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海万国商团翻译队:一二八事变至复员的组织

上海万国商团翻译队:一二八事变至复员的组织

【摘要】: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万国商团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组织一个翻译人员连队,以沟通各界,配合完成卫戍任务。作为权宜之计,中华队和翻译队这两队队员互通互信,必要时会驰援对方。但中华队毕竟是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它所承担的任务同翻译队截然不同。1932年10月1日,工部局正式批准翻译队作为一个永久性质的连队,编入万国商团之中。8月13日一早,翻译队分成小组,被派往各个岗位。一直等到1937年12月1日,翻译队才告全部复员。

万国商团翻译队与中华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却是一个独立组织的连队。翻译队队员身着万国商团团员的标准制服,与其他步兵队一样需要参加射击训练与列兵操练,全队官方认可的人员计有125人。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万国商团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组织一个翻译人员连队,以沟通各界,配合完成卫戍任务。

在中华队的帮助下,一个由译员组成的应急小组紧急集合。那时处于困境中的万国商团所有人都认为,这群译员们的乐观豁达感染了他们,他们所做的贡献是无价的。笔者亲眼所见,4名乐观的中国小伙子被派往驻守“风之角”。他们在一块寒意逼人的地板上,两人合盖一条毯子,席地而睡,唯一可食用的东西永远都是一些炖菜。那些“中华士兵”(Chunghwa Jocks)[27]的难熬之处在于他们必须忍受顿顿都要吃这些东西。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天气,总会有一名译员面带笑容,或是站在疲惫哨兵身旁,帮助应付冲向铁门的狂乱人群;或是陪伴在一支巡逻队旁,在黑夜中穿过仍是争吵不休的小巷;或是急忙赶到一处防舍,帮助在此驻防已感绝望的枪手,与一群不知是否怀有敌意的人继续争辩。这支临时组建的作战单位赢得了最高长官、正规军士兵、万国商团团员,以及所有参与卫戍公共租界各国侨民的感激。

万国商团为招募100名译员发出呼吁时,得到了200多人的响应,种种迹象表明万国商团有必要成立一支永久性组织,而这样一个连队似乎也不难成立。一支新的作战单位迅速筹办起来,1932年10月正式成军,由中华队队长陈时侠上尉兼管。

1932年战乱期间,外国军队集结沪上,但官兵不通当地语言,不熟悉地形,急需在这两方面得到当地的帮助。翻译队最初一些译员不得不从中华队队员中突击招募而来。作为权宜之计,中华队和翻译队这两队队员互通互信,必要时会驰援对方。但中华队毕竟是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它所承担的任务同翻译队截然不同。

一位新兵申请加入这支全新作战单位的资格审查与加入中华队的要求大致是一样的。严格的新兵征召制度淘汰了不少申请者。应募者必须居住在公共租界内,在招募过程中表现良好并且精通外语。招募要求通过后才成为正式队员,以后有了军事经验,继而有充任译员的专门资格。1932年战乱期间,译员们被分为各个小组,分别带着必要的补助品,被派往遍布公共租界的20个不同的据点。在那些据点驻守的外国军队和万国商团都认为,这些译员头脑中的特殊知识是无价之宝。

再怎么高估这支新作战单位的价值都不为过。这么说吧,当时英、美两国军队总司令和万国商团团长不约而同地对翻译队在履行他们的专业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尽心尽力与富有效率,给予了高度赞扬。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万国商团团部的徐通浩少校,在陈时侠、惠司涅池(H. Westnidge)、王廷魁(D. K. Wong)、张尔云(N. Y. Chang)和其他人士的协助下,具体负责中国译员连队的组建工作。那年万国商团动员出防后不久,中华队中所有能说流利英语的队员组成了3个排,各自配备1名长官,被派往各个岗位担任翻译;中华队中剩下的队员则被委任以总部工作、防卫、巡逻及支援任务。

但之后不断有新来的外国军队涌入上海,为满足不断扩大的翻译需求,万国商团发现有必要动员中华队的后备、预备和退役队员们予以协助。为应对这一(紧张)局势,万国商团很快又有组建一支临时的民间译员团体组织的计划,召集全团上下所有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希望这些队员能够自愿担任紧急时期的翻译;与此同时,还向公共租界所有华人提出类似呼吁,共计收到200人的响应。所有需要中文翻译服务的人共分为7组,分别是英国海军、英国陆军、美国陆军、美国海军、意大利海军、万国商团各队,以及与重要的公共事业有关的一些文职。

1932年10月1日,工部局正式批准翻译队作为一个永久性质的连队,编入万国商团之中。10月14日,第一批连队长官得以确认,并登报周知,其中翻译队队长一职由中华队队长陈时侠上尉兼任,来自中华队的鲍咸锵(Y. C. Bau)、王廷魁为少尉队官,张尔云赠少尉(Hon. Lieut.)共同佐理队务。

队伍首次身着制服参加检阅时计有34名队员,后逐渐增加至125人。目前连队长官:队长仍是陈时侠上尉,王廷魁中尉出任副队长,徐绍楣(S. M. Zee)、谢一汉(J. F. Share)和钟玉亭(Y. T. Tsoong)为尉级军官。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翻译队与万国商团其他连队一同动员出防,保卫公共租界。1937年8月12日晚,一接到万国商团司令部来电,陈上尉立即动员了他的人。在很短时间内,全体队员携带全副装备,集合到预定地点。8月13日一早,翻译队分成小组,被派往各个岗位。

驻沪的各支外国军队,尤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与英国军队,都十分珍视翻译队的服务。翻译队的队员们有时需要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那些发生在公共租界边界上的种种困难。

一直等到1937年12月1日,翻译队才告全部复员。队员们个个都是“万能通”(Jacks-of-all-trades),不仅担负通译的工作,还要为外国军队当联络员(liaison men)、中间人等。他们分担了许多本是驻沪美军英军的任务。尽管在全体动员期间译员们没有任何伤亡,但有几人的确曾在华洋边界的猛烈轰炸中命悬一线。他们对驻沪外国军队和万国商团都做出巨大贡献。为表彰他们的功绩,工部局几乎给每位队员都颁发了“紧急时期奖章”。

与万国商团其他“兄弟”连队相比,翻译队虽然相对年轻,但在效劳于万国商团的第五年,也就是1936—1937年,他们首次赢得了商团中最有价值的团体奖杯——“称职银盾”。

翻译队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绩,主要归功于陈时侠上尉的领导有方。他有不懈的努力、出色的能力,以及长期效劳万国商团的个人经验,辅之以从中华队调任而来、经验丰富的副官与军士们,以及全体队员的热情参与,为这支年轻有为的作战单位赢得了令人艳羡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