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莫奈干草垛系列:探索色彩领域的大师

【莫奈干草垛系列:探索色彩领域的大师

【摘要】: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严格按照具体的色彩组合、色彩表现的方式进行色块分析。(一)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一——莫奈的干草垛系列莫奈非常注重在色彩领域的探索,曾说:“光是画中的主角。”

从古典绘画到现代艺术,色彩这一造型要素在观念中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它对造型的意义,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对提香、德拉克洛瓦、莫奈、罗斯科等人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会发现其中的色彩观念不同,对由观念不同而导致的色彩构图的丰富变化进行理性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种了解是具体的,而非理论的。这种经历不仅使他们深入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不同用色风格及其形成原因,还借助特定艺术家的观念与作品之间的深刻关系,使其对色彩的理解更为深入。

分析大师的作品,就是通过对具体作品色彩的概括,分析该作品的用色逻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环节,它可以让人体验以前所没有体验过的色彩组合,调出以前没有调过的色彩,进而扩展了色阶,提高了色彩的运用能力。

(1)梳理艺术史,将色彩作为脉络,从中分析色彩观念的演变。

(2)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严格按照具体的色彩组合、色彩表现的方式进行色块分析。

(3)抛弃已有的调色习惯,跟随大师的风格进行调色试验,以扩展自己的色阶。体现课程的分析性,使学生明白,对作品的解析并非体现在单纯的临摹上,而是体现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上。

(4)根据具体作品的解读经验,概括、归纳出基本的色彩组合规律。

伦勃朗的光影世界(主讲:朱华欣教授)

表现主义大师色彩分析(主讲:杨勇讲师)

大师色彩分析(印象派画家的启示)(主讲:范维权副教授)

如把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作为一个个案例来分析,选择3~6幅(干草垛)。画家为了研究自然界的色彩关系,做过大量的习作练习,选择同一题材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色彩观察,深入研究光色变化。

分析角度:根据色彩造型基础的学习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画家不断变换自己的视角,用立体的环绕方式去审视主体在不同视角中的构图和光影的变化。

(2)画家与主体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远近伸缩,通过景深的变化来寻求不同的距离所产生的不同色彩效果。

(3)画家运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当然,传达出来的色彩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画家根据日出和日落之间的光线强弱来表现色彩,不同的季节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也是画家研究的内容。如图4-18和图4-19中的色彩,把清晨的朦胧和中午光线的强烈形成的极大的反差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形状、位置相似的草堆,由于千变万化的光线而变得多姿多彩。光是一切的推动者,也是一切的发起者。因为有光,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变幻莫测。这样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非常必要,用色彩来表达时间、气温、光线、情绪等因素。

(一)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一——莫奈的干草垛系列

莫奈非常注重在色彩领域的探索,曾说:“光是画中的主角。”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做了大量的观测试验,每天不分晨昏,都在画这个干草堆,创作了大量的系列作品后,才将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而有生机。图4-18《干草垛: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是莫奈“干草垛”系列组画中较为出色的一幅,在画中,光与影完美融合,冷暖色调互衬,显得十分动人。天际,淡淡的鹅黄色映着轻盈的白色,连绵起伏的群山被涂上了紫色,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山势的凹凸,就在两种颜色的互衬中体现了出来。山的右边是稍浓些的紫色,左边则是浅一点的紫色,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光芒照耀群峰的不同。

图4-20《干草垛:阴天吉维尼干草堆》采用典型的写生色彩,运用客观的表现方法体现风景的空间、层次、色彩和光感。

图4-21《干草垛:夏末早晨时的干草堆》运用色彩明度关系,把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置于清晰的空间层次里,使画面产生明亮的光感充裕的效果。

图4-18 《干草垛: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

图4-19 《干草垛:中午时阳光下的干草堆》

图4-20 《干草垛:阴天吉维尼干草堆》

图4-21 《干草垛:夏末早晨时的干草堆》

课题实训安排(任选两题进行表现):

(1)课堂一周内完成一组光线的色彩作业,8开纸,每组6幅。

(2)设置一组以暖色调为基调的小件物体较多的静物,在色彩上要求减弱局部色彩,加强整体色彩,在此基础上完成归纳整理作业一幅。(用时12小时)

(3)布置一组以大块色彩对比(红与绿对比、黄与紫对比等)为目的的静物,在此基础上完成归纳抽象表现作品一幅。(用时12小时)

向大师学习随类赋彩(主讲:姜芹副教授)

(4)主题创作:

①材料、技法、工具运用。

②静物(陶器、玻璃、布、纸类、塑料制品、树枝等一切可用的东西)、石膏或真人等均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定。

(5)课外了解和学习若干个大师的色彩运用。

作品点评:

图4-22为色彩——综合课题设计,作者马鑫,这件作品处理得比较成功之处就是借助传统元素塑造形态,色彩之间的纯度关系也处理得当,高明度颜色的面积以及位置都很好地衬托了画面的主体表现。细节之处的小面积色彩运用也贴合了画面整体的色彩需求。画面色块单纯却不简单,这应该归功于细腻的空间处理。丰富的肌理以及明确的画面追求,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画面具有很好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在色彩组合的训练中,画面的完整性并不是只能依靠烦琐的塑造与细节描绘来实现。我们应该深入考虑一个完整的画面是怎样的,它包含哪些因素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陷入程式化的束缚之中,才能寻找到一些新颖的东西。

图4-23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典型代表:《敦煌壁画》(红、蓝、绿、棕黑、白)。

图4-24为郎伟锋作品,基于自然风景的一种提炼。为了呈现色彩的效果而约化形体的很多细节,将颜色的明度提高,而把面积减小,画面将黑白、橙蓝两对互补色降调,使中间的暖灰色调处于大面积之中,这样明度和色相上的对比就形成了,它是画面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由于面积对比悬殊,带出了清晰的主次关系。

从色彩而言,可以体现作者细腻的色彩感受,以及对色彩的调控能力。色块的大小、色彩的分量以及特定色相在空间中的摆放都比较得当,体现了作者对抽象画面的理解和组织能力

图4-22 色彩——综合课题设计(一)

图4-23 《敦煌壁画》

图4-24 郎伟锋作品

图4-25所示作品画面主体呈现适当,虚实得当。色彩演绎了对比色,低明度对比的构图,不足在于画面构成处理上略显呆板。

图4-26所示作品套用了比较普遍的程式,即繁与简的对比。墙面剥离充斥视觉,在疏密关系上呈现了强烈对比,色彩的介入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即大色块与小面积冷灰色的纠缠发出了由色彩的效应主导的信号——破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采取的一些辅助技法也为画面创造了另一层面的视觉维度。从色彩角度而言,暖调的丰富与对比带来细腻的视觉感受。可见,作者用色比较有个性,对色彩细腻的感受在该绘画中进行了表现。

图4-25 色彩——综合课题设计(二)

图4-26 色彩——综合课题设计(三)

(二)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二——霍克尼的绘画视野

本课程是在学习和模仿、实践与摸索中达到创意可能性的创意色彩写生教学的衍生,拓展学习色彩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主观色彩表现,构建对客观的、抽象的形象分析,运用一定的色彩表现技巧,达到一种创意的效果。要求提高观察事物的洞察力,创造具有造型新意的视觉效果。

视线所及之处,艺术家赋予了其新的生命。英国画家霍克尼的绘画方式与习惯启发了自选题材的色彩系列造型课程的思路。

画画不仅是描绘对象,表达一种客观的存在与现象,更是用个人经验表达了对这个世界和时代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视觉的表达揭示艺术家的世界,传达艺术的感染力和情感

图4-27所示为霍克尼《跳板》,跳板与跳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及远处的房子形成生动的对比,水花的造型富有动感。

图4-27 霍克尼《跳板》

图4-28所示为霍克尼《立体人像》,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多种情节共存的效果,画面的结构由不规则的块面组成,白色与灰色系元素交叉,产生节奏,让人物于平面中呈现出多角度的立体神态与表情。

图4-29所示为霍克尼《春天来》,画家尝试用各种方式表现雨滴,将水的动感和水的色彩融合在浅紫色调中,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图4-28 霍克尼《立体人像》

图4-29 霍克尼《春天来》

霍克尼的绘画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到中国的风景,题材广泛丰富,对每个物体的表达趣味生动,充满生活情趣。艺术家不仅创造了人物的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物质和精神共存的。一个人物必须在一个环境里活动,自然会涉及每个具体的空间和道具,比如跳入水中溅起的水花或雨水落在地面溅起的水花等,而这些场景与人物的关系将以画面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必须有大量的练习才能积累形象感和画面感。我们从霍克尼的绘画中能看到一个艺术家所要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