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外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研究成果

中外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研究成果

【摘要】: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颁发的,也有行业部门颁发的,种类繁多,容易造成劳动者无所适从。到目前一直没有改变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种类繁多等弊病,建立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应对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分类管理。第三方机构由行业人员、企业人员、职业学校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意在保证证书的公平性、有效性。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标准统一、互相衔接的资格证书制度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其基础性的工作。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教育证书与学历证书不衔接,缺乏社会化管理机制等。建立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制度。

一、当前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弊端

(一) 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

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含金量低,考核认证内容滞后,考核形式单一。在含金量方面,职业资格证书所反映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匹配,技能鉴定与企业生产岗位要求尤其最新技术脱节,不具有针对性,企业认可度较低。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方式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人通过不正当渠道来获得,不能代表持证者的技术水平。在考核内容方面,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适应技能型、操作型工作岗位,尚未包括服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全部职业。[10]目前职业技能鉴定更多适应单一岗位工作需要,如车工、钳工等,缺少复合型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办法,这与目前岗位对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现状不符。很多急需工种并未纳入鉴定中,职业学校很多专业并没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技能鉴定缺乏对学生劳动态度、创造精神、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等与工作效率密切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纸笔考试较多,实际操作考试分量不足,而且集中考试较多,分散考试不足,网络考试等形式较少,与现代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存在矛盾。

(二) 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学历证书体系不衔接

关于这两类证书的衔接是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当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分工导致了教育与生产的脱节,而教育与生产的脱节又进而导致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脱节。[11]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互动中还存在很多难题: 职业院校双证衔接和沟通存在相当的难度;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始终存在多种不平衡性: 既包括证书在文理科类型、技能操作与管理类、单一岗位和复合技术岗位间的不平衡,也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在城乡间、区域间实施的不平衡。[12]另外,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设置现状也不相符。诸多原因,导致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学历证书体系不衔接。

(三) 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缺乏社会化管理机制

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社会化管理机制,证出多门,管理混乱。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颁发的,也有行业部门颁发的,种类繁多,容易造成劳动者无所适从。从鉴定机构的设置来看,劳动部门所管理的鉴定机构居多,教育部门所属的职业学校及其他部门所属机构设置较少,导致劳动部门既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者,同时又是提供者。[13]

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用人选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构建新型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二、构建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 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分类管理制度

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建立起来的。到目前一直没有改变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种类繁多等弊病,建立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应对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分类管理。

我们建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涉及高危、风险较大的特殊工种。这类工种的技能考核涉及社会的安全问题,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领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并负责管理,属于强制性职业的资格考核。第二类为对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且技术需要长期积累的工种,由国家将职业资格考核和管理的权限下放给由行业协会或学会,会同企业、职业学校三方共同组成的第三方机构,来组织领导。这类考核属于非强制性职业的资格考核。第三类为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技能的获得可凭短暂培训获得,并不需要长期学习的工种,由国家下放权力给企业或职业学校来组织、领导或者同样由第三方组织机构实施。这类也属于非强制性的职业资格考核。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分类管理,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和实施,减轻了政府职责负担,也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技术的发展而更新,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获得从业人员的认可。

(二) 建立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

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分类管理之后,有一大部分技术工种需要由第三方机构来组织实施,并负责管理和更新,因此应该建立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第三方机构由行业人员、企业人员、职业学校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在第三方机构中,行业发挥职业教育指导作用,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牵头制定本行业职业标准、人才标准、课程标准、培训计划、考试标准和规则等。

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意在保证证书的公平性、有效性。第三方机构成员中虽然有证书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但他们不是主要成员,主要成员是处于中立地位的行业协会、学会、商业等行业组织。第三方职业资格考核制度保证了证书的公平性。第三方机构中企业和行业人员深知市场对证书的需求,可以保障证书的有效性,及时更新证书考核内容,并根据需要丰富证书考核形式。

(三) 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与学历证书互认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分离,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不便,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制度。双证融通的方式有三种: ①直接对等互换式: 在某种层级上建立对等关系,相互承认、对等互换; ②拼接式: 学历教育加上职业资格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 ③融合式: 同一课程中融合两种标准要求和内容,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即获得两类证书。[14]

第三种融合方式肯定是最好的。融合式互认方式的形成,需要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考核都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一方面,需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建立在对职业分类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课程开发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职业学校课程内容围绕该职业或职业群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设置。另一方面,需要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国家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更新和完善现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目前很多英语国家尤其美国在职业资格的制定、修订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视职业分析的作用,将其作为第一步工作来开展。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和就业培训中心(Center on Educati on and Training for Employment)运用DACUM法进行职业/工作分析,为俄亥俄州教育局数个职业资格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5]只有两者的考核都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两者稳固、长期、有效的衔接,才能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内部根本性的融合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