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改革:一项比较研究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改革:一项比较研究

【摘要】:《巴特勒教育法案》成为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故又称《1944年教育法》。二战前,社会各界就发出了教育改革的呼声;二战期间,英国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育改革又成为人们议论的战后社会重建的重要课题之一。法律颁布后,国家和政府却将着眼点集中在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上,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英国二战职业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各国百废待兴,需要提供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巴特勒教育法案》成为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故又称《1944年教育法》。它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中学教育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类,确立了英国三轨制的教育体系,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明确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职业教育改革动因

1. 社会背景

《1944年教育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二战前,社会各界就发出了教育改革的呼声;二战期间,英国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育改革又成为人们议论的战后社会重建的重要课题之一。1943年到1944年期间,政府接连发表了几个重要的报告和《教育的改造》白皮书,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了恢复教育,重建经济,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提出迫切期望,1943年政府发表的《教育改革》白皮书,其中心建议是,法定的公共教育体系应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构成。1944年,教育大臣R·A·巴特勒在议会提出了教育法案,顺利得到通过,所以该法案(《1949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案》。

2. 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18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技术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创了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先河。法律颁布后,国家和政府却将着眼点集中在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上,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操作。传统学徒制培养熟练工人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厂对熟练工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为此,英国创立了与中等教育即文法学校并行的后初等教育学校。1902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巴尔福法案》,第一次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放在一起讨论。法案还提出要资助中等教育的技术课程。1905年,《技术学校条例》颁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始创建并进一步发展,但这一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不属于中等教育范畴的,是被排除在中等教育以外、与初等教育衔接的教育,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初等教育后学校。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存在了,但是其地位仍很低。1926年,《哈多报告》提出将中等教育的概念从单一的文法学校扩大到有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哈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二分法,即将中学分为文法学校与现代中学,文法学校提供的仍旧是传授学术知识、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升学教育,而现代中学则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哈多报告》对后来《斯宾斯报告》提出的中等教育三分法,即将中学分为文法中学、现代中学与技术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宾斯报告》发布之后,技术中学作为中等教育一部分的原则得到初步认可。直到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在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斯宾斯报告》提出的中等教育三分法终于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承认。《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终于使技术中学获得了独立地位。

从1889年《技术教育法》开始,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义务教育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并受到重视,再到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使得义务教育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地位慢慢提高,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到最后,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英国职业教育的始创阶段经历了很多波折。

(二) 职业教育主要改革措施

《1944年教育法》作为战后英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法,把中学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类。文法中学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为目标,学术性强;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学生通过11岁考试选择进入上述三类学校。这样划分中等教育的类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

《1944年教育法》共122款,主要内容有: (1) 废除1899年建立的只负责督导的中央教育署,设立教育部为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2) 废除以往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将法定的公共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为离校青少年而设)三个连续的阶段。(3) 将义务教育年限从原来的9年(5—14岁)延长为10年(5—15岁),有条件的地区可再延长1年。(4) 公立学校实行免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性向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5) 教会学校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并规定在所有公、私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6) 各类独立学校须在教育部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7) 详细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为学生提供免费医疗牛奶、午餐和其他点心,必要时包括衣、食、宿;为缺陷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为少数考入收费学校的学生支付学费,为公立学校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费,为接受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负责组织青少年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为2—5岁的幼儿提供学前教育;设立郡学院,为未满18岁的离校青少年提供非全日制教育等。

(三) 职业教育改革成效

《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终于使得技术中学获得了独立地位,对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为英国二战后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改革成效主要有两点: 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其次,双轨制性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前的民办学校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组,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公共教育体系。

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尚未完全改变,公学还没有纳入公共教育体系,要实现法令的规定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该法案的许多部分,后来被战后的近20个教育法令和议会其他法令所修正。特别重要的有《伦敦政府法》(1963)、《地方政府法》(1972)、《就业和培训法》(1973)等。这些法令的规定并未改变《1944年教育法》的基本教育原则,但在组织安排和财政安排上都作了较大的变动。

二、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

1988年7月2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被广泛认为是继《1944年教育法》之后战后英国教育史上第二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立法,为9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奠定了方向,为英国带来教育政策的巨大改变。该法分为学校、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内伦敦的教育、其他一般性的规定四个部分,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英国教育脱离了英国教育传统的“演进式”发展,走向“革命式”形态,中央以集权的方式来主导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明显,因为法案通过之后中央以落实教育法案为理由来进行其权力的扩大。《1988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市场化机制、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设立城市技术中学(city technology colleges)、家长自由选择及学校开放入学等。

(一) 职业教育改革动因

1. 以升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面临危机

《1944年教育法》颁布以来,英国政府中主管教育的部分官员赞成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推动教育普及,因而只注意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其就业功能。1964年,工党实行中等教育民主化,《1944年教育法》中提出的中等教育“三轨制”受到严重质疑,工党认为中等教育“三轨制”会使社会分层加剧。为了解决中等教育“三轨制”的弊端,综合中学开始兴起。顾名思义,综合中学是指通过合并文法中学、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而建立起来的中学,旨在通过让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实现所谓教育民主化的目的,兼有升学与就业的功能。政府原本想通过在综合中学里加入技术类课程,来解决中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但实际运转起来的情况却并非如原来所设想。综合中学受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支配,学术导向课程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职业教育却受到冷落和忽视。80年代,约有一半的综合中学没有职业教育的进度安排,多数学校也是把职业课程安排给想提早离校或是补修的学生。名为升学和就业兼顾的综合中学,实际成了为升学服务的文法中学的翻版。学术导向课程也使许多青少年学习成绩下降以致厌学和辍学。中等学校学生16岁结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时,40%的学生不能获得中等教育证书(CSE)。青少年绝大多数在16岁时便离开学校,16—17岁人口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只有40%,仅是美国、日本的一半。在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中,英国17岁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人数居第20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在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学生中,有50%的人5门功课在良好以下,多数学生英语和数学达不到要求;技能水平不高,走向社会后遭到雇主的排斥;即使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后两年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辍学。这种状况使政府感到焦虑和不安,促使其决心予以改变。

2. 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并未取得实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力图改变职业教育的落后局面,但最终均未获得圆满的成功。曾多次实施的青年培训计划,由于没有严整的结构和确定的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认识到学校职业教育并非短期职业培训可以取代后,英国人又开始尝试把技术搬回课堂。1983年,在时任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亲自倡导和参与下,国家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目的是在14—18岁青年的全日制教育中实施职业教育。由于高额补助经费的吸引,这一计划得到了地方教育当局和综合中学的积极响应,到1993年,有130万学生参加,约占全部14—18岁学生的78%。但最后由于国家审计署批评这项拨款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且价值有限,使得国家于1997年停止了对这项计划的拨款,一场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运动终告结束。1988年国家课程颁布,全国中等学校实施统一课程,科学被列为3门核心课之一,工艺学与历史、地理、自然学等7科被列入国家基础课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国家课程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课程试图摆正技术教育在学校中的位置,但由于技术太分散,包括信息产业、艺术、家庭经济学商业学习等,只是解决概括的问题,而没有专门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因此贬低了技术的实用价值。

3. 职业教育地位岌岌可危

到1970年,英国已有1200所综合中学,容纳了公立中学三分之一的学生。1976年2月,英国政府制定了《综合中学设置促进法》,使得综合中学迅速发展。到1978年,公立中学80%以上的学生进入综合中学。但是,综合中学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三轨制”,只不过是以校内的分轨制代替校外的分轨制,通过课程分类实现了校内分轨。学生入学后仍要按其天赋、才能与资格分别编入不同的班级进行学习,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学生按阶级区分进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综合中学运动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技术中学与现代中学两类学校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随着20世纪70年代英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兴起,英国社会迫切需求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

(二) 重点的改革措施

1. 进行课程改革

英国政府在《1988年教育法》中将技术课程列为10门基础课程之一,规定企业和政府共同创办以技术教育为导向的“城市技术学院”(CTC),相当于我国的中专学校,主要面向11—18岁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为当地工商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些法律的实施和调整帮助英国政府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地保障了英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

2. 重视职业教育的水平提升

《1988年教育法》颁布后,英国政府在1990年公布《21世纪的教育与训练》(Educati on and Training for the 21 st Century)教育白皮书,试图建构国家之学术能力(指A-levels)、普通技能(指义务阶段之初至高级职业技能)与职业技能(属于高等教育阶段之国家职业技能)三足鼎立的三轨学制(Df E,1991)。此部分如国内的高中到大学、高职与技术学院等的方式,但也不全相同。具体而言,学术取向的高中学生致力于通过A-levels的考试,并申请进入大学;职业性向的学生则以获得一技之长为职志;至于若干职业预科的学生想继续升学,或想往高等教育发展的话,也可申请偏重职业技能的技术学院,其于1992年已经陆续升格大学。

英国政府在1996年推出了迪尔英报告(Dearin greport),强化16—19岁学生的高阶学术(A-levels) 与职业资格(vocational qualification)的教育,计划在2003年前将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由50%提高到60%,为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影响力,也确定了21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3. 改革成效与问题

《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后出现的城市技术学院(CTC)是技术学校的替代品。城市学院实际上是中等技术学校,设在城市市区,招收11—18岁学生,开设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其办学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城市学院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但实施状况也并不乐观。政府曾计划到1990年建成20所CTC,但到1993年才有15所,这和1946年的324所技术学校相比微不足道。

三、1997年新工党职业教育改革

1997年布莱尔重新为工党取得了政权,制定了一连串的新政策来促进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一) 职业教育改革动因

1. 社会背景

新工党上台后,英国的教育界正弥漫着“撒切尔主义”,指的是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认为平等主义的政策结果只能创造单一的社会,整体社会缺乏活力,从而陷入停滞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推行只能借助专治力量,严重影响英国的民主政权。因此,在撒切尔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的不平等。20世纪8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在职责教育中的福利主义加重了英国经济的负担,造成了民众严重的依赖性。她提出教育市场化、学校自治、中央制定课程、设立城市技术中学等,而这样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影响,民众的意见很大。为此,新工党上台后,实施了强硬的财政紧缩政策,开始解决国家政策引起的种种问题,但也没有完全否认撒切尔的一些政策,认为理性的、系统的、合作的以及科学依赖的市场化教育机制可以协调和满足不同需求。

2. 新工党政府的执政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撒切尔主张通过国家教育标准来择优录取,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给少数精英,并将市场机制引进学校教育,从而优胜劣汰。结果是,薄弱学校最终关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也被排斥在外,造成国家整体的失调。

布莱尔上台后,新工党政府意识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依赖教育的全面发展,面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必须提高全民的素质。新工党提出了新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并将人力资本放在社会经济成功的中心地位。布莱尔在总结政府工作的工作重点时,把优先权赋予“教育、教育、教育”,“我们需要培训教育我们的人民,教育将成为我们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时,新工党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提高人们的科学技能,才能让人们充分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就业优势。政府将教育的重点不只是放在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上,而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化程度。

3. 科技发展因素

21世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正在日益兴起,必然会促使教育向开放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必须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新工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亦充分考虑到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保护本民族教育的文化、特色。

(二) 重点改革措施

1. 机构设置改革

新工党上台后,在布莱尔“第三条路”的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思路影响下,英国教育与技术部(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 on and Skills)提出了整合“城市技术学院”、设立地方职业教育中心的构想,由职业教育中心为当地青年提供职业理论学习服务。

2. 系列政策文本支持

新工党上台后,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更加注重14—19岁这个人生观、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对这个阶段的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和相应改革。2004年7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公布了《儿童和学习者的5年战略》,决意彻底改革英国教育体系,从而加强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劳动者的基础素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14—19岁: 机会与卓越计划》,2005年推出《14—19岁教育和技能白皮书》,是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官方文件。2005年的这份文件继续强调14—19岁学生不管身居何处都有广泛的课程选择机会,普通课程和专门课程合并,扩大继续学习的机会,在更加重视技能发展的原则上,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与中等教育的紧密关系,从而赋予年轻学生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这次改革致力于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与铜牌中等教育的融合,强调学校与雇主的紧密联系。此外,《14—19岁教育和技能白皮书》着眼于年轻人的个性特征和世纪需要来设计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新体系,其实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保证了所有14—19岁的年轻人可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教育获得政府提供的职业发展机会。

2005年,英国教育部与技能部公布了《技能——在商务中增强,在工作中提高》白皮书。该白皮书推出了确保雇佣者具备商务与工作的良好技能、帮助个体获得职称和自我实现的必需技能等一系列相关措施。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将14—19岁到成人的技能与终身学习战略联合起来,以解决英国对技能的强烈需求。这份白皮书主要提出了三大战略性建议和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是将雇主的需求置于技能培训设计和推进的中心地位。雇主的需求通过一个全新的全国雇主培训计划得到有效满足,政府提供相当于5个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的免费且灵活的职业资格培训,学习与技能委员会与其他合作技能团体一起实施。

二是支持个体获取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技能和条件,为他们提供能激发学习兴趣、满足进步渴望、实现自我潜能的课程与培训;实施支持英国经济所需的技师、工艺和副专业人员培训的新“领航员”计划(New Pilots),政府从雇主那获得两年4000万英镑的资金捐助,以支持事关英国技能发展前景的经济领航员培训计划。

三是技能培训提供方式的革新。新工党政府着眼于提高高校和其他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能力和实力,同时把力量集中在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并帮助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地位和价值,让雇主和个人都从中获益。

(三) 改革成效

劳动者技能得到了提高。新工党上台后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可谓是英国政府对国家未来的一项投资,这些促进了英国劳动者技能的大幅提升,使得他们成为全球最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进而促进了英国经济、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