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高职学生就业特色思考:心理学视角

当代高职学生就业特色思考:心理学视角

【摘要】:我们认为,欲求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本质规律,非常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二) 学生的就业特色要对学校学生就业特色进行反思,首先应该分析特色到底“特”在哪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高达95%以上。(三) 学生就业特色的心理学思考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与易、好与坏,根本决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练就了身真本领、好本领。

(一)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亮点。众多学者就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模式以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其中,有关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被广为关注,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者们更是将其视为维系高职院校生死存亡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进行反思,既是这个热点中的重点问题,也是一个尤为迫切的问题。

纵观众多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多为经验总结式,虽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所指导,但难以带给我们更多理论上的启迪。有些探讨纵然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却也只触及到了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部分实质,而非全部。我们认为,欲求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本质规律,非常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因为,一方面,学校的本质就是育人,学校与企业一样,是要靠人来实现其目标的。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人”这个中心而进行。作为学校教育现象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就业问题,其所涉及到的实质问题,其实也是人。而一旦涉及到人,就触及到了心理学问题。不从心理学角度来认识问题,是无法真正全面深刻地揭示与人相关的问题之本质的。而且,时至今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日趋完善,在国民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为此,研究和揭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作心理学方面的思考,还在于我院这些年围绕学生就业问题,在掌握心理学的诸多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怎样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学校工作的实际而加以解决,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且由此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 学生的就业特色

要对学校学生就业特色进行反思,首先应该分析特色到底“特”在哪里。多年来我院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学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就业率高。

多年来,我院学生的整体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是与湖南大型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以及山河智能等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的,其就业率更是高达100%。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高达95%以上。例如,选派到珠海的54名学生,由于其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培训只一个月,就有100多家单位愿意招聘他们,学生因此全部就业。

2.一次性就业率高。

我院的学生不仅整体就业率高,而且毕业生大多为一次性就业。现在,大中专院校的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一次性就业的问题就更为突出。我们学院的学生在近几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还保持了90%以上的一次性就业率。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以及汽车运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有多少就被聘用多少,而且往往都是一个班整体一次性全部聘用。如2001年派往“三一”重工的学生,就一次性全部被聘用,派往珠海的学生就被120家企业争相聘用。

3.专业对口率高。

近年来,我们学院不但整体一次性就业率高,而且学生就业后,专业一般都对口。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如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是被生产工程机械的大型企业聘用,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以及山河智能等企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都是被一些大型汽车销售与维修服务企业聘用,如珠海笛威公司等;公路与桥梁专业的学生其工作单位大多为湖南省路桥建设集团、山西路桥建设总公司、青海公路养护建设总公司以及广西南宁市基础建设总公司北海分公司等涉及路桥建设的大型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大多工作在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

4.工作稳定性强。

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毕业到岗后,很少有被解雇解聘的。“三一”重工对员工要求向来非常严格,要想在其企业连续工作两年以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我们的学生到“三一”重工工作,至今都没有一个被解聘。到其他企业工作的学生的工作稳定性也与之不相上下。

5.就业待遇高。

我院的学生就业后,其薪酬相对一般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一就业,其月薪就可达到2000多元;路桥专业、工程机械运用技术等专业都可达到这一水平,业绩突出的甚至高达5000多元。除此之外,我们的毕业生,由其工作单位选拔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也特别多,还有被选派到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如工程机械运用技术的学生已有多名被选送到美国、印度等国家工作,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6.就业后职位升迁快。

我院已为“三一”重工联合培养学员100余人,全部安排了就业,就连在读学生也被列入了录用计划,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被录用的毕业生目前正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售后服务网点,他们视顾客为上帝,上门服务,随喊随到,业绩显赫,许多已成为技术业务骨干和网点负责人。首届毕业生王怀国、高定良、张海军怀着服务西部、献身西部、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被“三一”重工安排到西藏、青海等西部边陲,负责公路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他们克服水土不服、高原严重缺氧等重重困难,风餐露宿,跟踪服务,深得用户和“三一”重工的好评,被公司任命为网点负责人,月薪也高达5000元以上。被聘用到笛威公司的毕业生,有多人被聘为部门主管和班组长。

可以说,我院学生的就业真正是做到了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湖南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电视台以及《潇湘晨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

(三) 学生就业特色的心理学思考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与易、好与坏,根本决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练就了身真本领、好本领。“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练就一身好本领呢?我们的理解是,只要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并依据市场需要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本领,就可达到上述目标。

1.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积极主动地教给学生真本领。

欲使高职学生练好本领,离开教师科学负责的指导,只可能是事倍功半。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教给学生本领,并且授予好本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要让个体具有从事某种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唤起个体从事这种工作的动机,而人们行为动机的产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因此,要充分调动起职业技术院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和分析教职员工需要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让其需要特别是各个时期的优势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 Low)创设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理论在当今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开展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调查,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对我们学院教职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参见下表),从而使我院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空间高涨。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员工需要层次与相应的管理措施一览表

续表:

通过上述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全院教职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都得到基本合理的满足,教职员工乐于教学、管理和提供各种服务,苦干巧干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同样的学制时间内,学到比以前更多的且更为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这就为学生练就好本领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教师仅仅乐于教还不足以帮助学生练就本领,要教学生真本领,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真本领。为此,我们学院积极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只要是考上了研究生,拿到了毕业证或学位的,学院解决全部学习经费;同时我们还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将教师送到各有关高校进修提高。此外,我们还聘请了省内交通系统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就很多专业技术问题与学院教师进行探讨,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

由此,通过种种可能的方式,使得我院的教师不仅乐于教,而且还能善于教。

2.利用奥苏伯尔动机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练就好本领。

要让学生练就真本领,只有老师的积极“教”是不行的。老师讲授的都是好本领,但学生不学,也只能徒唤奈何。关键是要学生积极自觉地“学”。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利用动机理论,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自觉地练就本领。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指出,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动机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动机成分,即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认知动机是指学生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目的的动机,它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认知的动机是个体天生具有的认知好奇心,即探究、操作和应付环境刺激的倾向。自我提高动机是指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动机。它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赢得相应地位。附属的动机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及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依据奥苏伯尔的动机理论,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学习目的有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方面的意义并将它们较好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从个人意义上看,学习是为了增强本领,为个人谋幸福,也为了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如得到父母、教师、伙伴的赞扬等。从社会意义上看,学习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民族兴旺、国家富强、人类进步。学习的个人意义相对具体、贴近、可感性强,而学习的社会意义比较抽象、遥远,有些飘渺感。但从本质上讲两者有密切的关系,缺乏个人意义的学习目的是不具体的学习目的,而没有社会意义的学习目的是狭隘的缺乏深远意义和合理方面的学习目的。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从个人意义入手,逐步引出社会意义,并以社会意义支配、调节个人意义。一旦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从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这种意义上看,学习目的性明确了,学习动机也就形成了。但是,由于学习目的有不同的水准,因此学习动机的水准也不尽一样。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保持适当的水准,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是必要的。培养成就意识的方法可不拘一格。我们主要是让学生形成“要有所成就”的心态。比如,我们让学生阅读有关故事,分析哪个故事包含有更多的成就需要,进而来增强学生成就意识。此外,还经常通过邀请工作有所成就的毕业生回母校交流讲座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感。

(2)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性教学。

实行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性教学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启发性教学的全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要创设问题情境外,还要在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课堂板书(板书内容应具有启发性)、作业安排(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受到启发)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说,力求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具有启发性,从而形成并发展学生学习的动机。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陈旧、零乱以及教学方法的呆板等往往是学生厌学的原因。相反,集逻辑性、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和主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某些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因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是深受长于理性思考学生欢迎的,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可见,教学内容与方法似乎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实质上关系很密切。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动了些脑筋的,也收到了积极的成效。如,我们在课堂教材上,突出专业性,组织教师和行业技术管理人员编写出了对岗位职业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高职教材,保证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特别注重现场的操作性,如将学生带到公路施工现场,进行测量等课程的教学,由此将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和兴趣性充分地结合起来,所有的学生对这样的课程都具有高度的学习兴趣。

(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惩手段。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人们树立威信的动机或自尊与成就的需要极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与没有比赛的情况相比,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我们设置了优秀学生奖,还通过努力,与“三一”重工企业合作,设立了“三一”重工奖学金,每年对学习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营造一种竞赛和奖励的气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竞赛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容易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合作、嫉妒心理、集体观念的淡漠等。因此,我们在进行竞赛和奖惩的时候,还特别注重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指导学生练就真正有用的本领。

学生练就的本领,如果不是社会所需要的本领,也只能是空有一身好工夫,最终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心理,引导我们的学生练就一身社会所需求的本领。

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我们通过查找有关信息、咨询有关专家、与上级领导部门保持联系、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甚至通过私人关系的方式,第一时间把握与我院办学特点相关的人才需求心理,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从而保证我们的学生练就社会所需的本领。比如,2001年我院得知“三一”重工有意到我院招聘机械专业的学生,而当时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毕业生,却有与此专业相似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于是,我们便将该专业的学生迅速进行对口的强化训练,再到“三一”重工实习,受到了“三一”重工的欢迎,这些毕业生全部被“三一”重工聘用,现已成为“三一”重工售后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又如我们在最后一个学期将学生安排到一些有招聘意向的单位实习,让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企业文化,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更具特色的是,我们还积极进行“订单”式教育模式的探索。所谓“订单”式教育就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选学生组成以用人单位冠名的班级或专业,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开设课程,最后一年或最后一个学期,生产实习由联合办学的单位负责,使用人单位真正参与到教学与管理中来。这种办学模式已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定期不定期地向由省内交通系统知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虚心请教,获取交通系统用人单位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以指导我们的学生学到用人单位迫切需求的本领。

4.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的本领得到全面的发挥。

一个缺乏健康心理的人,哪怕他有再高的智商与才华,也只能是一个“残缺”的人,只会与成功和成才擦肩而过,这是大量的研究所证实了的。一个拥有一身好本领的学生,如果身心不健康,也同样是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可能干得长久,更谈不上不断地晋升。因此,为使学生在校练就的本领真正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他们能找得到工作,且立得住脚,还必须保证他们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1)成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学院在教学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设置了一个心理辅导室,安排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

(2)经常邀请其他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到学院进行心理学辅导工作。如我们已多次邀请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专家教授到我院,针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心理学知识的讲座,为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等活动。

(3)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辅导课。通过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使学生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并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准备的心理咨询活动。

通过以上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有较牢固的专业思想,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应聘工作上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避免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也使得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站得稳,升得快。

通观我院学生的就业特色及其形成原因,我们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可以用以下的模型加以阐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彭元 张阳 龚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