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 技术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此阶段台湾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光复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期间,教育还延续日据时期的制度。......
2023-09-23
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开放促进了国内外的融合与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并行发展的局面。实施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是职业初中,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六类院校。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层次逐渐上移,1949—1978年以初等职业教育为主,1979—1993年转移到中等职业教育为主,1994年以来过渡到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逐渐从一种层次向一种类型转变,职业教育逐渐有了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实践已经证明,一方面,经济发展推动并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制约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学方向以及生源的选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合适人才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经济发展推动并制约职业教育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变量主要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经济投入、社会观念,职业教育的主要变量是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生源,其相互作用关系如图8.1所示。
图8.1 经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型
(一)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区域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作用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层次。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同,必然导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一般说来,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需要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较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需要面向现代制造业及工业的技能型人才。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该区域的技术水平不同,由此影响该区域的人才结构,并进而影响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发达地区由于处于人才高地优势而能够吸引到更高层次的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2011年高职高专网的统计数据,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比例明显高于落后地区。
(二)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经济投入影响职业教育规模速度与质量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对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最终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经济发展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实施、实习实训设备以及师资和生均经费的投入明显高于落后地区。所以,经济投入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基础建设规模与质量,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业水平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又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就业率,而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与质量。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概率越大,生源规模越大,职业教育发展的就越快。
(三)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职业生源选择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家庭受教育的支付能力,而且影响着人们受教育的观念和行为。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们的观点越先进,家庭受教育的支出也越高,因而也最容易接受职业教育;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人们的观点越落后,家庭受教育的支出也越少。在落后地区,青少年要么选择报考普通大学,要么过早辍学而变成无技能劳动力。这也是为什么越是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生源越充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模型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变量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人才需求、人才支撑。经济发展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变量是操作型人才、产品附加值、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变量间的作用来实现的(见图8.1)。
(一) 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满足技能更新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基础的教育。对学生而言,职业教育所关注的不是学生对复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教师而言,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不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高度,而是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对社会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而是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实际操作型人才,没有这些人,再好的技术都无法应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和技术升级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劳动者也必须不断地进行技能更新。这种趋势将使教育培训机构日益专门化,培训职能日趋职业化。即通过全面完善的教育方案和培训标准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使人力资源的新知识、新技能与员工态度达到最佳结合,迅速内化现代科技知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解决了劳动力在生命周期内多次培训和教育的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要接受多次职业教育培训,从而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产品附加值
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满足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从而提高企业在产品制造和加工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品牌。发达国家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许多企业和公司的投资重点,如日产汽车公司在美国田纳西州开始经营时,在工厂开工之前,就为200名员工花掉630万美元的培训费,人均多达3万美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用于每位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费用保持在100美元。这些实例证明,知识形态的职业技术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劳动技能的再生产,而且可以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劳动者,使其潜在的智能要素尽快转化为现实技能,这也是发达国家企业为什么能够制造出精品和名牌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观我国的企业,不仅在人力资源技能提升方面投入较少,而且技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初级工人比重偏大。虽然产品制造能力没有问题,但制造出精品的能力较差,因为没有制造出精品的高级技术工人。所以,区域之间职业教育要统筹布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层次。
(三) 职业教育通过人才支撑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分阶段分区域逐步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当我国沿海地区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率先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时,我国中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刚刚起步。
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业、服务业发展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这一区域的职业教育主要为后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创新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如轨道交通、航空服务、国际贸易、金融证券、酒店服务等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图8.2所示。较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工业化要求的加工业、制造业等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和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化起步时期,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农业和重工业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
三、职业教育促进增长与发展的实证分析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Schultz)应用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核算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核算出美国教育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7.3%。[1]日本学者认为,日本1930—1955年国民收入增长中有25%得益于教育,而职业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关系更为直接,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更为显著。[2]
图8.2 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 职业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采用人力资本分类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分类模型,是由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变过来的,其基本形式为。其中,Yt表示产出量,Kt代表资本投入,Hot和Hst分别代表普通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投入,A为效率常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普通人力资本很难适应生产的需要,仅能维持生产的顺利进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不很明显。因此,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分别代替上述模型中的普通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投入更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3]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各卷统计出中国1998—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用GD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ZY表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将序列GDP、ZY进行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异方差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其中,LNGDP表示GDP的对数,i LNGDP表示其一阶差分,ii LNGDP表示其二阶差分;LNZY表示ZY的对数,i LNZY表示其一阶差分,ii LNZY表示其二阶差分。
2. 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1998—2011年数据对全国的GDP、全国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结果见表8.1(为了避免不同量纲之间的影响,先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其中,EI表示全国的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表8.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对表8.1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 GDP和EI因果关系中,EI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和职业教育的因果关系中,接受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假设。
3.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按照协整定义,两变量序列均为同阶单整序列,才考虑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首先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和PP检验(本文所有的检验都用Eviews3.1软件完成),检验结果见表8.2和8.3。
表8.2 各变量ADF检验
表8.3 各变量PP检验
可见,LNGDP、LNZY、i LNGDP、i LNZY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而ii LNGDP、ii LNZY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认为两变量序列LNGDP、LNZY均为二阶单整。
4. 变量的协整检验
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Engle Granger两步法通常用于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对两变量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由于两变量序列LNGDP、LNZY均为二阶单整,具有相同的整形阶数,故可以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建立协整回归模型LNGDP=α+βLNZY+∈,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各参数得方程:
LNGDP =3.443513+1.5333359LNZY+∈
(2.064708) (4.978295)
R2=0.779759,R2=0.748296,F=24.78342。
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和经济增长(GDP)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原因。
5. 回归分析
利用上述结果,建立误差修正模型GDP=α+βIILNZY+∈,其中,∈为上述协整分析得到的残差,采用OLS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
ii LNGDP=2.4161+1.7247ii LNZY+1.0302
(1.0998) (4.2612) (4.1411)
R2=0.9059,R2=0.8432,F=14.453。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部分是长期均衡,差分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根据模型的参数估计量,短期职业教育经费的变化会引起经济增长水平波动的同方向变化,如果职业教育水平增长变化1%,将引起经济增长1.7247%,E( -2)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短期波动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其估计值1.0302表明对经济增长变动的调整幅度较大。
6. 结论
通过对我国1998—2011年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证明职业教育的投入与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1) 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经济增长和职业教育的因果关系中,职业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
(2) 通过协整分析可证明,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 长期来看,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且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4) 由误差修正模型可见,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职业教育投入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增长1%,将引起经济增长1.7247%个百分点。
(二) 职业教育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广东和上海为例)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各卷统计出中国1998—2011年的广东和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广东与上海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之和,分别记为GDP、EI;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前两者除以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98年为基数100),得到1998—2011年表示广东和上海经济增长的GDP与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时间序列。
2. 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由于职业教育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很可能会产生异方差的问题,产生伪回归现象,致使研究结论无效。为了消除异方差,更好地揭示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对GDP与职业教育投资取对数,分别用ln(GDP)和ln(PEI)表示。以ln(PEI)为自变量X,以ln(GDP)为因变量Y。因为已经在上述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中检验了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因果和协整检验,因此只需建立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ln(GDP) =α+βln(PEI) +∈。
3. 回归分析
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DW统计值为2.15729,可知,当样本容量为14时,DW落于1.3—2.64之间时,不存在自相关。F检验为325.8483,表明方程整体显著。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98,表明方程解释能力较强。常数项与ln(PEI)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38. 1596和19.0545,表明这两项是显著正相关的。
回归方程为ln(GDP) =7.9839+1.9991ln(PEI)
T: (38.1596) (19.0545)
R2=0.9617,F=315.9716,D.W.=1.9573。
4. 结论
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投入额每增加1%,将促进GDP增加1.999 1%,即职业教育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9991%。
发达地区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高出0.27445%。这说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显著和直接,作用的力度更大。
(三) 职业教育对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安徽和河南为例)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各卷统计出中国1998—2011年的安徽与河南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安徽与河南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之和,分别记为GDP、EI;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前两者除以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98年为基数100),得到1998—2011年表示安徽和河南经济增长的GDP与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时间序列,分别记为GDP、EI。
2. 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由于职业教育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很可能会产生异方差的问题,产生伪回归现象,致使研究结论无效。为了消除异方差,更好地揭示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对GDP与职业教育投资取对数,分别用ln(GDP)和ln(PEI)表示。以ln(PEI)为自变量X,以ln(GDP)为因变量Y。因为已经在上述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中检验了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因果和协整检验,因此,只需建立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ln(GDP) =α+βln(PEI) +∈
3. 回归分析
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DW统计值为1.9573,可知,当样本容量为14时,DW落于1.3—2.64之间时,不存在自相关。F检验为315.9716,表明方程整体显著。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961 7,表明方程解释能力较强。常数项与ln(PEI)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28.1547和13.2519,表明这两项是显著正相关的。
回归方程为ln(GDP) =7.9839+0.6842ln(PEI)
T: (28.1547) (13.2519)
R2=0.9617,F=315.9716,D.W.=1.9573。
4. 结论
较发达地区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额每增加1%,将促进GDP增加0.6842%,即职业教育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0.6842%。
较发达地区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为0.6842%,这低于全国1.7247%的水平,而且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低1.0405%,说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很低。
(四) 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以甘肃和宁夏为例)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各卷统计出中国1998—2011年的甘肃与宁夏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甘肃与宁夏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之和,分别记为GDP、EI;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前两者除以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98年为基数100),得到1998—2011年表示甘肃与宁夏经济增长的GDP与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时间序列,分别记为GDP、EI。
2. 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由于职业教育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很可能会产生异方差的问题,产生伪回归现象,致使研究结论无效。为了消除异方差,更好地揭示职业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对GDP与职业教育投资取对数,分别用ln(GDP)和ln(PEI)表示。以ln(PEI)为自变量X,以ln(GDP)为因变量Y。因为已经在上述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中检验了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因果和协整检验,因此,只需建立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ln(GDP) =α+βln(PEI) +∈。
3. 回归分析
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DW统计值为1.64,可知,当样本容量为14时,DW落于1.3—2.64之间时,不存在自相关。F检验为518.5838,表明方程整体显著。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923 8,表明方程解释能力较强。常数项与ln(PEI)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10.3363和1.9537,表明这两项是显著正相关的。
回归方程为ln(GDP) =8.1947+1.3735ln(PEI)
T: ( -0.3363) (1.9537)
R2=0.9238,F=518.5838,D.W.=1.64。
从回归的方程中可以看到,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职业教育的作用最显著,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导致较发达地区产出增长1.3735%。
4. 结论
职业教育投入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在欠发达地区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额每增加1%,将促进GDP增加1.3735%,即职业教育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735%。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735%,介于发达地区1.9991%和较发达地区0.6842%的水平之间,比全国1.7247%的水平低了0.3512%。这说明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很显著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发达地区职业经费投入的作用更为有效率。
四、结论
(一)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呈现升级化趋势,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越来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出层次更高的劳动者。
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工作较好的劳动力市场会被一些受教育高的新增劳动力所占有,即使是对于主要以次要劳动力市场人员为主要吸纳就业的小型企业也会不断提高接受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这就会出现所谓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相应提高办学层次,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适应。如果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专业技术含量过低,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也会造成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不出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工作,这无疑是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最大浪费。因此,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大其人才培养的技术含量,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开展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 职业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职业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适度超前引领经济增长,但不能过度超前;同时,职业教育层次与结构也不能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对人才的需求。概括起来,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做到专业方向“适销对路”。二是职业教育层次要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技术结构相适应。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区域对人才要求的结构是有差异的。在我国既有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人才需求上表现为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有甘肃和宁夏等欠发达地区以工业化初期加速发展和第一产业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人才需求上表现为对初等、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人才需求。三是职业教育规模要与经济建设中劳动力需求结构相适应。四是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
(三) 职业教育投入同经济增长的结合最为直接和紧密
从我国各个区域对经济增长的定性和实证量化分析来看,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劳动力资源,是培养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是提高经济增长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具有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
从我国1988—2011年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投入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增长1%,将引起经济增长1.724 7个百分点。从国际来看,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计算,1948—1982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3.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1/2是通过技术进步取得的,而这两者都有赖于教育。战后,日本经济在一片废墟上,之所以能这么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德国能在二战后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再次成为世界强国,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战后日本实行“注重山脚比重视山顶更重要”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目前中国发展实际来看,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综上,无论是实证分析还是各国经济发展经验都证明,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四) 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贡献率高出全国0.27445%。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中培养了更多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相比普通劳动者,这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能创造的价值更多,劳动生产率更高。同时,由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完毕,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经济、产业的结合更为紧密。
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介于发达地区1.9991%和较发达地区0.6842%的水平之间,比全国水平低了0.3512%。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以加工业、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转型,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应当地产业结构的教育体系。而且,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数小,原来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经过职业教育或短暂的技能培训,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较快。
较发达地区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这是因为较发达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的过程中,原有劳动技能不能适应转型需要,新的技能正在培养和形成,同时,企业也处在产品升级、产业转移中,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处于不确定和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五) 职业教育是劳动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不断升级的客观需要
由于产业和技术升级加快迫使劳动者技能更新加快,因此劳动者接受一次教育就能一辈子从事某项工作的时代过去了,劳动者要在其职业生涯内,只有接受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才能适应工作对其技能的需要。一次性职业教育和培训很难使劳动者工作终生,现代职业人的一生都要进行不间断的知识更新才能适应岗位技术更新的要求,而职业教育解决了劳动力在生命周期内多次培训和教育的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可以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要接受多次职业教育,从而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关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的文章
[48]发掘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规律,探讨其特点,无疑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图3.4 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特点 严谨性每一部法案的出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超前性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又一鲜明特点是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 公平性追求公平,特别关注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是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2023-09-23
英国政府多年来着力对各种类型的资格进行整合,然后按等级区分各类资格证书,再将职业资格与教育资格纳入到同一资格框架体系中,并在其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建立起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从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与劳动就业的结合问题,最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2023-09-23
印度政府中有17个以上的部门为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提供支持或资助。图5.2 印度现行学制图[6]印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比较薄弱,但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职业技术体系。......
2023-09-23
[11]列宁为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职业教育确定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了苏联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在俄罗斯,职业教育体系贯穿人的一生。各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紧密。......
2023-09-23
苏联的职业教育立法包括的基本内容有教育目标、教育管理、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育经费、教育人员、教育设施等。俄罗斯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并对原有苏联的职业教育制度予以修订和完善。......
2023-09-23
《巴特勒教育法案》成为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故又称《1944年教育法》。二战前,社会各界就发出了教育改革的呼声;二战期间,英国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育改革又成为人们议论的战后社会重建的重要课题之一。法律颁布后,国家和政府却将着眼点集中在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上,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023-0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