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联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实践探索

基地+联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实践探索

【摘要】:结合绍兴市资源与产业特点以及创业热点等,选择有创新创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就业实践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创业实践环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抓手之一。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其孵化功能,有助于巩固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素质的人才[21]。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联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

学校努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于2015年11月初创建创业学院,成立创业学院理事会。创业学院理事会具体负责创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业学院以“一园三基地”为工作平台,即大学生创业园及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工业设计基地和创业实践基地,内设创业孵化指导中心、创业园管理中心、市场推广中心及学生学业管理中心等机构,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打造完善的学生创业通道和初创孵化基地培养和培育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创业人才和团队。其中,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主要依托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得天独厚的设施设备条件和场地环境,以专业大类或交叉专业为单位,打造30~50个学生“创新工场”,并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和转化平台,支持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技术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活动;工业设计基地,利用坐落于校内的智力、人才、企业的集聚优势,主动将外部创新创业优质资源引入校园,为学生参与入园公司的技术研发、创新实践及创业项目提供机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重点服务创业学院“2+1”第二阶段进入创业实战的学生,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市场运作、政策对接、营运场地、孵化指导、专项培训、咨询策划等全方位服务。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为自主创业学生或团队提供政策宣传、在线咨询、项目一站式咨询和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资产评估、政策法规与投资信息咨询、融资服务、小额贷款办理等),提高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

学校鼓励学生通过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立项,获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配备1~2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实施用房、设施等,减少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其中“数控技术创新创业基地”是绍兴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基地本着“开放、共享、共用”的原则,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与绍兴市友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解决了高档轿车叶片泵逆向反求技术的开发和工装夹具的设计制造任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利润500万元;在与浙江车灯厂的合作中,学生通过开发数控系统宏程序,解决了车灯模具型腔特殊曲面的编程加工,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利益50万元。

进园的创业孵化人群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鼓励毕业三年内的毕业生进园创业。制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创业园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院领导、学生处、财务处、科研处、后勤服务集团、团委等部门及相关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对学生创业园实行宏观指导和资源配置,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并对进园企业进行审批。管理委员会下设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员由各二级教学单位团委老师兼职组成,中心又下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包括办公室、工商卫生部、外联部和企划宣传部等部门,具体负责创业园的日常事务。

结合绍兴市资源与产业特点以及创业热点等,选择有创新创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对有意识和有意愿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理论渗透、创新创业技能提高等实习、实训项目,提供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学生与企业的亲密接触,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体验企业理念的浸润,接受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校外主题项目,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灵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2]

学校还制订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资金配套和使用标准,加强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的领导。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23]。学校每年划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的实践、创新、研发活动,开展自主创新讲座、创业师资培训、创业园区管理等,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并通过一些激励政策和制度来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如学校推出的课时量折算、师资培训、学术活动与研究等。通过学分奖励或替代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实施学分认证、学分替代和学分奖励等有效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和潜能。学校对于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或在省级及以上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研究成果专利,或在工作室完成的课题成果质量较高且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校院鉴定,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替代课程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