规划的时候,战略形势已经十分不好。朝鲜战场上,淮军一败再败;黄海战场上,北洋海军失去蚕食对手舰队的机会后,和日本联合舰队开始了“互猜迷踪”模式。自此,双方海军巡海基本上都是主力舰大队整队,北洋海军欲获胜,就只能进行舰队决战,而北洋海军的“硬件”又落后日军太多,处境十分尴尬。
有关甲午黄海海战浅说的文章
丰岛海战的发生与结果,直接震怒了清廷中枢,清廷一面指责北洋海军作战不力,督促李鸿章、丁汝昌尽快对日决战,一面于1894年8月1日正式下谕对日宣战。我们可以看出,丰岛海战后,清廷中枢仍无意识与能力,促令南洋海军主力舰北上参战。但此时,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清廷中枢主动允许北洋海军购买新舰。......
2023-09-25
相比于同时期以马汉等人为代表的世界海洋战略理论的风靡,中国清廷高层对海洋与海军的认知却极为有限。此举意味着清政府下令有钱也不允许为海军购买新军火,等同于宣布停止北洋海军的装备发展。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清廷高层对海洋与海军的认知跟不上世界潮流。清廷这种“事出反常必有妖”式的决策,现今有多种版本的解读,但在笔者看来,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清廷高层对海洋、对海军认知的肤浅。......
2023-09-25
12时55分,日军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在与北洋海军右翼“超勇”“扬威”近三千米距离时,右舷炮位开始射击“超勇”“扬威”,紧随其后的第一游击队另外三舰依次轰击“超勇”“扬威”。“超勇”“扬威”奋勇向前,勇敢地冲向了第一游击队日军最新锐的四艘快速巡洋舰。同时,“扬威”舰也中弹起火。“超勇”“扬威”已燃起不可控制的大火,彻底丧失战斗力,日军第一游击队随即与“超勇”“扬威”脱离接触。......
2023-09-25
[33]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官兵终于盼来了等待已久的全面出击命令,但李鸿章担心丁汝昌浪战损船,在电文中也明确跟丁汝昌提出“相机进退”“保全坚船为妥”的思想。北洋海军官兵就带着这个枷锁,出击巡航了朝鲜汉江外海洋面。北洋大队巡海历时三天,未遇日舰,于7月29日返回威海卫军港。这是北洋海军在丰岛海战后的第三次出击。......
2023-09-25
10月24日上午8时,日本第二军在花园口开始登陆,未遇清军抵抗,日军随即向水文条件更好的貔子窝前进。1894年11月7日,日军第二军抵达大连湾,赵怀业部老龙岛炮台开炮轰击,待看见日军联合舰队进入大连湾,赵怀业当即率军逃往旅顺。至此,日军第二军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攻克了金州和大连湾,旅顺的陆上屏障完全失去,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旅顺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尚在旅顺港内维修补给的北洋海军面临巨大危险。......
2023-09-25
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煤炭供应主要依赖唐山开平矿务局的供应。为了盈利,张翼将开平矿务局所产的优质燃煤(五槽煤)用来出口商用,赚取经费,而把库存的多是散碎的劣质煤(八槽煤)自产自销,卖给北洋海军使用。为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前多次致函张翼交涉煤炭供给和质量问题,但都无果。1894年7月30日,丁汝昌就煤炭问题致函张燕谋[32],言辞之激烈,为丁汝昌往来信函之罕见,足见丁汝昌之愤怒异常。......
2023-09-25
清廷甚至还有人认为,海军平时出航训练、巡弋是浪费经费、浪费军舰燃煤、导致军舰老旧之举,应当平日在港湾停靠,战时出海迎敌,以保证舰船的性能不受使用年久的影响。这种思想在北洋海军中也有体现,黄海海战时的“扬威”舰帮带大副郑文超,战后给清廷中枢的禀帖中,称:一,战舰专为海战之设,宜以保重为要。......
2023-09-25
此时,北洋海军仅剩“定远”和“镇远”屹立战场中央,与日军本队的“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鏖战。“定远”“镇远”两舰相互依靠,结阵应敌。“定远”“镇远”在被攻击中,屹立战场近一个小时之久,直至“靖远”等舰归队、日军主动撤离为止。......
2023-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