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体化、三班制的整体教学设计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式培育

一体化、三班制的整体教学设计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式培育

【摘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建立相应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为了使“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对原有的实训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精简、融合、重组与增设,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三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限的实训设备数量与充足的学生实训教学量的满足一直是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训时间和实训质量,学校实行“三班制”的教学组织。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以周为教学单元学校将原先分开进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实施“三班制”运作,确保学生一人一机一岗,开展真刀真枪的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8]

1.“课程周”的教学模式

“课程周”即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独立分散的实训课时集中起来,在连续的时间内进行授课与训练。在学习时间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某课程的几个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连贯性强。学习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的授课也可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学生学习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步或穿插进行,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的方法针对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学时利用率高,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实现“教、学、做、工”融合。

2.“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主要实现教师的“理实一体”和教学的“理实一体”。在原来理实分离的教学体系中,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有明确的分工,大家各自为政,造成了理论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现象。随着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单一的知识型、理论型教师越来越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9]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建立相应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加强定向培养,从企业引进、选聘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安排教师利用暑假到生产单位参加生产实践,追踪生产一线新技术;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实习带队;破格录用全国技能竞赛获奖的优秀毕业生留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引进的企业兼职实训教师共同合作,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与建构真实的制造、管理,乃至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课程[10]

在教学方法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内容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实训项目课题,在实训室对照设备讲解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检测维修技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技能训练,掌握技能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教师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采用多标准、多内容、多方式、多方法、多主体、多时段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使“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对原有的实训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精简、融合、重组与增设,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用先进、适用的实训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实训教材[11]

3.“三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限的实训设备数量与充足的学生实训教学量的满足一直是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训时间和实训质量,学校实行“三班制”的教学组织。三班制教学安排如下:早班7:00—11:30,中班12:00—16:30,晚班17:00—21:30。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运用现代生产运行管理模式的真实情境中接受专业实训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坚持校内实训企业化的“三班制”,改变了“因为实训资源不足导致实训教学有效时间被大量压缩”的现象,同时解决了“一方面实训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实训设备、场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的矛盾,有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提高实训的参与面,确保一人一机一岗的真刀真枪训练。同时,还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形成了融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有如身临工作场所之感。

4.“1+1”(学校+企业)的教学实施

推行“学校一方+企业一方”的课程教学实施,强化企业参与,包括企业人员介入、企业案例引入、企业标准引进、职业证书融合、职业素质养成等。

通过开发项目让利、提供进修学习、提高课时补贴等多种方式调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多种形式参与教学的运行机制,包括常年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承担实训课教学;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等前沿问题;安排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包括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教学质量跟踪等。[12]

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校企联合实施单元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13]。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合作,将职业能力、生产流程、行业标准、企业典型案例融入课程。通过编写校本特色教材、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和优秀教材等手段,将工学结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并且以企业标准引导实训考核标准,部分实训课程或实践能力以社会评价为主,如上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特定行业的从业许可证书等。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