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发掘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规律,探讨其特点,无疑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图3.4 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特点 严谨性每一部法案的出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超前性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又一鲜明特点是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 公平性追求公平,特别关注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是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09-23
(一) 日本殖民时期(1945年以前)
1895年,清政府由于甲午战争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此,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台湾才回归中国。这期间,从1895—1945年,前后51年,史称日据时期。[1]
在此期间,日本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在台湾实施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制度,即统治者(日本人)教育系统与被统治者(台湾人)教育系统相对立的不平等的学校制度。它把普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主干系统完全保留给日本人独占,而把职业教育列为旁系有限度地开放给台湾同胞。台湾同胞求学无他门,只好走向职业学校或职业补习学校。此类学校的专业主要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水产以及家政,其教育目标为培育基层的技术人力;学校设备差、学制短,相当于初级职业学校;学生既不能转学,又不能升学。据统计,1944年台湾的职业学校有27所,职业补习学校90所,其中以农业学校为多,工商职业学校较少。这种殖民地职业教育制度推行了半个世纪,为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
(二) 光复初期(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中国。光复后台湾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消化大量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希望通过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既缓解初级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促进教育水平提升,又能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光复初期,当局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只是主观上的努力,因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目标。[3]
此期间,台湾省教育处先把原来的实业学校及职业补习学校都改为职业学校,并对部分在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学校进行适当调整与整并,规定入学资格为国民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3年,使之与初中平行。后来发现这种改制不妥,“教育处”才依据1932年《职业学校法》,于1946年6月,制订了《台湾省职业学校新旧制调整办法》建立三三制之初级、高级职业学校,分别招收国民小学、初中(职)及毕业生。其中初级职业学校以培育初级人力为主,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高级职业学校培育中级技术人力,除个别私立职业学校外,一律改制为省立职业学校。明确县市以举办初级职业学校为主,省立职业学校则以高、初级合办为主。[4]
(三) 技术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此阶段台湾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光复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期间,教育还延续日据时期的制度。由于日本统治台湾时期采取“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所以技职教育处于萌芽阶段,技职教育体系最高学历仅为高级职业学校,而且以农业高级职校为主要种类。此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台湾技职教育不可能快速发展,只能是与经济相适应的低端发展。
二、现代技术及职业教育的起步发展阶段
(一) 初级技术职业学校兴起(1950—1959年)
20世纪50年代台湾产业结构为“农业为主,以农养工,以农促工”,支柱产业仍是农业。[5]在推动工业化的初期,因为缺乏资本与技术,自然资源又贫乏,大部分民生物资依赖进口,造成国际收支巨额逆差。生产资源中唯一比较丰富的就是普通劳动力,于是政府决定先发展生产规模不大、所需资本不多、劳工技术要求不高、建厂期间较短的劳力密集工业,来替代进口,减少外汇消耗,平衡国际收支,同时创造就业机会。[6]1953年起开始制订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此计划使20世纪50年代成为第一阶段进口替代时期。在此期间,为了配合台湾政府以“农业培养工业,依工业发展农业”政策,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扩充工、农两类,并且明订技术及职业教育宗旨在于培养技术专门人才,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技职教育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主要有: 1951年起台湾“教育部”陆续公布实行各类职业学校暂行课程标准,确定了各级职业学校训练重心;1953年,“教育部”又组织工业教育视察团视察全省工业职业学校及专科以上学校后,决定采取美国工业职业学校单位行业训练方式,此训练方式的引进标志着台湾现代技职教育的兴起;同期,又准备设立三年制专科学校,并将绩优高职改制为专科学校,力求量的增加;1954年开始引进美国单位行业学制,并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技职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的改革,使课程专业化,技术专精化,加强加重工厂实习的上课时数;[7]1956年起,鼓励生产工业机构附设各类私立职业学校,其办理成绩优良者,由政府奖励,将部分职业学校改制为五年制职业学校,并指定部分职业学校附设实用技艺训练中心,利用已有的师资、设备,在假期或晚上办理各种短期技艺训练,并逐年推广,扩大教学对象,增加对社会的贡献。[8]
(二) 技术及职业教育形成(1960—1970年)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地区打开了国外市场,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从进口替代阶段发展到出口扩张阶段,经济发展朝向以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9]使得轻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台湾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过渡。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台湾经济受到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困境,迫使台湾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着手发展重工业,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资讯、电机以及机械工业,台湾开始准备进入第二阶段的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为了加强国际竞争,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台湾当局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段时期技职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0]
在此时期台湾地区跨越了第三、四、五期的四年经建计划,其中, 1966年台湾地区“行政院”正式公布了首次人力发展计划,将技术人力培育计划纳入了经建计划中,并提出优先设置工业类科的方向,工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技职教育体系的主流。[11]对技职教育相应的主要改进措施有: 1960年初,台湾“教育部”除继续扩充高职教育外,也积极扩充专科学校,并开放私人兴学,致使专科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1964年,修正各类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以单位行业训练为原则、以技能训练为重心设计课程;1965年订颁《五年制职校设置暂行办法》、《专科以上学校夜间部设置办法》,利用现有的专科学校师资设备扩大并推广教育,鼓励在职青年进修;1968年,为了扩充专科学校的规模,运用建教合作的办法,开始试办两年制专科学校,同时“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主管此类教育;同年8月,台湾地区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原初级职校和五年制职校均停办,一律改办高职;随后1969年起,为发展职业教育,逐年调整高中与高职在学人数比例,由原来的6∶ 4调整为4∶ 6;1971年采纳西德职业教育特色,试办阶梯式教学,即先基础教学,再分科教学,在企业机构实施专职教学;1973年着手进行研拟修正职业学校法及专科学校法并将“专科职业教育司”改名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除主管原有专科教育、职业教育外,另增加技术学院;1974年8月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台湾技术及职业教育体系,开创了技职教育体系的新纪元。[1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比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已快速发展,但仍停留在专科层次;中等技职教育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第一所技职学院的兴起,技职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即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三阶段式的一贯体系,成为台湾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至此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13]
(三) 技术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1950—1970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此阶段经济以轻工业为主,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的发展关键期。此阶段教育出现了专科学校,实现了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的初步构架,由于经济以轻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类高级职业学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配合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级职业中学毕业生就读大专的机会,这期间建立了11所专科层次专科学校。
三、现代技术及职业教育的迅速成长阶段
(一) 各类型学校迅速成长(1970—1989年)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地区的工业生产渐臻成熟,开始迈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由于深受美元贬值、粮食短缺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等影响,台湾经济面临停滞之困境,于是在1974—1978年,台湾陆续推展十项建设,使得台湾地区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即进入了第二次进口替代阶段,重点为石化工业,使经济仍能维持低度增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科技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并重时期,即处于自由化、国际化及产业升级阶段,此一阶段之重点产业为电子信息业,至1989年台湾信息工业已成为仅次于电子、纺织的第三大产业。[14]
在此期间,由于经济开始转型升级,朝向高科技产业发展,技职教育乃根据需求全面调整学校和科系,并以群集观念重新规划课程,使得专业能力与行业之间的转换得到衔接;同时提升发展技职教育层次,积极发展专科学校以及增设技术学院,以因应科技提升的能力需求。主要改革措施有: 1976年再次修正职业学校法和专科学校法,明订五年制、二年制两种类型;1977年研究对培养基层技术人力的职业单位行业课程发展为行职业群集课程的高级职业学校课程;1979年实施第一期工职教育改进计划,时间3年,重点在于加强师资的培育与在职进修、调整类科的设置及其课程、充实教学与实习设备、开辟高职学校工业类科毕业生的进修渠道;同年,第一所技术学院增设工程技术研究所,招收硕士班研究生;1980年根据“行政院”经建会的台湾经济建设十年计划人力部门计划,再度将高中生与高职生的比例由4∶ 6调为3∶ 7;1982年执行第二期工职教育改进计划,时间3年,重点在于教材、教学与实习设备的应用,落实学校辅导与教育成效评估,并试办商业资讯教育;1983年8月起,试办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简称延教班);同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5]
(二) 技术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重工业,高附加值产业也使出口贸易急速发展,产业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态势: 中等层次人才需求与高中阶段的农业、工业高级职业学校继续发展,商业类高级职业学校发展更为迅速;培养专门的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校增加至76所。高层次职业人才的培养进入技职教育: 这期间,1974年台湾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技术学院成立,1979年该院成立研究所,举办硕士研究生班,1986年设博士研究生班。[16]
四、现代技术及职业教育的逐步完善阶段
(一) 立交桥式技职体系形成(199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的经济进入全面转型和全面寻求产业升级的阶段,产业结构显著改变,高科技产业及服务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制造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加提高,而将重心转移到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大量培育中高级技术人才与管理阶层,适时配合时代脉动调整。此期间,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且提升实用专业人才素质,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进行了以下主要变革: 1991年起试办高职学校学年学分制,弹性调整高职学生就业年限,办理在校生丙级技术士技能检定,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加强建教合作;1993学年度起,办理发展与改进中学技艺教育方案并核准高职设立普通科;1994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强调技职师资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995年开始提出增扩高等技职教育,提升教育品质,将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保留附设专科部;1997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同意将5所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进入21世纪以后,技职教育变革更加灵活,主要措施有建立高等技职回流教育制度、开辟多元技职入学渠道、发展改进国中技艺教育、实施两季招生、加强弱势族群技职教育、继续增扩高等技职教育等。[17]
(二) 技术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20世纪90年代,伴随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台湾在继续实施80年代后期提出的科技发展计划和工业升级的指导方针的基础上,以信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在鼓励高科技产业的同时,进一步鼓励传统工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18]这也提升了产业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台湾技职教育开始全面调整专业设置。[19]1994年,开始将办学质量好的专科学校升级改制为技术学院,1995年开始以技术职业教育的转型与革新方案为依据,将办学质量好的技术学院升级改制为科技大学,以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职教育的需求,遵循教育体制改革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律。
综上所述,台湾技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技职教育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反映是适时的、良性的,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有关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的文章
[48]发掘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规律,探讨其特点,无疑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图3.4 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特点 严谨性每一部法案的出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超前性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又一鲜明特点是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 公平性追求公平,特别关注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是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09-23
印度政府中有17个以上的部门为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提供支持或资助。图5.2 印度现行学制图[6]印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比较薄弱,但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职业技术体系。......
2023-09-23
英国政府多年来着力对各种类型的资格进行整合,然后按等级区分各类资格证书,再将职业资格与教育资格纳入到同一资格框架体系中,并在其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建立起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从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与劳动就业的结合问题,最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2023-09-23
经济发展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实际操作型人才,没有这些人,再好的技术都无法应用。......
2023-09-23
(一) 政治背景“文革”结束后的1987—1992年,中国结束了政治运动,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78—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以15.5%的平均速度增长。相应地,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1992年间几乎都是上升的,由1978年的24%上升到1992年的35%。......
2023-09-23
《巴特勒教育法案》成为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故又称《1944年教育法》。二战前,社会各界就发出了教育改革的呼声;二战期间,英国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育改革又成为人们议论的战后社会重建的重要课题之一。法律颁布后,国家和政府却将着眼点集中在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上,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023-09-23
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颁发的,也有行业部门颁发的,种类繁多,容易造成劳动者无所适从。到目前一直没有改变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种类繁多等弊病,建立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应对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分类管理。第三方机构由行业人员、企业人员、职业学校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意在保证证书的公平性、有效性。......
2023-0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