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简介

【摘要】:为满足进一步研读中国思想文化需要,方便读者朋友直接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这里提供一个简要书目,供大家参考。④宋程颐《周易程传》,宋学《易》的代表作。这是战国以前官方文件的汇编,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始称《书经》、《尚书》。后二书是近人、今人所作,便于初学。汉代人认为《诗经》中的诗是王官采集来的。历来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是比较详备的注本。

为满足进一步研读中国思想文化需要,方便读者朋友直接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这里提供一个简要书目,供大家参考。

1. 《周易》。这是一种古代的占筮书,本称《易》,《左传》中始称《周易》,战国末始称《易经》。《周易》经文来源于卜筮资料。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描述来表达思想、解释现实和推测未来。其卦、爻辞具有象征意义,或从脱离字面的具体意义引申出普遍意义。在哲学思想方面,《泰》卦九三爻辞提出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发展观念,又见于《复》、《小畜》、《噬嗑》、《家人》、《大有》等卦的卦、爻辞。《谦》、《否》、《履》、《中孚》、《随》、《小畜》、《归妹》、《需》、《乾》、《渐》、《大畜》、《屯》等卦的卦、爻辞等探讨了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在政治思想方面,《泰》、《井》、《大有》、《观》、《临》、《萃》、《节》、《艮》、《豫》等卦的卦、爻辞反映了一定的德治思想。

《周易》的主要注本:① 东汉郑玄《周易注》(辑本),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注本。②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集汉唐35家注,集唐以前汉学《易》之大成。③ 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尽扫象数”,以老子学说解《易》,为后来宋学《易》奠定了基础。④ 宋程颐《周易程传》,宋学《易》的代表作。⑤宋朱熹《周易本义》,宋学《易》的又一代表作。⑥ 近代学者的著作主要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李镜池《周易探源》、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可参考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版。

2. 《尚书》。这是战国以前官方文件的汇编,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始称《书经》、《尚书》。《尚书》是上古史书的意思。其内容为史官所记统治者的言论,体裁有诰(君对臣的讲话)、谟(臣对君的讲话)、誓(君主誓众之词)、命(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令)、典(记载重要史事的文字)。

《尚书》具有代表性的注本有:① 《尚书正义》,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是汉学的代表作。② 《书经集传》,南宋蔡沈撰,是宋学的代表作。③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撰。此书辑录汉、魏、隋、唐旧注,并对旧注作疏,是较为完备的注本。④ 《尚书正读》,曾运乾撰。⑤ 《尚书译注》,王世舜撰。后二书是近人、今人所作,便于初学。

3. 《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称《诗经》。共305篇,包括《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汉代人认为《诗经》中的诗是王官采集来的(见《汉书·艺文志》)。近代人指出,《诗经》中的诗有多种来源:有的是乐官采集来的;有的是官吏献给周王,而转入乐官手中的;有的是贵族为祭祀或其他用途创作的,又由乐官谱了曲;有的是诸侯进献的乐歌;还有的是各诸侯国的乐官带到周王朝的乐歌(见高亨《文史述林》)。古人研究《诗经》的著述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毛诗序》。

《诗经》的主要注本:①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唐孔颖达疏,是汉唐研究《诗经》的代表作。② 《诗集传》,宋朱熹撰,是宋代研究《诗经》的代表作。③ 《毛诗传疏》,清陈奂撰;《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这两本书是清代研究《诗经》的代表作。④ 近代以来的注本有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等。

4. 《礼》,又称《士礼》、《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士大夫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5. 《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分别是对《春秋》进行史实补充与义理阐发的重要作品,后来也跃居而为《十三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易》、《书》、《诗》、《礼》、《春秋》,加上散佚的《乐》,即《六经》,实际上秦汉以后所说的《六经》主要是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

6. 《春秋左氏传》,通称《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左氏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按照《春秋》编年顺序记述春秋时代的历史。历来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中叔兴、臧文仲、史嚚、韩简的言论,反映着春秋时代天命神学的动摇和无神论思想萌芽,见于昭公元年,僖公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庄公三十二年。医和的言论反映着春秋时期的医学思想,见于昭公元年。史墨的言论,反映着春秋时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见于昭公三十二年。子产、晏婴的言行,反映着春秋时期的重人轻天思想和开明政治思想,见于昭公十八年、二十六年,襄公三十一年。此外,桓公六年、十五年等处的记载是研究春秋时代伦理观念的重要史料。《左传》中多次引用的孔子言论可与《论语》相比照,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史料。

《左传》的主要注本:①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释》,是现存最早的、流传最广的《左传》注本,唐孔颖达为其作《疏》。② 晋杜预、宋林尧叟合注,唐陆德明音义《春秋左传杜林合注》;晋杜预注、清姚培谦补辑《春秋左传杜注补辑》,清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都是杜预注本的补充。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是比较详备的注本。另有沈玉成《左传译文》,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与之相配,给阅读、研究《左传》提供了极大方便。《国语》的主要注本:① 三国吴韦昭注《国语》,是现存最早注本。② 民国黄模《国语补韦》。③ 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④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博采诸家并有撰者按语。

7. 《论语》。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史料。

《论语》的注本很多。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是流传最广的一种注本,南朝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宋邢昺的《论语注释经解》都是何晏《集解》的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是另一个重要的注本,宋赵顺孙《论语纂疏》是朱熹《集注》的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是清代著述中最好的《论语》注本。杨树达《论语疏证》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则是近现代有代表性的注本。可读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8. 《墨子》。这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全书71篇,现存53篇,其中《亲士》到《三辩》7篇是墨子的作品。《尚贤》到《非儒》24篇记墨子与其弟子的言论。这一部分中每一个篇名都有上、中、下三篇(唯《非儒》只有上、下两篇)。内容大体相同,可能是“墨分为三”后,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分别记述下来的。《经上》至《小取》6篇,通称《墨经》,是后期墨家的作品,着重阐发墨家的逻辑思想和科学思想,已经扬弃了墨子的鬼神观念,是研究后期墨家思想的基本史料。《耕柱》、《公输》5篇是墨子弟子所记墨子的生平言行。《备城门》以下11篇内容为守城兵法,是墨家军事思想的史料。

清代以前,《墨子》一直被忽视,只有晋鲁胜和宋乐台作过注,也都失传了。《墨子》本文被收入《道藏》保存下来。近代开始,《墨子》受到重视,出现许多注本,主要有:清毕沅《墨子校注》,是2000年来对《墨子》全书第一次进行校勘整理的注本,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吸收毕沅以后《墨子》研究者的成果,是现在的通行注本。吴毓江《墨子校注》,在《墨子间诂》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补充和纠正。以上几种是《墨子》全书的注本。另外,近代以来出现了多种《墨经》的注本,有的注解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有的只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这样的注本主要有范耕研《墨辩疏证》、鲁大东《墨辩新注》、伍非百《墨辩解故》、谭戒甫《墨辩发微》、邓高镜《墨经新释》、高亨《墨经校铨》。关于《墨子》中的军事著作的注本只有一种,即岑仲勉《墨子<备城门>各篇简注》。可读清代孙诒让《墨子间诂》,其中《天志》、《兼爱》、《尚同》、《尚贤》诸篇可细读。

9. 《老子》。也称《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期老聃著,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时期,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及《韩非子·解老》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顺序不同。《老子》书是先秦道家的主要著述之一,是研究老子的唯一直接史料。书中涉及用兵问题,但它不是兵书,而是一部哲学书,历来没有争论。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提出“《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第376页),“《老子》是一部兵书”(帛书《老子》的《出版说明》)的看法,并没有得到多数研究者的认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包括《老子》甲、乙、丙三种文抄,是把握和研究《老子》的又一新材料

现存主要古代注本有: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明焦竑《老子翼》,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近现代人的主要注本有:劳健《老子古本考》、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核诂》、任继愈《老子绎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等。帛书、楚简《老子》的出土和公布,对《老子》的文字校定、字句解释、流传变迁等研究都有一定帮助。

10.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述总集。“内篇”为庄子所写。“外篇”、“杂篇”为其后学所著。总共33篇。《庄子》是战国道家主流派老庄学派的著述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为52篇。今本是经西晋郭象编定的,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的作品,“外篇”和“杂篇”是庄周后学的作品,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还有人认为“内篇”与“外篇”、“杂篇”不反映作品时代的先后,而是按照内容来分的,如说“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唐成玄英《庄子疏序》),或说“内篇明无,外篇明有”(唐荆溪《止观辅行口诀》)。无论如何,《庄子》一书作为研究战国老庄学派的最重要的基本史料是没有问题的。应特别指出《庄子·天下》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总结先秦学术思想的著作,从道家的学术观点出发,对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各学派的关系提出了看法。《天下》篇还保存了杨朱和辩者惠施等人的重要史料。

《庄子》一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晋郭象《庄子注》、明焦竑《庄子翼》、明清之际王夫之《庄子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近人郭庆藩《庄子集释》等。可读郭庆藩《庄子集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版。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知北游》可细读。

11. 《孟子》。战国中期孟轲及其弟子所作,或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记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为7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1篇,包括“外书”4篇。“外书”4篇是否是先秦著作本来就有疑问,而后来又失传。今存“外书”4篇是明代人的伪作。今本《孟子》7篇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分上、下篇,共为14卷。这本书是研究孟子思想的基本史料。《孟子》书中多处引用了墨子的观点,可作为研究墨子思想的间接材料。《孟子》书中引用了道家杨朱学派的观点(见《孟子·滕文公下》),以及农家许行的言论(见《孟子·滕文公上》),因为杨朱、许行、告子都没有著述传世,孟子的引文就成为研究这些学派思想的珍贵史料。

《孟子》的古代人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南宋赵顺孙《孟子集注纂疏》、清焦循《孟子正义》。今人注本主要有杨伯峻《孟子译注》等。其中《梁惠王》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可细读。

可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本是《十三经》的组成部分,《大学》与《中庸》分别是《礼记》中的篇目,《礼记》也居于《十三经》之列,因此,《四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十三经》的缩略和选编。《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12. 《孙子兵法》13篇。《孙子兵法》13篇,春秋末期吴人孙武或其后学所作,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也是研究春秋时期军事哲学的重要史料。关于孙武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见于《计》、《地》、《田间》、《谋攻》各篇。关于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势》、《虚实》、《谋攻》、《九变》各篇。关于孙武的认识论史料,主要见于《田间》、《计》篇。

主要注本有:《孙子十一家注》,是三国以下古代人所作注解的汇集,11家是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晳、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皞、孟氏、何氏。近现代人的注本有:杨柄安《孙子集校》,郭化若《今译新编孙子兵法》。1976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南宋以来,一直有人怀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为一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这个怀疑是错误的。《孙膑兵法》是战国孙膑所作,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已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张震泽的《孙膑兵法校理》。可读郭化若《孙子今译》,其中《势篇》、《虚实》、《谋攻》、《九变》可细读。

13. 《荀子》。汉代称《孙卿子》,西汉刘向看到过323篇,删去重复的290篇,编定32篇。今本32篇,是经唐杨倞重新编定的。32篇中大部分为战国末期荀况所作。《大略》、《宥坐》、《子道》、《哀公》、《尧问》各篇疑为荀子后学的杂记。《天论》论述唯物主义自然观,《非相》反对迷信巫术,《正名》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性恶》集中阐述人性学说,《解蔽》论述认识方法,《王制》、《富国》记述社会政治思想,《礼论》探索礼的理论根据,《乐论》是音乐理论,《劝学》、《修身》论述教育思想,《论兵》提出军事理论。《非十二子》是一篇学术史著作,对先秦各学派12位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墨子、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子的学术思想进行评论,认为各家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又各有不足之处。主张以“尧、舜之则”、“孔子、子弓之义”来“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

《荀子》的主要注本有:唐杨倞《荀子注》,清谢墉、卢文弨《荀子篇释》,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荀子简释》。可读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版。其中《劝学》、《王制》、《富国》、《天论》、《解蔽》、《正名》、《性恶》诸篇可细读。

14. 《韩非子》。原名《韩子》,后人为与韩愈区别改称《韩非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55篇,与今本篇数相同,大部分为韩非著作。《初见秦》、《存韩》、《难言》、《爱臣》、《主道》、《有变》、《十过》、《饰邪》几篇是否为韩非的著作,存在一些争论。容肇祖《韩非的著作考》(见《古史辨》第四册)一文对《韩非子》真伪问题提出的疑问最多。总体来看,除个别传抄文句外,《韩非子》各篇都可作为韩非思想的史料。

《韩非子》的主要注本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收集了清代学者校勘、训诂的研究成果。近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比王先慎的《集解》内容更为详备。梁启雄《韩非子浅释》注解比较简明。可读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版,其中《五蠹》、《显学》、《解老》可细读。

15. 《易传·系辞》。《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哲学著作,约在战国末年成书,包括10篇,又称《十翼》,或称《易大传》。其中《系辞》上下篇阐述了人们应顺应时势、自强不息的道理。《易传》的篇名和内容是:《彖》上、下两篇,解释64卦的卦名、卦义、卦辞,分别排列于64卦经文之后。《象》上、下两篇,解释卦名、卦义者64条,解释爻辞、用辞者386条,分别插入经文相应部分之后。《系辞》上、下两篇,主要论述《易》的义蕴与功用,也谈到筮法和八卦起源,还选释爻辞19条,独立成篇。《文言》一篇,解说《乾》、《坤》两卦卦、爻辞。分别排在《乾》、《坤》两卦经文之后。《说卦》一篇,主要记述八经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一篇,解说64卦的顺序;《杂卦》一篇,杂解64卦卦义,这三篇也都独立成篇。《易传》的写作时代和作者历来争论不休。目前多数人认为,《易传》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作品,各篇产生的时间也有先后,作者是儒家中一个派别的学者。可读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版。

16.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著,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这部书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部文献,也是先秦文献中惟一不存在真伪问题的文献。其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重要。全书由《八览》、《六论》、《十二纪》构成,共26卷160篇,20余万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阴阳各家,保存着后代散失了的先秦各家思想史料。《劝学》、《大乐》保存着儒家的有关史料。《月令》(《十二纪》中各组文章的首篇)保存着阴阳家的有关资料。《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审分》保存着道家有关资料。《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保存着兵家有关资料。《上农》、《任地》、《辨土》保存着农家有关资料。《当染》、《首时》、《尊师》、《高义》、《上德》、《去宥》保存着墨家有关资料。《应言》、《淫辞》保存着名家有关资料。

主要注本有: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注》、梁玉绳《吕子校补》,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解》等。可读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国书店版。其中《重己》、《贵生》、《爱士》、《去宥》、《上农》诸篇可细读。

17.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传记史料是《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卷六十三《司马迁传》。《太史公自序》首叙先祖世系,于其父司马谈事迹叙述较详,并录引了司马谈的论著《论六家之要指》。次以答上大夫壶遂问的形式阐明《史记》写作宗旨。末系《史记》130篇提要。《汉书·司马迁传》前一部分照录《太史公自序》,叙述司马迁的先祖世系及其生平。中间引用司马迁答上大夫壶遂问,亦照录《太史公自序》,接着列举《史记》130篇篇目。后一部分全文录引司马迁《报任安书》(又见于《昭明文选》)。《报任安书》抒发司马迁受刑后的愤怨心情及隐忍苟活以完成《史记》的抱负,是理解司马迁思想性格的重要史料。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在思想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史记》各篇都有冠以“太史公曰”的史评,在《纪》、《传》部分置于各篇尾,在《书》、《表》部分置于篇首或篇中。这些史评直接表达司马迁的思想观点,是探讨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材料。

《史记》的注释有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今有日本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

18. 《论衡》。东汉时思想家王充所作,对经书和谶纬的“虚妄”提出批评。《论衡》中的《自然》、《谈天》、《道虚》、《物势》、《寒温》诸篇是自然观的重要篇章;《实知》、《知实》诸篇是认识论的重要篇章;《论死》、《订鬼》、《死伪》诸篇是无神论的重要篇章;《治期》、《齐世》、《宣汉》诸篇是社会政治和历史观的重要篇章;《命义》、《逢遇》、《命录》、《偶会》则具有命定论的思想。在古代,除极个别人(如清初的熊伯龙)称赞王充的无神论外,赞赏者多以其论点新奇,可以作为“谈助”,如宋高似孙《子略》说:“谈助之言,可以了此书矣。”反对者则斥其“过激”,如宋黄震《黄氏日钞分类》卷七十五说《论衡》“持论至于过激,失理之平正”。以至认为它“诬及圣贤”、“非圣灭道”(《四库全书总目·卷首》)。

《论衡》一书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古代没有注释。近人的注释有黄晖的《论衡校释》和刘盼遂的《论衡集解》。黄著资料丰富,刘著见解新颖,二书可以互相补充。其中《自然》、《谈天》、《实知》、《论死》、《订鬼》诸篇可细读。

19. 《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与《神灭论》。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篇名文。僧肇的《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是当时中国佛教所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总结。《神灭论》是南齐时思想家范缜著,以问答形式阐述“形神相即”的无神论思想,反对佛教“形神相异”的理论。以上三篇可读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一书的附录,人民出版社版。

20. 《法宝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坛经》,是禅宗的代表作,为六祖慧能的传教记录。由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汇编而成,一卷。对于《坛经》的作者,胡适曾提出异议,他根据《坛经》古本、唐韦处厚《兴福寺大义禅师碑铭》(见《全唐文》卷一七五)等文的有关记载,认为《坛经》的作者是神会而不是慧能,此说可作进一步研究时参考。多数版本分为10品,即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咐嘱。其中《行由品》、《宣诏品》、《咐嘱品》等主要是介绍慧能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弟子们的遗嘱。《定慧品》是阐述无念、无相、无住等禅宗教义。《般若品》、《疑问品》等是论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顿渐品》是介绍顿悟的修习方法。《机缘品》、《坐禅品》等批评佛教的一些旧传统和仪式。

《坛经》的版本大体有四种:① 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记,1卷。共57节,不分品目。这是最古的版本。② 日本兴圣寺本。书名是《六祖坛经》,唐惠昕改编,3卷,16门。这本书原由南宋绍兴(1131—1162年)时晁子健翻刻于蕲州,后流传日本,由兴圣寺重刻。③ 曹溪原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宝经曹溪原本》。不著撰人。1卷,10品。2万多字,比《敦煌写本》字数多一倍。有人认为,这就是宋代契高的改编本;也有人认为,此即是元代德异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刊印本。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宗宝改编本。书名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1卷,10品。其中品目与前本不尽相同。这是常见的通行本。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刊印以上四种版本的合编本。《坛经》还收入《大藏经》卷四十八。另有齐鲁书社1981年版《坛经对勘》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郭朋《坛经校释》本。

21. 《张载集》。北宋时期思想家张载的著作汇集为《张子全书》,中华书局改版名《张载集》。其中《正蒙》影响较大。《张载集》,共14卷。其中包括《正蒙》3卷、《易说》3卷、《经学理窟》5卷、《语录》1卷、《文集》1卷、附录1卷。中华书局版的《张载集》还增加了一些佚文。《正蒙》是张载汇集一生言论而编定的,可以代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他死后,弟子苏昞依据《论语》、《孟子》体例编为章次。《张子全书》有明代徐必达刻本,清代眉县本、《四库全书》本、光绪(1875—1908年)《西京清麓丛书》本,中华书局1978年本。

22. 《朱子语类》。宋代理学家、学者朱熹的语录汇编。他撰著宏富,有《四书集注》等。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可选读若干条。朱熹一生著书甚丰。他的语录被门人黎靖德汇集分类编纂为《朱子语类》140卷,他的诗文杂著被其子朱在编纂为《朱文公文集》。以后又有续集,不知何人所编,又有别集,为余师鲁所编。文集、续集、别集合称《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的版本有宋咸淳(1265—1274年)本、明成化陈炜刻本、《四库全书》本,《朱子大全》有明嘉靖源潘璜刻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朱熹著作也大都有单行本,兹不一一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联合出版《朱子全书》,共27册。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出版《朱子全书外编》4册。

23. 《传习录》。作者为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其思想对明、清和近代都有影响。其著作后人编有《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38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卷一至卷三是王守仁的弟子徐爱编辑的《传习录》上、中、下,包括语录及一部分书信。卷四至卷八为另一弟子钱德洪编辑的“文录”,称之为“正录”,以区别于卷九至卷十八的“别录”。“正录”收集“讲学明道”的文章与书信。“别录”则收集奏疏与公文。卷十九至卷二十五称作“外录”,收集诗赋与应酬文章。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为“续稿”,为补遗性质。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八为“附录”,包括王守仁的学生给他作的年谱,以及记述王守仁祖先事迹的《世德记》。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王文成公全书》38卷为底本的标点本,共41卷,名《王阳明全集》,上下册。2011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阳明全集》,共3编6册,54卷。把握王守仁的思想,最主要的资料是《传习录》与《续编》卷二十六中的《大学问》,此外“文录”中的部分书信与杂著也可资参考。

24. 《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著,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理论深度的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著作。黄宗羲思想上受东林学派和刘宗周的影响很大。他写的《明夷待访录》有中华书局校点本。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均有中华书局的校点本。黄宗羲的著作还有《南雷文案》(后删繁就简编成《南雷文定》,最后又定稿为《南雷文约》)。中华书局曾分别出版过《黄梨洲文集》和《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从1985年起陆续出版《黄宗羲全集》,共12册,到2005年出齐。可读其中《原君》、《原臣》、《学校》篇。

25. 《张子<正蒙>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著。王夫之著作现存有70余种,400余卷,后人汇总为《船山遗书》。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对张载思想的某些方面有继承也有发展。王夫之的著作与思想观念有关的还有《周易外传》7卷,《尚书引义》6卷,《诗广传》5卷,《续四书大全说》10卷,《老子衍》1卷,《庄子解》33卷,《庄子通》1卷,《思问录》内篇、外篇各1卷,《俟解》1卷,《噩梦》1卷,《黄书》1卷,还有表现历史观和政治思想的《春秋世论》5卷,《读通鉴论》30卷,《宋论》15卷。上述各著作,均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1996年,岳麓书社出版《船山全书》16册。

26. 《严复集》。严复为中国近代介绍西学的启蒙思想家。此书由王栻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全书五册,分按语、诗文(上下)、书信、著译、日记、附录等部分。可选读其中《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天演论·译序》。

27. 《康有为诗文选》。康有为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倡导者,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此书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8. 《梁启超哲学论文选》。梁启超是近代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此书198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9. 《仁学》。近代思想家谭嗣同著。1917年上海文明书店出版11卷《谭浏阳全集》。1954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蔡尚思、方行主编的《谭嗣同全集》,1981年该书又由中华书局出增订本,分上下册。《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记述了中国实行变法的必要性及谭氏的哲学、政治思想。

30. 《訄书》。这是章炳麟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章氏哲学思想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31. 《孙中山选集》。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精选了孙中山的著作、论文、讲演和函电。可选读其中部分内容。

(1) 可参考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23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