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晴峦萧寺》中国宋代无论是艺术绘画创作还是设计创作,色彩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设计的人一般都有学习绘画的经历,但绘画的色彩训练,与设计的色彩训练有着多方面的差别。例如中国绘画中色彩的使用,在禅宗和道教的影响下,中国宋代的很多画家开始偏好淡彩水墨画,其中色彩的使用就达到了极致的效果。除去对色彩流行趋势的注意,设计师对于大众天生的色彩心理反应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2025-09-30
1.色彩视觉
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图1-5所示。人的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可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人的眼睛之所以能够感觉到这些颜色,是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能力。色彩显示通道的末端还要依赖人的视觉才能感觉到。如果没有人的视觉,存在的只是空中穿行的电磁波。动物的视觉就比人类的视觉简单得多。牛的视觉是黑白的,没有色彩;青蛙的视觉就像黑白的版画,缺乏细腻的、明暗的过渡层次。对人的色彩视觉,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人的眼睛是一个转换器,能够接收一定范围不同波长的光波,而且能够把它们转换成不同的色彩感觉。人们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生理机能,在眼球的视网膜中,包含着对光的不同电磁波产生不同的色信号的神经细胞。英国学者托马斯·杨和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兹提出三原色学说,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时,就会产生非原色的其他各种色彩的感觉。一如蓝天下静享安谧的枫树(见图1-6)、夕阳下划着小船在江面上飘荡的人儿(见图1-7)、置身于一片绿色在田间插秧的农民(见图1-8)。

图1-5 自然风光

色彩的感觉(主讲:范维权副教授)

图1-6 秋高气爽

色彩视知觉——色彩心理效应的分析(主讲:朱华欣教授)

图1-7 夕阳西下

图1-8 春播
人的视觉对不同光色的敏感程度是不一致的:对地球上常见的景物的颜色如黄、橙黄、绿色的敏感程度高,因而感觉这些颜色明亮;对紫色、蓝色、红色敏感程度低,因而感觉这些颜色比较暗。这是作为地球生物的人类对地球上的阳光环境,经过亿万年进化,生存适应的结果。
人的生理结构是有差异的。眼睛对光色的敏感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有色弱的人色彩感觉模糊、迟钝,区别颜色有困难。有视觉缺陷(如色盲、色弱)的人,不能从事美术工作,也不能从事其他需要良好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
人的视觉还有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们有时能够看见一种事物本身没有的色彩,那就是视觉残像。
视觉残像是指人们在定睛注视一个鲜红色的物体一段时间后,转移视线注视白纸时,眼前就会呈现出同一物体的绿色残像。先看绿色的物体再看白纸会出现红色的物体残像,先看黄色的物体再看白纸会出现青色的物体残像,先看青色的物体再看白纸会出现黄色的物体残像。
2.色彩的恒常性
人的视觉感受并不是单纯的器官感觉,还会受到心理观念的调节。例如,视觉对物体的大小有一种恒定作用,两个人,一人站在10米处,另一人站在100米处,他们在观察者视网膜上的成像前者比后者大10倍,而观察者并不觉得他们分别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会认为是同样大小的两个正常的人。这就是人对大小的视觉恒常性(见图1-9)。
视觉对明度也具备同样的恒常性。例如,在直射日光下观看灰纸,灰纸反射的光线强度与室内观看白纸时的亮度比较,要明亮许多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是认为那明亮的仍是灰纸,因为人们有在阳光下观察白纸的记忆与之相对照,从而在心理上自动调整了视觉感受。
色彩的恒常性还明显地表现在固有色的观念上。人们在观察常见的物体时,由于受意识的影响,习惯地根据长久的经验积累,排除光线变化及环境色彩对物体的影响,把视觉的色彩感受调整到接近物体的常见色。例如,倾向于把皮肤看成肉色(肉色归类为暖色系),把树叶看成绿色、把天空看成蓝色(绿色、蓝色归类为冷色系)。这种固有色的观念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也会给我们写生观察色彩带来不利影响。
冷色系如图1-10所示,暖色系如图1-11所示。

图1-9 杨孔兵作品《恒定视觉》

图1-10 冷色系
(https://www.chuimin.cn)
图1-11 暖色系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感觉而对色彩进行的物理性分类。色彩本身不存在冷暖,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只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冷或暖的感觉和反应。红色、黄色、橙色以及倾向于这些颜色的色彩,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人们看到暖色会联想到太阳光、火光、灯光等。冷色和暖色除具有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大,冷色稀薄;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透明感强;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有迫近感,冷色有退远感。冷色来自于蓝色色调,这些颜色会对色彩主题起到冷静的作用(见图1-12)。

图1-12 蓝色、青色和绿色
色彩学中遇到的许多现象都与眼睛、心理等有关,如对比作用、补色关系、色彩的适应等。另一些色彩现象,如色彩爱好、色彩感情、色彩美感等,就不是只限于视觉属性的范围,而是要扩展地联系心理个性、社会意识等许多因素来解释。所以,只有全面地了解作为感受和描述色彩的主题的人,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多种色彩现象。
3.低照明度时的色彩变化
2025年的一个傍晚,医生帕基尼坐在书房里观看油画,随着天色逐渐变暗,光线越来越弱,他发现眼睛对画面颜色的感觉,随着光线的减弱而发生变化,先是红颜色渐渐变得不明显,后来只能看见蓝颜色。他发现在暗光线下,光波长的红色、黄色感觉暗,光波短的青色、绿色感觉亮,这种视觉色彩敏感度与亮光下相反的现象,称为帕基尼现象(见图1-13)。

图1-13 花的色彩变化
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光,光色的组成与日光相同,但是亮度为日光的五百万分之一,在这种光线下,青、绿色易于感知,红、黄色则难以辨认。所以,人在月光下看红色为黑褐色,白色物体呈现青色,其他东西都带有一种青绿色的调子。实际上,月夜风景的独特色调不是月光光谱组成发生了变化,而是人的视觉对光谱中不同色光的感知度发生了变化。
4.视错觉与色适应
视错觉在绘画中是指对景象产生的错误的视觉印象。例如,在一定颜色线条围绕的环境中,眼睛对直线、曲线、长度、比例以及颜色的感受,会产生不同于实际的扭曲的视觉印象。在绘画设计中,若利用视错觉进行设计,可以在静止的画面上制造出动荡不定的视觉效果。画家常常利用视错觉以增加视觉的鲜明性。有时也需要设法修正视错觉以取得预定的效果。
视觉感受器在刺激持续的作用下,会产生感受性能提高或降低的变化。我们长时间持续注视鲜明颜色,色彩的感受性会降低,我们会觉得颜色不再鲜艳;我们长时间注视灰暗的颜色,色彩的感受性会提高,我们会觉得颜色变得较亮、较鲜,这些都属于色适应的表现。色适应在绘画过程中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绘画者对颜色的观察和表现。

视错觉与设计创意(主讲:朱华欣教授)

色的适应(主讲:范维权副教授)
色调变化如图1-14所示。

图1-14 色调变化
色彩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绘画的色彩语言,包括色彩学的基本理论、色彩造型、色彩表现等基本手段和规律。一般来说,色彩学比较强调揭示客观色彩的规律,而色彩语言不仅要分析理解客观的色彩,还要强调重新构成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色彩关系,表达出画家对美学的评价。色彩语言的研究综合了色彩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成果,扩展、丰富了绘画色彩的表现领域,对绘画设计、装饰设计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发展,对色彩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人文化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绘画的制作还是欣赏,以及其他的文化艺术生活,例如摄影、摄像、电视、服装、家具、室内布置等,都离不开相应的色彩知识。学习和掌握色彩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色彩在这个大干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由于色彩因素在艺术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都很重视色彩理论和技法的研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色彩经验和理论。心理学家近年来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信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红色能使人兴奋;蓝色象征理智,蓝色能使人冷静下来。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借色彩的运用,勾起一般人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平面设计色彩的应用如图1-15所示。

图1-15 平面设计色彩的应用
所以说,在众多的因素中,色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引起人的注意,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钟内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感觉占60%,形体感觉占40%;5分钟后色彩感觉和形体感觉各占50%,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多么迅速、深刻、持久。针对产品而言,色彩美是产品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产品的色彩运用合理,可充分提升产品的形象,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使其购买。
相关文章
李成《晴峦萧寺》中国宋代无论是艺术绘画创作还是设计创作,色彩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设计的人一般都有学习绘画的经历,但绘画的色彩训练,与设计的色彩训练有着多方面的差别。例如中国绘画中色彩的使用,在禅宗和道教的影响下,中国宋代的很多画家开始偏好淡彩水墨画,其中色彩的使用就达到了极致的效果。除去对色彩流行趋势的注意,设计师对于大众天生的色彩心理反应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2025-09-30
女性首饰的色彩则丰富很多。在首饰、配饰领域,男性不同年龄层首饰的色彩差别虽不大,但使用的材料及价格差别较大。与甜蜜浪漫风格相比,优雅风格的明度更高、彩度更低,色调划分以极淡色调为主。练习大小:色标2.5cm×1.5cm。......
2025-09-30
蒂芙尼兰花胸针蒂芙尼兰花胸针民间艺术作品色彩的采集。中国刺绣玉雕与绳艺结合的首饰木板年画民间虎头帽传统艺术品色彩的采集。中国传统工笔画色彩清新淡雅,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画面不追求色彩的刺激跳跃,不追求鲜艳靓丽的色彩对比,追求温和淡雅的审美意韵。方法:分别收集章节中提到的5种类型色彩,每种类型收集3~5套色彩,用颜料调配采集出来的颜色,绘制成色标。......
2025-09-30
如果把不同明度的色调与不同强弱程度的明度对比进行组合,就是明度关系的组合,可以得到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最长调10种不同的对比效果。自己构想色彩的组成和形态,分别剪切、拼贴出区域调子的高调、中调、低调,动态范围的长调、中调、短调。......
2025-09-30
三原色是指其中任何一色不能由其他色混合产生,而其他任何色都是由这三原色派生出来。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三原色光相混合呈白光。这种混合方式叫加法混色,生活中电脑和彩色电视机的彩色图像或影像就是应用色光的加色法混合原理设计的。这种色彩混合原理广泛地运用于绘画、印刷、彩色胶卷等行业。色彩除了加法与减法的混合原理之外,还有中性混合。......
2025-09-30
艺术家、设计师们可以利用不同色彩拉近或者推远视觉距离,从而构筑空间的立体感。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受色相、纯度、明度的共同影响。色彩间的对比也可以产生空间的前进感和后退感。这一现象被称为空气透视。在贝弗莉·迪金森所拍摄的希腊风景照中,绿色随着距离的增加渐渐变蓝。......
2025-09-30
在制定色彩企划方案的时候应对目标进行分析,也就是色彩的选择颜色的基本分析。影响消费者色彩喜好的因素复杂多样,不能片面定论,需要做综合的分析。下面以周大福品牌为例,进行色彩定位分析。案例:周大福著名珠宝品牌周大福以黄金首饰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1956年首创999.9黄金首饰,在香港政府黄金制品立法中被规定为香港黄金首饰的成色标准。购买该品牌产品的人群包含青年、中年和老年,年龄跨度较大。......
2025-09-30
色彩渐变配色,是将色彩按照一定规律有秩序地排列、组合的一种配色方式,分别有色相渐变、明度渐变、纯度渐变和色调渐变。当色彩呈渐变秩序的色阶组合时,使自由花哨、对比过度的色彩变得有条理有秩序,画面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富有浓厚的现代感和装饰性,甚至产生幻觉空间感。渐变配色特点:①渐变配色的颜色在3个或3个以上;②颜色要有序地进行排列。......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