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技能协同式培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技能协同式培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但即使在占有有限教育资源总量的前提下,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因此,需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师资共享的协同对接,加强校际交流、校企交流、行校交流,在区域内形成合理流动,实现充分共享。

近年来,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宏观层面的协同对接方面,很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也做了积极探索,如上海市于2005年发布《关于在高职院校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通知》(沪教委高〔2005〕64号),宁波市政府于2009年3月颁布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但在职业人才培养实践的宏观层面的系统对接中还存在着如缺乏统筹规划、师资未能有效共享、资源利用效率低、管理封闭等一系列问题。

1.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

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高职教育也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占整个教育资源的比例与其规模不相匹配,比例偏低。但即使在占有有限教育资源总量的前提下,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

2.师资交流不畅,未能有效共享

目前职教师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师及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职业院校教师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具有较强培训经验及实践能力,但总量偏少;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理论基础又相对薄弱。

当前职教师资共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在新学科、新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教师培养跟不上技术进步速度,导致职教师资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由于分布区域、单位属性、工资待遇、办学条件等不同,导致专任教师在校际的分布存在不均现象,有的高职院校师资充裕,有的则相对短缺;三是由于封闭式的管理机制,各学校、机构、团体认为师资是本单位所独有的教育资源,限制本单位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外流到其他单位,在职教系统内部未能形成合理的流动,同时也制约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鉴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在职教师资共享方面的不利局面:一方面,在职教师资总量不足需要大量高素质优秀教师的情况下,在系统内部局部区域存在师资资源过剩、不能有效共享、人才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由于体制、管理机制等原因,无法进入职教师资队伍,不能发挥其在技术前沿、实践一线的优势,严重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需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师资共享的协同对接,加强校际交流、校企交流、行校交流,在区域内形成合理流动,实现充分共享。

3.资源利用效率低,管理效能不高

近年来,在教育、财政、政府等多方努力下,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职教资源总量增长速度依然跟不上其规模扩充速度,在资源总量上趋紧,资源利用效率低,管理效能不高。一是资源投入不当,偏离当前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矛盾。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大多数资源投向基建、人员、设备等“物化”领域,没有用在教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造成资源产出效益不佳,利用效率低下。二是重复建设,低水平复制。各院校在建设时各自为政,封闭思考,跟风建设,类似的图书馆、实训(实验)室、仪器设备在不同院校重复建设,必然导致较低的利用效率。三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举办方、行政管理部门,在体制上及管理方面极易形成“条块分割”,从而导致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管理缺乏有机衔接及有效沟通,造成管理上的错位、越位、缺失,导致管理效能不高。