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开始萌芽并逐步前进的。从现代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同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全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经达到300多万人。......
2023-09-23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政治、经济背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同样发生变革。
(一) 政治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局势中,中国在政治上同苏联结盟。尽管如此,在外交上还是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在经济上受西方的封锁,不得不借助苏联。当时,自力更生、寻求壮大是中国不得不走的一条发展道路。
1.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政治结构上,新中国模仿苏联,国家实行计划管理体制,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都拥有管理权。
1952年11月,中央政府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目的是为全国编制和执行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经济发展开始走向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党和政府开始加强对整个城市的经济控制权,保证和促使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和顺利发展。同时,行政手段参与生产管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第一年。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控制能力也逐步加强。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农村和城镇对个体或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际,1957年党中央开始了整风和反右的运动。这次政治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较大、持久的影响。
在反右运动还没结束之时,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进行工农业生产、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政治运动。此次政治运动改变了全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民不再以农业为主,工人也不再以生产为主,纷纷抽取主要力量投入到大炼钢铁的活动中。各地区成立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全体成员均在大食堂里吃饭。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同时,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盟国苏联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这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导致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
3. 进行阶级斗争的运动
1962年,党中央又发起了阶级斗争的四清运动,目的就是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四清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基层或组织内部找到阶级敌人,并进行相应的夺权和清理工作。此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全国的工农业部门内部纷纷发起了相应的学习运动。
4.“文革大革命”
1966年,对中国文化教育界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这场“革命”对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非常严重。许多知识分子被迫害,教育工作被迫中断。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发生,影响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正常进行。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总之,自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中国的政治运动不断。政治运动不但影响政治和经济,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
(二) 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呈现波浪式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和经济成分。
1. 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有增有降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的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呈现波浪式的发展模式,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则是有升有降,升降交叉进行。
1949—1957年,国家着力恢复生产,大力发展经济。具体表现在对原有生产体制进行改革,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进行变革,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1957年,分别为1068亿元和168元。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人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
1957—1960年的政治运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在1960年后呈现出来,对生产造成的损害直到1963年后才有所恢复。
1960—1965年,整个GDP以平均3%的速度增长,这远远低于前期的发展速度。但就在这3%的增长速度中,只有第一产业以平均13%的速度增长,第二、三产业都是负增长。1966年,GDP与上一年相比是增加的。“文革”期间,企业的生产遭到破坏,许多工人不再搞生产,聚集起来参与政治运动,导致了1967年、1968年国内生产总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增长速度也变缓。
1969—1977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6%的速度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均值接近10%左右。
2. 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最快。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1%;第一产业的速度最低,平均增长速度为5%。
1952—1957年,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到1957年,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30.1%,第二产业则达到29.4%。
1958—1961年,第二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国GDP的44.5%,其后就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最低时为1962年的31.3%。
1964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注重重工业,并提出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1965年开始由沿海转向内地。生产的重点也由解决吃穿用转变为战备,重工业的总产值再次占到全国GDP的一半以上。轻工业发展则受到抑制。
虽然“文革”对整个对国民经济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时断时续的恢复经济的政策还是带来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上升,只不过增长速度变得相对缓慢。“文革”期间,第一、三产业增长速度较慢,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稍快些。在产业构成上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的发展特征。
3. 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当时城镇的经济成分主要有三类: 国营工业、私营工业、手工业。有关数据显示,1949年私营资本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值超过一半,到1950年还占到三分之一强,1952年以后不到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1957年国营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1.3%,合作社营工业则为4.4%,公私合营工业则为22.1%,三种合计共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8%,私营工业的总产值则下降到12.2%。
“大跃进”则进一步推动国营和集体单位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集体单位。大跃进时期,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大城市也建立了城市人民公社。城市人民公社除了发展原国有企业所进行的生产外,还兴办许多服务行业,如以消费为主的轻工业、饮食业、修理服务业、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等,这些行业多是街道工业或企业,被定性为集体企业。
(三) 劳动力供需的变化
1. 失业率由高变低
1949—1957年,整个劳动力市场呈现一种失业率逐渐降低的状态,国有企业的职工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体。
由于战乱和政权更替,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企业停产,许多工人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23.6%。1951年的“三反五反”政治斗争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导致解雇不断增加,失业人员增多。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经济快速发展,到195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5.9%。城镇的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在1952年,城镇就业人员为2486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2.0%;其中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职工有1603万人,占总体的64.48%。到了1957年底,城镇就业人员有3 20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3.5%;而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职工则达到了3101万人,占总体的96.76%。相应的城镇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63.56%上升到1957年的76.47%,1957年比1952年城镇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人口流动的方向是由私营企业向国营企业流动,由城镇向农村流动,而农村职工向城镇的流动却被限制。
2. 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
大跃进时期则是劳动力流动比较活跃的时期,不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而且女性、无业居民也投入到这场生产活动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1958年达到全国就业人数的26.6%,这个比重在改革开放30年后才被超过。国家单位的职工人数仅仅在1958年就几乎增加了2100万,与1957年相比增加了85%。1959和1960年又增加了500万。1960年结束时,国家单位就业的最高水平是5044万。1960年全国城镇职工人数达到6119万人,另外还有接近300万的家属。
3. 压缩城镇就业人数
1959—1977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压力就非常巨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开始压缩城镇职工,并通过政治运动把城镇的新就业人员推向农村,即所谓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59年6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减员裁人的通知,禁止企业私自招工,把“大跃进”以来所招用的农村人员精减回农村,同时对愿意下乡定居的城镇居民和在“大跃进”以前进城的农民回乡也大力支持。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规定企业在接下来的三五年内不得从农村招收工人。此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63年。到1963年年底,全国全民所有制职工要控制在3100万人左右,比1960年减少接近一半的员工。
1963—1977年之间,随着城镇新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旧的失业人口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就业压力就已经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就呈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为了解决新增劳动力,党的团委组织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把城市就业人口引向农村,从此拉开了城镇劳动力向农村转移的序幕。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整个教育基础较差,职业教育体系也同样如此。
(一) 职业教育思想
新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共同纲领》,提出:“国家应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在国家自力更生、寻求壮大的发展道路上,为壮大我国工业经济,提高国有单位职工的素质水平,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国家提出了应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
1. 培养经济建设的所需人才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就是发展工业,急需的人才也是中等水平的工业技术人员,需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的人才。当时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技术学校比例、扩大技术学校规模等,职业学校被称为中等技术学校。在1951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应该重视和办好中等教育》的社论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批中级建设人才。因为依据当时经济发展的形势来预测,工业可能在两三年内就需要几十万的技工和技术员。农业则可能需要大量的普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村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文教卫生则需要大量的小学和工农学校的教师、助理医生和卫生员等。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2. 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
为了让劳苦大众及其子女都能够接受教育,享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较好的学习条件,职业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入学门槛放低,全国不做统一规定,当时的原则就是让小学毕业生、失学工农青年、成人有入学的机会,因此除一般的在校生外,还应包括劳动者、在职干部等。
3.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当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增加学校数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方向走向单一化和专门化以适应经济建设专业的需要,并且逐渐地按照可能和必要,将这些学校移归各有关业务部门管理,以便这些学校能够完满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的类型可以是中等技术学校、艺徒学校,或技术训练班,或者选择重点,在城乡高级小学设置短期技术训练班。正如周恩来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的那样,“除整顿和发展正规的技术学校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种速成性质的技术训练班,或在各工矿企业和农场中以及各技术学校中附设各种业余性质的技术补习班或训练班,务使正规的、速成的、业余的各种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得到适当的配合发展”。
(二) 职业教育制度
1949—1976年,关于职业教育的制度内容主要通过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会议、相关的决定和实施办法等方式来颁布实施。具体颁布时间和内容如表9.1。
表9.1 1949—1976年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和发展特征
续 表
续 表
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主要特征如下。
1. 引进苏联的职教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方面,教育部主要工作就是整顿旧的教育体制,引进苏联的职业教育制度,根据需求创办各种中等技术学校或技术训练班;有重点地在高级小学附设技术培训班;尽量设法使全国高校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除升入一般初中及高中或直接就业外,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或培训班,培养他们成为初级中级技术人员,为国家建设服务,实现不同教育内部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衔接。
2. 职业教育的分类
(1) 正式的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需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把职业学校改称为中等专业学校。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短期人才需求,明确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任务就是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相当于高级中学程度)和初级技术学校(相当于初级中学程度),并已分别规定其修业年限和招生条件。
(2) 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规定除正式的学校教育外,还提出了大量兴办多种多样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补习学校和训练班,从而保证对工人、农民的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及一般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办学的形式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全国将有三类主要的学校: 第一类是全日制的学校,第二类是半工半读的学校,第三类是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的学校。
1958年,以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提出要试办半工半读学校。1964年,刘少奇提出:“农村大办、城市试办、各行各业都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不再发展,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全日制中专学校都要逐步改为半工半读技术学校。”
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直接关系,因此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劳动和教育方式,使技术教育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各种技术学校可以互相衔接,工人、农民能够从小学、业余补习学校走进初级技术学校,从初级中学走进中等技术学校,并且同各种专科学校衔接,这使技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保持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管理。1958年以后,无论公办或民办,职业中学和一般中等专业学校的设置和发展,都由地方自行决定。据此,中央各主管部门将教育事业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同年提出“两条腿走路”办教育事业,即办学主体实行“教育部门办学和业务部门办学并举;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并举;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特别是许多厂矿企业单位和市县均举办中等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职业教育由全国统一管理转变为地方和行业共同管理的制度。
1954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规定》并批准《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对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材建设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1954—1956年,劳动部、教育部分别制定了有关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工作、机构编制、领导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等制度。
当时规定初级技术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4年;中等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4年。另外,学制还规定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3年;各种高等学校可附设专修科;各类技术学校可附设技术训练班或技术补习班,培训时间可以是两个月、半年、一年、一年半等。
师资可分为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和生产实习课教师两种。教师的来源由办学部门自行解决,教育部门予以协助。他们主要是从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中选择优秀者留校或送工厂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养提高后任教。
(三) 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情况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我国的职业教育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整顿和建设期、扩展期、缩减期和恢复期。在建设期,中国职业教育按照当时的教育思想被定性为工、农和文教卫等行业培养所需人才的职业教育,所吸收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教育形式也灵活多样。具体数据变化如图9.3所示。[3]
图9.3 1946—1977年我国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数与在校生人数
1. 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的运行状态
(1) 整顿和建设期(1949—1957)。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成立了教育部。教育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改旧建新的问题。所谓旧的问题是指国民党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民间创办的私立学校和共产党战争时期所建的职业学校。新问题则是如何把旧学校改造成满足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校。
面对旧问题,依据当时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指示精神,对当时的职业学校进行调整、整顿。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公立的职业院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妥善接收。民间的私立学校则区别对待,纯粹营利性质的则给予整顿改造,同时扶持办学成绩优秀的学校,因此从图9.3中可以看出,1949年、1950年、1951年中等专业学校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少于1946年,具体数据见表9.2。[4]
表9.2 1946—1951年中等专业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
从图9.3和表9.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于1949—1957年属于整顿和建设期。1949—1950年属于整顿期,中等专业学校从1946年的1626所减少到1950年的1086所,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人数由1946年的38.3万人减少到1950年的25.7万人。1951—1957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则是有增有减,缓慢发展。1949—1957年,学校数量呈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负2.57%,学生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26%,即学校整体数量有微弱下降,学生人数却呈现上升趋势。
在中等专业学校中,除了中等技术与中等师范学校外,国家还建设了工农中学及预科。具体的学校数量与人数如图9.4所示。[5]
图9.4 1950—1957年工农中学及预科学校数及在校生人数
1950年建设了24所工农中学及预科学校,在校生人数为0.4万人;1954年达到最高峰,有87所学校,5.1万在校生,自1955年至1957年则呈现下降的趋势。自1950—1957年,工农中学及预科学校建设的增长速度为年平均13.4%,在校生的增长速度为年平均27.6%。
(2) 扩展期(1958—1960)。随着全国的“大跃进”运动和国家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1958年以后,全国的工厂、公社等各行各业都办学校,再加上要求地方“多快好省地办教育”,故自1958年开始至1961年,中等专业学校无论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职业教育的类型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等专业教育,1957年学校数量有1320所,在校学生人数为77.8万人;1958年学校数量有3113所,在校学生人数为117万人;1960年达到顶峰,学校数量有6225所,在校学生人数为221.6万人。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1960年是1957年约2倍左右。
除了正式的中等专业教育不断增长外,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也有发展。当时还增添了工农中学及预科学校和农业中学/职业中学等类型。
工农中学及预科学校的建设到1960年达到建校以来的高峰期。学校数量虽然只有25所,比1954年的最高值87所少62所,但学生人数则达到最高值,约9.5万人,如图9.5所示。[6]
图9.5 1958—1962年工农中学及预科学校数及在校生人数
国家还根据教育制度要求,在农村和城镇分别建立了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见表9.3。[7]
表9.3 1958—1965年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学校和在校生人数
(3) 压缩期(1961—1970)。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和压缩,特别是对中等专业学校和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工矿企业的技工学校大部分停办。自1961年开始,国家开始压缩中等职业学校。1961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比1960年减少3382万所,在校生学生人数减少了72.1万人。1962年又比1961年学校减少了1329所,在校生学生人数减少了66.8万人。1963—1970年则缓慢下降。但与历史最高峰相比,1970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比1960年减少5138万所,在校生学生人数减少了215.2万人。
(4) 恢复期(1971—1977)。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恢复和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开始逐渐上升。与1970年相比,每年平均增长学校接近200所,每年新增在校生9万人左右。到1977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485所,在校生68.9万人。
2. 职业教育的总体运行情况
(1) 职业教育呈现大起大落的运行状态。若与高等教育进行比较,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运行情况是呈现一种高低起伏较大的状态。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也只在1958年到1962年有较大的增长外,1958年之前保持在200所左右,1962年之后全国都保持在350所左右。在校生人数变化较大,最高时是1960年,当时达到96.2万人,最低时则是1970年,全国只有4.8万人。具体变化如图9.6所示。中等职业学校最高的学校数量为1960年的6225所,在校生为221.6万人,最低时学校数量为1955年的1027所,在校生人数最少则为1969年的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1949—1977年这个阶段,发现呈现一种大起大落的状况,非常不平稳。
图9.6 1946—1977年普高与职业中学的学校与在校生人数比较
(2) 中等技术职业教育一直非常受重视。中等专业学校在当时被分为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两种。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中以工业为主,故在人才培养上优先培养满足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部门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办学原则由教育部与有关业务部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通过调整和整顿,职业学校中工业性质的学校比重呈现出不断增高的特征。1946—1977年中等技术与中等师范学校的比值变化如图9.7所示。自1949年到“文革”初期,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二者的比值呈现一种上升的状态,基本在50%—75%之间徘徊。只是到1969之后才有所下降,但很快又有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中等技术学校在整个中等专业学校中的重要性是相对提高的。但还需要看到的是,当时没有高等专业学校。
图9.7 中等技术职业教育占中等专业学校的比重
(3) 职业教育内容依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在职业教育的具体制度内容方面,国家主要借鉴的是苏联模式。从1950年开始,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来华,翻译了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各种有关的资料,参考苏联的中专学校设置专业的经验,建立规章制度,改进教学和管理方法。
学校专业的设定以《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一览》为基础,各业务部门在制定所属中等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计划时,以中央业务部门集中计划为主,学校之间适当分工,所设专业力求单一。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学校附近有与专业性质相同的工厂、矿山及其他的企业机关单位为依据。
三、对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评析
(一) 职业教育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职业教育受到政治影响。整顿时期,国家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招生对象、管理制度和教育内容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管理机构都表现出较强的政府计划管理的特征。其中,最典型并对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规定就是要求业务部门同教育部门共同办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重心,国家对整个产业结构有着几乎全部控制权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质量是有保障的。
1. 深受政治的影响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深受政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办学模式学习苏联。由于中国当时与苏联的同盟关系,新中国建立后,职业教育的建设模式一改国民党时期的办学模式,全面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从专业设置、教材教法、教师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学校管理等都无不效仿当时苏联的教育模式。
(2) 职业教育与政治运动紧密相关。因教育与政治斗争有关,故职业教育也一样,当时政治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批判“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批判职业教育为“资产阶级制度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导致对中等专业学校和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进行大规模调整,工矿企业的技工学校大部分停办,职业学校的数量大大减少。此种运动一直持续到“文革”中期。
(3) 职业教育的生源与政治运动紧密相关。政治运动经常决定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工农大众,因此职业教育在一定时期培养对象都是出身于工农阶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干部、民族工作者、农村的农民等。
2.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与经济命运紧密相联系,政治计划经济,经济反过来又影响着政治的计划。如进行政权变革时,进行着相应的经济整顿与恢复,城镇失业率上升,职业教育随着也进行相应的整顿。随着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失业率降低,职业教育也相应地进入到建设期,无论学校数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呈现不断上升的特征。
经济顺利运行但政治对经济判断失误,过于乐观的计划使经济发展一时进入浮夸状态,职业教育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增加学校和在校生,不断创办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随着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城镇就业人数也开始压缩,职业教育也进行相应的压缩,有些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甚至消失。政治运动推动了这种压缩,自1966提开始到“文革”中期,职业学校的数量大大减少。但到1970年,工农业不仅恢复到而且超过了1966年或1967年所达到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贯彻的方针也恢复了。简言之,工人的停工,工人与红卫兵的冲突,用铁路运输将红卫兵带往全国各地的串联的做法,致使产量下降了两年。总的来说,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年),国民生产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与此相应的是,职业教育的恢复发生在1970年以后,但职业教育只是在城镇恢复,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发展。
三者的具体相应变化关系见下表9.4。
表9.4 1949—1977年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 立足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心定在工业,国家急需技术工人,同时又需要解决大批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直接创办高等职业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开始创办中等专业学校。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主体,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这使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变得更加紧迫。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也不可能马上培养出所需的人才,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国家就让各工业业务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举办职业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同企业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办学模式大大方便招生、学生的学习实习、职工的继续教育等。当时以刘少奇为代表的部分中央领导人还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半工半读问题是从中国条件、中国特点提出的。中国特点是: 人多、穷、生活水平低,要进行技术革命,人多劳动力够用”。于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就出现了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及农村职业中学。
行业或企业办学,能够把教育与人才培养直接相结合,但存在的问题就是,时间长了就逐渐衍化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局面。相互之间由于制度的惯性而影响了其后的发展变革。
(三) 职业教育比较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的生源来自各行各业,并且生源质量有保障。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由于职业教育的学习部门与就业分配单位紧密相连,因此职业教育无论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还是中等师范学校,大家都非常愿意报考。第二,当时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间短,与普通高校相比,学习者能够很快见到收益,这对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讲是非常现实的,因此很多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职业学校。第三,当时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都发展起来,“文革”中又遭受重批,这对职业院校的恢复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有利的条件。但是,随着“文革”的结束,高等院校的恢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就逐渐丧失了。
有关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开始萌芽并逐步前进的。从现代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同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全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经达到300多万人。......
2023-09-23
(一) 政治背景“文革”结束后的1987—1992年,中国结束了政治运动,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78—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以15.5%的平均速度增长。相应地,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1992年间几乎都是上升的,由1978年的24%上升到1992年的35%。......
2023-09-2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产业才得以建立和发展。1979 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已达19 万辆,形成了以载货车和越野车为主体的汽车产品体系。争论的结果是中国需要发展轿车,中央决定建立现代轿车工业,这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定。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4 年7 月,中法合资成立广州标致汽车公司。......
2023-09-17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即开始了对各地的解放工作,上海解放时,当时中华职业学校的校长为贾观仁。1950年3月11日,江恒源、庞翔勋上任,3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正式批文同意贾观仁辞职和改聘江恒源继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学校正式的交接时间是1952年1月23日,中央轻工业部派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接收,接收后中华职业学校的新钤由上海市教育局颁发,并受上海市教育局指导监督。......
2023-10-14
189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以发展初级职业学校为目的的《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和《简易农学校规程》等教育法令。至此,日本职业教育系统由实业补习学校(初等)、实业学校(中等)和专门学校(高等)三级组成。在一系列法令推动下,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教育被迫适应战争局势。......
2023-09-23
1999年,马宁在《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一文中,详细阐释了“新主流电影”的概念。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建构国家形象、传达国民心态的文化职能,新主流大片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新主流大片致力于在电影故事中建构和传播一个新型的国家形象,展示一种全新的国民心态。正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性呈现中,新主流大片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国家形象。......
2023-08-12
中华职业教育社社所选定在上海,是为了利用其交通便利、人群集中的优势,进而将社的各项事业推广到全国各地。后因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江苏省教育会的房舍已不敷使用,故另设独立社所。委员会由钱新之担任主席,沈恩孚、王志莘、许秋驷、朱吟江、张效良、周静涵为首批委员,之后两次增选了一些委员。......
2023-10-14
经济发展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实际操作型人才,没有这些人,再好的技术都无法应用。......
2023-0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