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技能人才协同培育:基地+联盟实践探索

技能人才协同培育:基地+联盟实践探索

【摘要】:学校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课程体系,在机电、数控、电气三个专业率先开始实施,逐步推广。四是“以工作任务、课题为载体”的课程形态。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5]学校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

课程开发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政、校、企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课程开发小组由来自于相关政府管理人员、有代表性企业的在本领域熟悉本行业生产、管理等过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学人员共同组成。例如,分别从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盛洋电缆有限公司、绍兴通力机械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中聘请了企业专家,在不同的专业成立实训课程体系开发小组,组建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按照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着眼于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具有定向性、组合化、模块化的实训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实训项目,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最优化。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课程体系,在机电数控电气三个专业率先开始实施,逐步推广。

该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系统格局。在不同阶段,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但技能培养主线不变,实践教学核心不变。校内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安排,始终紧紧围绕“学生学习”这一核心。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具有任务明确性、训练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16]。每个实训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也包含过程管理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是阶梯式推进的设计思路。把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做进阶式编排,课程按能力传递方式相互衔接[17],满足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到创业能力训练的需要[18]

三是着眼于证书融通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围绕考证条件,设置不同的考证目标。推进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的双证、多证教育,实现课证融合,拓宽专业面和就业渠道。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除必须考取中级证书外,还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考取钳工、数铣、加工中心、CAD等工种的中级证书,以及电工焊工等特殊工种操作证书,较优秀的还可以申请考取普车和数车的高级证书。

四是“以工作任务、课题为载体”的课程形态。力求在一切可行的课程和环境内推行任务型、课题型课程建设,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淡化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的类型界限,将知识与技能、研究与学习融合进任务课题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任务、课题项目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为学生提供表现其脑力和体力方面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课题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