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设计色彩-色彩感觉及帕基尼现象

设计色彩-色彩感觉及帕基尼现象

【摘要】:色彩显示通道的末端还要依赖人的视觉才能感觉到。色彩的恒常性还明显地表现在固有色的观念上。他发现在暗光线下,光波长的红色、黄色感觉暗,光波短的青色、绿色感觉亮,这种视觉色彩敏感度与亮光下相反的现象,称为帕基尼现象。

1.色彩视觉

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图1-5所示。人的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可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人的眼睛之所以能够感觉到这些颜色,是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能力。色彩显示通道的末端还要依赖人的视觉才能感觉到。如果没有人的视觉,存在的只是空中穿行的电磁波。动物的视觉就比人类的视觉简单得多。牛的视觉是黑白的,没有色彩;青蛙的视觉就像黑白的版画,缺乏细腻的、明暗的过渡层次。对人的色彩视觉,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人的眼睛是一个转换器,能够接收一定范围不同波长的光波,而且能够把它们转换成不同的色彩感觉。人们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生理机能,在眼球视网膜中,包含着对光的不同电磁波产生不同的色信号的神经细胞。英国学者托马斯·杨和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兹提出三原色学说,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时,就会产生非原色的其他各种色彩的感觉。一如蓝天下静享安谧的枫树(见图1-6)、夕阳下划着小船在江面上飘荡的人儿(见图1-7)、置身于一片绿色在田间插秧的农民(见图1-8)。

图1-5 自然风光

色彩的感觉(主讲:范维权副教授)

图1-6 秋高气爽

色彩视知觉——色彩心理效应的分析(主讲:朱华欣教授)

图1-7 夕阳西下

图1-8 春播

人的视觉对不同光色的敏感程度是不一致的:对地球上常见的景物的颜色如黄、橙黄、绿色的敏感程度高,因而感觉这些颜色明亮;对紫色、蓝色、红色敏感程度低,因而感觉这些颜色比较暗。这是作为地球生物的人类对地球上的阳光环境,经过亿万年进化,生存适应的结果。

人的生理结构是有差异的。眼睛对光色的敏感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有色弱的人色彩感觉模糊、迟钝,区别颜色有困难。有视觉缺陷(如色盲、色弱)的人,不能从事美术工作,也不能从事其他需要良好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

人的视觉还有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们有时能够看见一种事物本身没有的色彩,那就是视觉残像。

视觉残像是指人们在定睛注视一个鲜红色的物体一段时间后,转移视线注视白纸时,眼前就会呈现出同一物体的绿色残像。先看绿色的物体再看白纸会出现红色的物体残像,先看黄色的物体再看白纸会出现青色的物体残像,先看青色的物体再看白纸会出现黄色的物体残像。

2.色彩的恒常性

人的视觉感受并不是单纯的器官感觉,还会受到心理观念的调节。例如,视觉对物体的大小有一种恒定作用,两个人,一人站在10米处,另一人站在100米处,他们在观察者视网膜上的成像前者比后者大10倍,而观察者并不觉得他们分别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会认为是同样大小的两个正常的人。这就是人对大小的视觉恒常性(见图1-9)。

视觉对明度也具备同样的恒常性。例如,在直射日光下观看灰纸,灰纸反射的光线强度与室内观看白纸时的亮度比较,要明亮许多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是认为那明亮的仍是灰纸,因为人们有在阳光下观察白纸的记忆与之相对照,从而在心理上自动调整了视觉感受。

色彩的恒常性还明显地表现在固有色的观念上。人们在观察常见的物体时,由于受意识的影响,习惯地根据长久的经验积累,排除光线变化及环境色彩对物体的影响,把视觉的色彩感受调整到接近物体的常见色。例如,倾向于把皮肤看成肉色(肉色归类为暖色系),把树叶看成绿色、把天空看成蓝色(绿色、蓝色归类为冷色系)。这种固有色的观念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也会给我们写生观察色彩带来不利影响。

冷色系如图1-10所示,暖色系如图1-11所示。

图1-9 杨孔兵作品《恒定视觉》

图1-10 冷色系

图1-11 暖色系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感觉而对色彩进行的物理性分类。色彩本身不存在冷暖,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只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冷或暖的感觉和反应。红色、黄色、橙色以及倾向于这些颜色的色彩,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人们看到暖色会联想太阳光、火光、灯光等。冷色和暖色除具有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大,冷色稀薄;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透明感强;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有迫近感,冷色有退远感。冷色来自于蓝色色调,这些颜色会对色彩主题起到冷静的作用(见图1-12)。

图1-12 蓝色、青色和绿色

色彩学中遇到的许多现象都与眼睛、心理等有关,如对比作用、补色关系、色彩的适应等。另一些色彩现象,如色彩爱好、色彩感情、色彩美感等,就不是只限于视觉属性的范围,而是要扩展地联系心理个性、社会意识等许多因素来解释。所以,只有全面地了解作为感受和描述色彩的主题的人,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多种色彩现象。

3.低照明度时的色彩变化

1825年的一个傍晚,医生帕基尼坐在书房里观看油画,随着天色逐渐变暗,光线越来越弱,他发现眼睛对画面颜色的感觉,随着光线的减弱而发生变化,先是红颜色渐渐变得不明显,后来只能看见蓝颜色。他发现在暗光线下,光波长的红色、黄色感觉暗,光波短的青色、绿色感觉亮,这种视觉色彩敏感度与亮光下相反的现象,称为帕基尼现象(见图1-13)。

图1-13 花的色彩变化

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光,光色的组成与日光相同,但是亮度为日光的五百万分之一,在这种光线下,青、绿色易于感知,红、黄色则难以辨认。所以,人在月光下看红色为黑褐色,白色物体呈现青色,其他东西都带有一种青绿色的调子。实际上,月夜风景的独特色调不是月光光谱组成发生了变化,而是人的视觉对光谱中不同色光的感知度发生了变化。

4.视错觉与色适应

视错觉在绘画中是指对景象产生的错误的视觉印象。例如,在一定颜色线条围绕的环境中,眼睛对直线、曲线、长度、比例以及颜色的感受,会产生不同于实际的扭曲的视觉印象。在绘画设计中,若利用视错觉进行设计,可以在静止的画面上制造出动荡不定的视觉效果。画家常常利用视错觉以增加视觉的鲜明性。有时也需要设法修正视错觉以取得预定的效果。

视觉感受器在刺激持续的作用下,会产生感受性能提高或降低的变化。我们长时间持续注视鲜明颜色,色彩的感受性会降低,我们会觉得颜色不再鲜艳;我们长时间注视灰暗的颜色,色彩的感受性会提高,我们会觉得颜色变得较亮、较鲜,这些都属于色适应的表现。色适应在绘画过程中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绘画者对颜色的观察和表现。

视错觉与设计创意(主讲:朱华欣教授)

色的适应(主讲:范维权副教授)

色调变化如图1-14所示。

图1-14 色调变化

色彩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绘画的色彩语言,包括色彩学的基本理论、色彩造型、色彩表现等基本手段和规律。一般来说,色彩学比较强调揭示客观色彩的规律,而色彩语言不仅要分析理解客观的色彩,还要强调重新构成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色彩关系,表达出画家对美学的评价。色彩语言的研究综合了色彩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成果,扩展、丰富了绘画色彩的表现领域,对绘画设计、装饰设计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发展,对色彩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人文化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绘画的制作还是欣赏,以及其他的文化艺术生活,例如摄影摄像电视、服装、家具、室内布置等,都离不开相应的色彩知识。学习和掌握色彩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色彩在这个大干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由于色彩因素在艺术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都很重视色彩理论和技法的研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色彩经验和理论。心理学家近年来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信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红色能使人兴奋;蓝色象征理智,蓝色能使人冷静下来。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借色彩的运用,勾起一般人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平面设计色彩的应用如图1-15所示。

图1-15 平面设计色彩的应用

所以说,在众多的因素中,色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引起人的注意,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钟内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感觉占60%,形体感觉占40%;5分钟后色彩感觉和形体感觉各占50%,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多么迅速、深刻、持久。针对产品而言,色彩美是产品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产品的色彩运用合理,可充分提升产品的形象,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使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