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德国职业教育:问题与改革方向

德国职业教育:问题与改革方向

【摘要】:在德国,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极其不易。目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面临着年龄老化的问题,而现行的师资培养体制是,一般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在其走上工作岗位之时大都年近30岁,这无疑使其工作年限大为缩短。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针和发展方向。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德国大众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追求。德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均以曾当过学徒为荣。而从事职教管理和职教研究的人员中,大多数都有职业教育的背景,上至校长,下至教师,都有职业教育的背景,并且谈起这些学习经历时,都是一脸的自豪和自信。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弊端。

(一) 基于双元制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仍需完善

职业学校在双元制体系内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在受教育者中至少有2/3的人要就读于职业学校。但按照现行政策,与培训企业相比,职业学校的地位却相对次要。职业学校由各州负责管理,但没有几个州会把职业学校放在其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位置。由联邦政府负责企业培训,各州政府管理职业学校(通过税收提供职业学校资金)的结果是: 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制定者(如联邦政府、雇主协会及工会)对职业学校最多只能采取推行不太有效的“号召性的”政策措施。为此,必须加强职业学校的作用,提高职业学校的地位,使其在保证双元制吸引力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双元制企业里没有足够的培训岗位;另一方面人才缺乏,企业需要的培训岗位又无人申请,这也要求政府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上有新的规定;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兴行业,原有的一些行业已经衰落,为适应新的行业,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也迫切需要及时更新与改革。

(二) 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责权关系要进一步明确

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冗杂。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包括联邦政府、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和行业协会。按照德国法律规定,所有企业都应是相关行业协会的会员。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手工业协会、工商联合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医生协会等行业协会是相关领域双元制管理主体,可见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很多。虽然法律规定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民主管理,但有的时候难免出现权责不清等问题,这就造成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不能迅速、及时地解决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学校和企业里出现的问题。所以,职业教育的管理依靠单一的主体无法保证职业教育的成功,必须由多元的教育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入一元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教育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对国内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新定位,以为企业培养规格不同的技术人才为目标。

(三)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教学适应性

德国职业学校的师资以其高质量而受到学校的欢迎,但同时也存在着培养周期过长的矛盾。在德国,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极其不易。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师,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有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目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面临着年龄老化的问题,而现行的师资培养体制是,一般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在其走上工作岗位之时大都年近30岁,这无疑使其工作年限大为缩短。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都普遍感到了教师短缺及老龄化带来的双重压力。目前,一些州开始了探索解决师资来源的新途径。如除了保持原有的培养模式外,其他专业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经过一年教育理论与相关内容培训,考试合格之后,可直接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但由于这部分人最初大都没有作教师的愿望,许多人只是在找不到更好工作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很难吸收较优秀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虽然各州及学校都在努力寻找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新途径,但由于决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

(四) 调整布局以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州政府及有关学校除呼吁经济界、企业要和学校共同肩负起培训责任,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外,也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改革。如汉堡文化部拟将全州目前48所职业学校,按相近专业进行调整、合并,组建成17个综合性的培训中心。这样将有利于发挥学校各自优势,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此外,还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组成培训中心后,各中心可在财政方面单独核算;在办学方面,在保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培训,也可收取适当的费用。如此,既缓解了财政拨款的不足,也提高了办学效益。但目前,这些方案在一些州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要进一步调整针对性。

二、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制度改革的方向

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积极应对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近些年里采取了多项措施改进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各项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中提出,要致力于建立一个专业化、个性化、面向未来、机会均等、体制灵活而且相互协调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德国政府又通过颁布新职业教育法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新职业教育法最重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体系的灵活性,重新调整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针和发展方向。[14]

(一) 构建衔接沟通更加通畅的国家资格框架

欧盟的范围内,共同的资格框架有助于国家之间、教育机构之间、雇主和个人之间进行资格的比较,对于形成统一的欧洲就业市场、促进人们终生学习非常必要。为此,欧洲委员会在2008年的建议中提出,要建立保证欧盟人民终生学习的欧洲资格框架(EQF)。为配合欧洲资格框架,德国力图建立一个“跨教育领域且学习结果导向”的德国国家资格框架(DQR),使其成为各类教育之间衔接与沟通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等值的工具。该框架的宗旨是:“国家资格框架所指称的所有能力基本上都可通过学校、企业、高校以及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等途径实现”。[15]德国国家资格框架开始试行,也是为了欧盟资格框架协调一致,它的实施有利于改进德国和欧洲各国资格证书的透明度,以实现不同教育体系和各国教育系统之间的通融性。

(二) 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学徒岗位和实训师资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由州经济劳动部门、文化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工会根据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状况协商确定。在双元制教育中,学生的主要身份是企业学徒,而不是职业学校学生。德国政府认为双元制是为大多数青年夯实可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性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促使年轻人具有终身职业学习的能力。2002年10月25日,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召开了第四届专业研讨会,其确立的研讨主题为“21世纪全球化社会的职业教育”。这是一次欧洲最大规模的国际职业教育会议,约有2000名来自各国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联邦政府高度重视,德国亲临大会,并为大会作了主题报告。他呼吁德国企业界和经济界要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并明确提出,德国要坚持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继续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育,注重对全社会尤其是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开展就业培训。

(三)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经验之一是,依靠单一的主体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成功,必须由多元的教育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合作,所以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趋势,使得德国各利益相关者开始担忧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情况。其中一些问题是长期和结构性的,例如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制造业转向了日益重要的服务行业。建立健全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机制在德国,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教育毕业考试合格证书,既是双元制教育的毕业证书,也是证书持有者进入相应专业领域就业和企业招聘相关人员时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德国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结构变化、工作的变化、培训对象的老龄化等问题。针对这些变化,德国也正在进行着一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如实行单位合同培训制;并规定高中生结业后考不上大学,政府规定必须接受一年培训,培训后要通过考核才能持证上岗;老的岗位需要重新定义;注重研究构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出口等。总之,近年来德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不断的变革和更新变化之中,并且正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模块化灵活的方向发展。一切探索都是为了给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确保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为德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1] 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③ 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普鲁士指17—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由于普鲁士在短短200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5] 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6] 在德国,企业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招收学徒并开展企业职业教育的权利,只有那些符合《德国职教法》相关资质要求的企业才能招收与教育学徒,这类企业称为教育企业,而不具备招收与教育学徒资格的企业可以委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履行其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

[7] 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CEDEFOP. Vocational Educati on and Trainingin Germany[M].Luxenbury: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7.

[9] 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 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CEDEFOP. Vocational Educati on and Trainingin Germany[M].Luxenbury: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7.

[12] 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德国教育[M].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3] BMBF. Germany's Vocational Educationat a Glance[R]. Berli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 on and Research,2003.

[14] 景琴玲,王革.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2): 93.

[15]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